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特稿|郭進考的小麥人生

作者:農财網種業寶典

一身泥土氣,兩袖小麥香。年過七旬的郭進考保持每天下地的習慣,遇到附近來請教他的老鄉,經常一聊就停不下來。“郭院長在地裡的時候,能從早待到晚,經常忘記吃飯。”同僚評價道。

50年來,郭進考先後任全國小麥指導組專家、河北省小麥首席專家、石家莊農科院院長、馬蘭農場老專家工作站站長,育成小麥品種38個,應用面積3.8億畝,增産小麥120億公斤,節水125億立方米,創造經濟效益上百億元。

“一個品種好不好,農民說了算。農民說品種好、能多打糧食,這是我最大的精神享受。”說起小麥,郭進考臉泛紅潤,皺紋也仿佛帶喜。“能為别人做點事,可以說這輩子沒白糊弄。”

01“凡事做到最好”

/ 帶動河北小麥單産提升 /

一個窩窩頭掰三塊兒,瞅着稀飯咽吐沫。1951年生的郭進考,長身體的年紀正趕上了饑荒。少年郭進考一邊啃樹皮一邊想:要是讓老百姓都能放開了肚子,可勁兒吃白面大饅頭,該多好啊。

立志學農,如願到石家莊地區農科所工作的郭進考,上班第一天就遇到攔路虎。那時的農科所一無專家指導,二無試驗材料,三無試驗裝置。當時的老上司一席話燃起了郭進考的一腔熱血:條件差是現實,但說到底,人是決定因素,我們共産黨人就是在一窮二白中發展起來的,隻要我們有信心、有決心就一定能幹成事。

摸着石頭過河。缺乏育種經驗,郭進考隔三差五就到省農科院、中國科學院、中國農科院、中國農大、河北農大等機關,學習育種先進經驗。沒有試驗材料,郭進考和同僚三下西北、四去河南、五到山東、長跑北京,四處“化緣”,兩年時間收集到500多份國内外種質資源。缺少符合标準的試驗田,“到農村”。他們來到辛集市馬蘭村農場,一猛子紮下去就是40多年,将自己工作生活節奏與麥子的生長作息同步。

華北平原種糧從兩年三熟制改為一年兩熟制,對小麥提出了早熟的要求。“作為農業科技人員,課題在大地找、在農民身上找,是以第一個目标就是解決早熟和高産結合的問題。”

特稿|郭進考的小麥人生

聚焦解決溫飽問題,冀麥26創造超500公斤的高産紀錄;生産上打造千斤縣,需要更加穩産的品種,冀麥38創下超600公斤的高産紀錄;節水、抗旱相結合,石4185創造超700公斤的高産紀錄,為河北小麥平均畝産從200公斤邁向400公斤作出了應有貢獻。一串串測産資料,是小麥産業發展路上的腳印。郭進考作為第一主持人先後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3項、三等獎1項,作為主研人獲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1項。

特稿|郭進考的小麥人生

“思想上足夠認真,還不一定能把事做好。在育種上也是一樣,要抱着做到最好的心态。”如何擺脫看天吃飯的桎梏,還需要提升品種抗逆性、适應性,來應對氣候變化。

為了篩選出适應性更強的麥種,郭進考創新“群個體同步選擇”育種方法,采用溫、熱帶選種法,往返河北、海南兩地選種。“選種過程是一個高壓過程,抗病感病一目了然。”郭進考說。

河北的冬小麥不經過春化,在南方結不了穗。如何加代繁育,郭進考想到平山縣。“那裡海拔高,九月份下種,十一月份起苗,再帶着麥苗到海南移栽。”

有一次在海南栽苗,悶熱的天氣下起了雨。為了不誤農時,郭進考冒雨把小苗及時栽到了田間。可是年齡大了經不起折騰,濕熱的天氣使他得了皮膚病,至今仍有後遺症。

特稿|郭進考的小麥人生

02 “要有民族精神” /創制節水高産系列品種 /

河北是全國糧食生産大省,連續11年糧食産量超過700億斤。小麥“吃水”,過去一畝地麥子澆一次要50方水,從種到收要澆五六水。

由于長期依靠超采地下水支撐經濟社會發展,河北省形成了近7萬平方公裡地下水漏鬥區。“我們的井深從五米到四五十米,甚至達到一百米。我們不但吃老祖宗的水,還吃子孫後代的水,這會影響到未來發展。”日益下沉的地下水問題壓在郭進考心頭。

如何讓每一滴水生産更多糧食,要在育種上讓節水與高産相結合。“節水,這個問題主要靠科技解決。”郭進考思考。

特稿|郭進考的小麥人生

全國人大代表、全國小麥專家組顧問、河北省小麥育種首席專家 郭進考(圖源:河北新聞網)

石4185、石家莊8号等節水高産品種陸續問世,實作了1水過千斤産量目标,這兩個品種分别于2004年、2011年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育種沒有最好,隻有更好。2022年,郭進考最新培育的馬蘭1号小麥畝産863.8公斤,創河北缺水地區畝産最高紀錄,一畝地提升産量一二百斤。中國工程院趙振東院士說,“因為水資源短缺是大陸乃至北方地區的一個瓶頸,郭進考做的工作是在節水的基礎上實作高産、實作優質效益的提高,值得我們大家學習。”

“紮根越深,需要澆水的次數越少。”郭進考介紹,馬蘭1号根系發達,跟普通小麥品種相比,每畝節水50立方米左右,被鑒定為“節水高産品種”;具有分蘖力強、矮稈抗倒、成穗率高、畝穗數多、穗粒數多、千粒重高等突出表現,深受農民歡迎,目前已在河北、山東、山西等地累計應用1000萬畝以上,被列為農業農村部主推品種。

特稿|郭進考的小麥人生

03 “科學的追求永無止境” / 讓每滴水、每寸地生産更多糧食 /

這幾年,身兼育種、展示、推廣等任務的馬蘭農場更忙碌了。“我們開展無人機、種植技術、新農人等教育訓練,有時隔天就有節課。”馬蘭農場副總經理姚立章介紹。

郭進考對教書育人格外重視,備課時每節課的内容梳理、資料分析、課件制作都親力親為。跟不同的人講,也會思考講不同的方向,重新做課件。今年4月,郭進考受邀給河北農業大學的學子做學術報告。報告ppt做了改、改了做,準備了一個月,郭進考仍在琢磨授課方向。“教書育人,不僅要在學術上傳授知識,更重要是在思想上帶來啟發。讓學生學農愛農,艱苦創業,不斷創新。”

白天下地,調查材料拍照,晚上回去做記錄并深入研究,處理案頭工作,經常一忙就到了半夜……郭進考最享受的就是和小麥待在一起。目前,馬蘭農場常年種植的材料超過1000份,配組材料約400份,千畝育種田的育種計劃郭進考都親力親為。

“我是‘媒人’,男女合不合适、有沒有基因,孩子是不是品質好、産量高。”郭進考笑着介紹,配組之後如何讓性狀在預期時間達到分離目标,要對親本足夠了解,這是時間沉澱下來的經驗。“草帽底下論英雄,看你敢不敢下地。”

談起育種,郭進考眼睛都在放光。“育種就像育人,苗期的麥子跟嬰兒一樣,要像母親用心呵護;進入分蘖、拔節、抽穗等時期,就像接受教育的學生,要像老師一樣悉心培育;成熟後就像畢業了出社會,開始接受市場檢閱,要持續關注推廣、跟蹤服務,農民說好才是真的好。”

特稿|郭進考的小麥人生
特稿|郭進考的小麥人生

從石家莊農業科學院退休後堅持科企結合的道路,郭進考與河北大地種業公司合作,并在馬蘭農場成立了首個老專家工作站,聘任為老專家工作站1号站站長。

“身份變化都是身外的,我的地沒變,研究沒變。這麼多成果都是從這塊地出來的,是馬蘭農場幫助了我。”郭進考說。在一次活動上,郭進考分享育種見解:“作為農業科技工作者,近年來,我們圍繞增單産這一課題,對上千戶農民進行了調研。目前新品種、新技術、新裝備、新農人等融合發展,為糧食單産提升提供有力支撐。”

在育成馬蘭1号後,郭進考又育成了節水、節肥國審新品種石農083、優質專用新品種馬蘭6号、高強筋新品種馬蘭7号等不同類型的新品種,為讓每一滴水生産更多的糧食、讓每一寸土地生産更多的小麥,讓老百姓吃上更高端的面粉做出更多貢獻。

特稿|郭進考的小麥人生

作者丨陳迎編輯丨農财君聯系農财君丨18565265490

KNOW M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