天天看點

副教授考核未通過自殺離世,高校教師有形壓力何處解?

作者:學術橋

近日,網傳南方某高校生态與環境學院一位副教授因未通過首聘期考核、被學校降級降薪而服藥自殺,引發輿論熱議。

副教授考核未通過自殺離世,高校教師有形壓力何處解?

來源:微網誌

事件多方聲音

該學院官微中曾介紹,該教師為碩士生導師,學院副教授。北京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碩士學位,加拿大英屬哥倫比亞大學(UBC)博士學位,2019年起任職于該院。經查詢,目前學校官網已無該教師履歷。

學校環境工程系主任告訴中青報·中青網記者,本校沒有“非升即走”的政策,隻是按照聘用合同進行正常考核,該教師考核未通過,由副教授降級為講師。同時他表示普通老師考核不合格,也有相應處理措施,具體要看聘用合同的規定。

另據新京報采訪資訊,因未達到學校考核要求,該教師已退還1萬元的安家費,這是入職合同中約定好的條款。該教師去世後,學校将給予其家屬撫恤金。

網傳截圖中描述,該教師于2019年4月正式入職學校(高層次人才引進,副教授),但首聘期(4年)考核沒通過,缺一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

副教授考核未通過自殺離世,高校教師有形壓力何處解?

來源:小紅書

而在相關采訪中,該教師的親屬表示,其患有抑郁症。很長一段時間,其忙于工作、寫基金(項目申請)。這也與上述資訊吻合。

根據該學校官網,對首聘期期滿的高層次引進人才,學校将從師德師風、立德樹人、教學工作、科研工作、學科建設、科技開發和成果轉化、學術兼職、對外交流和經費使用情況等九個方面對其進行考核。

該學校的首聘期考核辦法明确,高層次人才引進實行協定管理,首聘期一般為3-4年。學校和引進人才簽訂《引進教師協定書》,依據協定書進行考核。考核總分滿分為100分,其中,科研項目類滿分50分,論文類滿分50分。考核得分100分為合格,一次性發放剩餘購房補貼;考核得分75分及以上為基本合格,不予發放剩餘購房補貼,享受待遇者降級聘任。考核得分75分以下為不合格,将不再續聘,或經雙方協商一緻予以有條件降級聘任。

青椒有形壓力

據悉,這位副教授為1986年7月生人,終年還不滿38歲。在而立之年選擇将心力獻給科研事業,最終卻以悲劇收場,實在令人唏噓。

而在事件背後,還是那個老生常談的話題——高校青椒面對的有形壓力。

衆所周知,博士想在高校站穩腳跟至少有三道坎。

第一,高校教師的入職标準嚴格,順利入職是一道坎;

第二,初期青椒事兒多錢少,維持生活是一道坎;

第三,各類考核時間緊壓力大,基金的申請也是一道坎。

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和發展,高校教師的需求量不斷增加,而博士畢業生卻遠遠超出了高校招聘的需求量。

這一現象無疑讓成為青椒這件事像是千軍萬馬過獨木橋,競争變得異常激烈。即使擁有優秀的學術背景和研究成果,也未必能夠順利進入高校任教的行列。

其中年齡是最讓應屆博士頭疼的“硬性規定”之一,許多高校都在招聘時要求年齡不超過35歲,甚至有的頭部高校已經卡到了 32 歲。前文中的副教授也如是,2019年入職,算起也已有33歲,離35歲大關不算遙遠。

其次要說的是,在高校任教的青年教師中,普遍存在的現象——“事多錢少”。教學、科研之外,青椒往往還需要承擔大量的行政管理工作、學校服務等雜活兒,這對時間和精力都是極大的挑戰。但與此同時,他們所獲得的收入卻不盡如人意,這種狀況很難不打壓到青椒的積極性,也容易影響他們對工作的投入和熱情,相關的吐槽帖比比皆是。

副教授考核未通過自殺離世,高校教師有形壓力何處解?

來源:知乎

然而更大的壓力還在後面。高校青椒晉升的道路艱辛,往往需要經曆長達數年乃至更久的職稱評定周期。這種漫長的等待不僅考驗着個人耐心和毅力,也給青椒們帶來了沉重的心理壓力。面對“非升即走”“聘期考核”,晉升還是淘汰?焦慮和困惑一擁而上。職稱評定的标準和流程繁瑣複雜,需要青椒付出大量的時間和精力,甚至可能影響到個人的科研和教學工作。

包含在考核的壓力内的,還有基金項目申請這一大難題。在科研項目申請中,基金的支援可以有效促進研究成果的産出和學術影響力的提升,更重要的是可以成為考核中的kpi,起到關鍵作用,但基金的申請過程卻并不輕松。青椒需要在競争激烈的環境中脫穎而出,撰寫合适的申請材料、找到合适的合作夥伴、確定項目設計的科學性和創新性,種種挑戰讓基金申請成為青年教師工作中的一道坎。

如何纾解壓力

無論如何,悲劇的發生都令我們扼腕歎息,而高校教師面臨的有形壓力是否是壓垮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值得我們深思。

那麼,在悲劇發生前,如何有效纾解這些壓力呢?小喬這裡提供一些建議:

1.合理規劃工作時間:

合理安排每項任務的時間,避免過度勞累和拖延。

定時休息,確定身體得到充分的恢複。

2.努力提升教學技能與工作效率:

通過不斷學習和總結經驗,掌握先進的教學方法和政策。

3.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

與同僚、學生和家長建立良好的溝通與合作關系,共同解決問題。

4.調整工作心态與生活方式:

保持積極樂觀的态度,學會調整自己的心态以面對工作中的挑戰。

合理安排工作時間和休息時間,保持身心健康。

5.尋求外部支援:

可以尋求家人、朋友或專業人士的支援和建議,以緩解壓力。

6.關注個人成長與職業發展:

關注自己的職業發展路徑,設定明确的目标和計劃。

通過參加教育訓練、研讨會等活動,不斷提升自己的專業素養和競争力。

而對于高校來說,學校也應建立科學合理的考核與評價機制,以客觀評價教師的教學品質和效果;提供交流和合作的平台,促進教師間的互動和學習;提供教學技能教育訓練和支援,以提升教師的教學水準;最直覺的,可以設立心理咨詢服務,為教師提供心理健康支援。這些都有助于減少教師們不必要的壓力,并讓教師更專注于教學和科研工作。

來源:學術橋綜合自學校官網、新京報、中青報·中青網、微網誌、知乎、小紅書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