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工行今日發行首單300億TLAC債券,中行300億緊随其後

作者:時代财經

本文來源:時代财經 作者:張昕迎

工行今日發行首單300億TLAC債券,中行300億緊随其後

來源:圖蟲創意

中國境内首單TLAC債券今日發行!

5月11日,工商銀行(601398.SH)宣布,将于5月15日至5月17日發行2024年總損失吸收能力(TLAC)非資本債券(第一期),基本發行規模300億元。

緊跟工行,中國銀行(601988.SH)5月13日也公告,将于5月16日至5月20日發行2024年總損失吸收能力(TLAC)非資本債券(第一期),基本發行規模為300億元人民币。

作為全球系統重要性銀行(G-SIBs),工行、中行本次TLAC債券發行備受關注。

目前距離G-SIBs的TLAC達标期限已不足一年,根據金融穩定理事會(FSB)規定,G-SIBs需在2025年1月1日前滿足外部總損失吸收能力風險權重比率、杠杆比率等要求。

除工行、中行外,目前大陸另外三家G-SIBs建設銀行(601939.SH)、農業銀行(601288.SH)、交通銀行(601328.SH)暫未公布其TLAC債券實際發行事宜。不過以年初的發行計劃來看,上述三家銀行合計拟發行規模不超過2300億元。

5月13日,惠譽評級亞太區金融機構評級董事薛慧如在接受時代财經采訪時表示,“除了工行和中行以外,目前其他幾家中資全球系統重要性銀行也都披露了TLAC發行計劃,我們預計這些銀行也會根據達标要求、市場需求以及發行成本等,綜合确定未來發行的節奏和規模。”

首期發行規模均為300億

工行、中行首期TLAC債券發行均為300億元。

根據中國銀行今年1月公告,該行拟計劃在境内市場和境外市場發行不超過1500億人民币或等值外币的TLAC債券,決議有效期至2025年8月;工商銀行今年2月宣布,該行拟在境内市場發行規模為不超過600億元人民币的TLAC債券,決議有效期至監管批複後的24個月。

對比來看,兩家大行的TLAC債券在發行品種、債券期限方面較為相似。

根據發行公告,工行、中行本期債券均包含兩個品種,品種一的發行規模為200億元,為4年期固定利率品種,在第3年末附有條件的發行人贖回權;品種二的發行規模為100億元,為6年期固定利率品種,在第5年末附有條件的發行人贖回權。

另一方面,按照此前披露的發行計劃,除工行面向境内市場發行外,大陸其餘幾家G-SIBs均稱拟面向境内市場和境外市場發行。

惠譽評級曾在今年4月的線上直播會上提到,考慮到發行成本、審批流程、境内外投資者對待國有銀行債務工具不同風險偏好等方面的差異,于境内發行TLAC債券更具有優勢。

惠譽同時指出,對于中資G-SIBs而言,出于向國際同業進一步靠攏的考慮,且目前存續的進階無抵押債券裡也有很大一部分是在境外發行的,不排除這些國有銀行也會在境外市場發行一定規模的TLAC工具。

薛慧如向時代财經分析稱,“作為一個全新的債務工具,TLAC債券的市場需求仍有待檢驗,而發行成本受到貨币政策、利率環境和市場供求的影響,也有一定的不确定性。”

TLAC債券或有較大利率優勢

定價方面,工行、中行本期TLAC債券采用固定利率形式,最終票面利率将通過簿記建檔、集中配售方式确定。

據工商銀行5月14日披露的《申購區間與申購提示性說明》,經發行人和簿記管理人協商确定,本期債券品種一票面利率的申購區間為 2.00%-2.60%,品種二票面利率的申購區間為 2.10%-2.70%。

此前招商證券廖志明團隊一份研報顯示,TLAC債定價将介于國有大行3年期普通金融債及剩餘期限3年的二級資本債之間。按照目前利率水準,預計大行TLAC債定價為2.65%左右。由于未來利率可能進一步下行,實際發行利率可能低于2.6%。

潛在投資者方面,機構投資者或占主力。發行公告顯示,兩家大行均面向全國銀行間債券市場機構投資者發行。

薛慧如預計,中國TLAC債務工具的主要投資者将與二級資本工具、其他一級資本工具等銀行債務工具的現有投資者類似,主要包括大型商業銀行、銀行理财産品、資産管理公司和保險公司。

收益方面,薛慧如指出,對于投資者而言,由于TLAC非資本債券有減記或者轉股的損失吸收條款,理論上,在其他條件相同的情況下,TLAC債券的收益率可能高于普通金融債。

此外,TLAC債券享有更高的受償順序。據薛慧如介紹,當G-SIBs進入處置階段時,監管可以強制要求對外部總損失吸收能力非資本債務工具進行減記或轉股,但TLAC非資本債務工具應在二級資本工具之後吸收損失,是以其他一級資本工具和二級資本債可以為TLAC非資本債務工具提供一定的保護。

達标壓力整體可控

《全球系統重要性銀行總損失吸收能力管理辦法》将于2025年起正式實施。

其中對于外部總損失吸收能力比率的要求是,外部總損失吸收能力風險權重比率自2025年1月1日起不得低于16%,自2028年1月1日起不得低于18%;外部總損失吸收能力杠杆比率自2025年1月1日起不得低于6%,自2028年1月1日起不得低于6.75%。

Wind資料顯示,截至2024年一季度末,工商銀行、中國銀行、農業銀行、建設銀行及交通銀行的資本充足率分别為19.21%、18.52%、18.40%、19.34%、16.09%;杠杆率分别為7.68%、7.35%、6.79%、7.76%、7.17%。

薛慧如分析稱,TLAC達标情況主要取決于各家銀行未來的風險權重資産增速、淨利潤增速、分紅比例以及未來TLAC債券和資本工具的發行進度,此外,存款保險基金按照多大的比例納入也将影響各家銀行達标缺口的測算。

從風險權重資産增速來看,以中國銀行為例,2022年、2023年,該行風險權重資産分别為14.66萬億元、16.53萬億元,增速分别約為3.65%、12.74%;業績方面,今年一季度,上述五家國有行中除交行歸母淨利潤保持1.44%增速外,其餘均現下滑。

多家大行曾公開表示TLAC達标壓力不大。4月3日,建設銀行首席财務官生柳榮在該行2023年度業績釋出會上表示,建行資本充足率接近18%,再加上存保基金的補充,判斷2025年TLAC達标問題不大。

當時生柳榮還提到,建設銀行的TLAC債券将争取在三季度發行,既有利于總損失吸收能力的達标,也可以降低融資成本。

作為去年11月剛剛加入G-SIBs的“新成員”,交通銀行擁有兩年緩沖期——2027年初實作TLAC第一階段達标。

不過交通銀行的資本充足率在上述五家國有大行中較低。

在交通銀行2023年度業績釋出會上,該行首席風險官劉建軍表示,交行于2023年11月首次入選全球系統重要性銀行,展現國際監管機構對交行經營發展和國際地位的認可,也是對中國金融業地位的一種認可。

劉建軍還表示,交通銀行将遵照境内外監管,把握好市場的視窗情況,有序推進合格債務工具的發行工作,以滿足TLAC達标要求,不斷提升風險抵禦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