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厘米制造|南頭古城僑見南山文化館

作者:gooood谷德設計網
厘米制造|南頭古城僑見南山文化館
厘米制造|南頭古城僑見南山文化館
厘米制造|南頭古城僑見南山文化館
厘米制造|南頭古城僑見南山文化館

© 夏至

首層展廳建築立面采用210x60x20mm紅色長條陶闆,通過粘貼成組,凹凸排列,層層疊加強調出展廳入口和櫥窗,産生豐富小尺度的建築邊界細部。

感謝 厘米制造 對gooood的分享

厘米制造以叢集團隊參與了南頭古城第一期(十字街+西集)整體更新改造,當下樓棟編号NT219的僑見南山文化館即是厘米制造最初分屬的設計項目之一。該建築位于南頭古城十字街的中山東街,毗鄰同源館-經濟同體分館,街北邊是文化同心分館,南鄰有熊酒店。

厘米制造|南頭古城僑見南山文化館

▲建築概覽 ©張超

厘米制造|南頭古城僑見南山文化館

▲城市立面 ©夏至

原有建築為典型的南方城中村三層居民自建樓,面積497m²,磚混結構,一層分租成奶茶店和客家小吃商業,二層住宅租賃,房東一家居住在三層。首層面積外擴至街巷邊緣,與中山東街整體商業店鋪構成市井商業街,在十年前的古城街區文化穿衣戴帽工程中“被”冠以小青瓦屋檐,粗劣的回應着古城曆史文化屬性,二、三層建築留存了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建成時盛行的水刷石材料和鐵藝金屬門窗。此次改造後,一、二層為展覽功能,與報德廣場周邊的新安縣衙,報德祠,同源館群形成東街曆史文化輸出視窗的一部分。三層仍舊是房東自住。

厘米制造|南頭古城僑見南山文化館

▲對比圖 ©厘米制造

厘米制造|南頭古城僑見南山文化館
厘米制造|南頭古城僑見南山文化館

▲立面特寫 ©夏至

厘米制造|南頭古城僑見南山文化館

▲街道與立面 ©夏至

厘米制造團隊在設計中依據一、二層展廳空間和三層住宅功能需求,分別布置兩個入口,展廳入口臨主街,住宅入口利用建築南邊的外挂樓梯通道分離出來,在次街巷中結合建築後院形成單獨的專屬通道。二、三層旨在還原曾今建築氣質,保留、修複了最初建成時的灰色水刷石牆面。首層展廳建築立面采用210x60x20mm紅色長條陶闆,通過粘貼成組,凹凸排列,層層疊加強調出展廳入口和櫥窗,産生豐富小尺度的建築邊界細部。

厘米制造|南頭古城僑見南山文化館

▲城中環境 ©夏至

厘米制造|南頭古城僑見南山文化館

▲立面細部 ©夏至

二層立面在原有窗洞基礎上設計單塊玻璃窗扇,規整瑣碎的立面形象,與保留的三層住宅窗扇微弱的暗示出内部空間功能的差異,呈現和而不同的整體感,同時又與首層紅色陶闆立面産生視覺上的強烈對比。一、二層内部空間設計中保留了原有建築結構,加建豎向連接配接的樓梯串聯起兩層展廳功能空間。

厘米制造|南頭古城僑見南山文化館

▲室内 ©夏至

僑見南山文化館改造完成後有一段時間作為南頭古城黨群文化展廳“奮鬥館”開放,不久之後又逢新冠疫情,内部的展陳關閉,以臨時核酸檢測檢疫,儲存醫藥裝置,醫護志願者及檢疫人員辦公等功能為古城片區醫療防疫工作使用。

厘米制造|南頭古城僑見南山文化館

▲展覽 ©夏至

NT219建築此次從市井商業+住宅房到僑見南山文化館之間一系列功能轉換過程,真實的記錄了近些年城市更新和驟然降臨的特殊疫情事件,靈活且成功的填補了城市公共公益空間的缺失。從改造完成對外開放的那一刻起,見證了古城/村到大灣區文化藝術時尚商業街區的華麗轉變。将來該建築空間是否還會轉化成商業,研學教育或演播等可能?或許正是這種不确定性傳遞出:城市空間的存量更新未來即是——複合多元,靈活可變。

項目圖紙與模型

厘米制造|南頭古城僑見南山文化館

▲模型 ©厘米制造

厘米制造|南頭古城僑見南山文化館

▲瓦楞紙模型 ©厘米制造

厘米制造|南頭古城僑見南山文化館

▲總平面圖 ©厘米制造

厘米制造|南頭古城僑見南山文化館

▲平面圖 ©厘米制造

設計團隊:厘米制造

項目地點:深圳市南山區南頭古城設計成員:陳丹平,廖俊,楊恒,姚明明,鐘應川建築面積:497平方米項目時間:2020年8月- 2021年6月業主:深圳市南山區建設工務署代建方:深圳市萬科發展有限公司項目規劃及設計管理團隊:萬科城市研究院,萬路設計施工圖合作團隊:深圳市博萬建築設計事務所燈光設計:大觀國際設計咨詢有限公司施工團隊:深圳市西部城建工程有限公司(建築)項目攝影:夏至,張超聯系郵箱:[email protected]

厘米制造|南頭古城僑見南山文化館
厘米制造|南頭古城僑見南山文化館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