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醫藥反腐持續發力 上市藥企挖掘增長新動能

作者:江蘇經濟報

近日,有消息稱,雲南白藥原董事長王明輝、原首席營運官兼進階副總裁尹品耀等5位公司前高管,從2023年年初至2024年年初,因涉及同一事項先後被紀委監委部門帶走調查。截至目前,雲南白藥方面未對相關情況作出正面回應,但是“貪腐窩案”被曝後兩天時間内,雲南白藥市值蒸發超60億元。

從去年開始刮起的醫藥反腐風暴一直持續至今。據記者不完全統計,今年以來,官方通報被查的藥企高管已超過14人。過去一個月,就有包括海正藥業、上海醫藥、國藥集團等知名藥企高管遭調查。面對高壓态勢,不少藥企“大砍”銷售費用,泰州醫藥高新區某藥企高管表示,調整和優化營銷模式已是公司頭等大事。随着傳統銷售模式被颠覆,藥企開始尋求新的增長點,“AI+”和“出海”正成為業内新風尚。

醫藥反腐持續發力 上市藥企挖掘增長新動能

銷售費用大幅縮減

同花順資料顯示,A股醫藥生物上市公司合計494家。剔除未披露财報和新上市企業,記者統計了487家上市藥企2023年銷售費用情況。财報顯示,487家上市藥企2023年銷售費用為3451.91億元,同比增長1.1%;平均銷售費用率為13.8%,同比增長0.03%。銷售費用超過年淨利潤仍是普遍現象,超七成上市藥企2023年淨利潤低于銷售費用。上海醫藥以139.02億元的“天價”銷售費用位列第一,也是業内唯一一家銷售費用超百億的公司,其中市場推廣及廣告成本占比最高,達64.07億元。

考慮到全國醫藥領域腐敗問題集中整治工作于去年7月開始,記者又梳理了2023年下半年上市藥企銷售費用情況。财報顯示,2023年下半年,487家上市藥企銷售費用合計1721.03億元,同比減少84.31億元。上海醫藥去年下半年銷售費用同比減少13.15億元。業内銷售費用規模第二的複星醫藥也在去年下半年“大砍”市場、學術及品牌推廣等銷售費用。銷售費用縮減最多的是萬泰生物,2023年全年減少16.29億元。

不過,2023年下半年,依然有252家上市藥企銷售費用不減反增。去年全年增加最多的是華潤三九,同比增加18.89億元。從細分行業來看,銷售費用過高、研發投入偏低的情況在中藥行業更為突出。資料顯示,72家中藥類上市公司中,2023年有近六成企業銷售費用同比增長,超六成企業研發投入比低于平均水準,超四成企業的研發費用出現同比下滑。值得一提的是,相對于頭部企業,中小上市藥企在銷售費用使用上更為激進。中藥類上市公司中有5家企業2023年銷售費用增長超過40%,分别是隴神戎發、片仔癀、ST百靈、佛慈制藥和上海凱寶。這些公司除片仔癀外,市值均未突破100億元。

營銷模式開啟大變革

在業内人士看來,2023年下半年上市藥企銷售費用總體規模下降,是醫藥反腐取得重要成果的展現。“在做賬的時候,藥企會把形形色色的費用算到銷售費用裡面。”安永會計師事務所進階審計員Sunny告訴記者,銷售費用金額、銷售費用占營業總成本比重、市場推廣費占銷售費用比重三項名額偏高的藥企,發生商業賄賂風險的可能性也比較高。

全國醫藥領域腐敗問題集中整治工作開展以來,監管部門對藥企銷售費用情況一直頗為關注,規模過高或将引發調查。5月13日,昆明龍津藥業股份有限公司收到深交所關于年報的問詢函。針對龍津藥業2023年銷售費用占當期營收的73.6%,深交所要求其說明市場費用的具體内容,市場費用率是否與現有業務相比對,是否存在商業賄賂或為商業賄賂提供便利的情形。

目前,“控費”已成為不少藥企的頭等大事。泰州醫藥高新區多家藥企負責人坦言,去年下半年開始,公司收緊了對銷售費用的管控,幾乎都需要一把手簽字。“卡得太嚴格了,甚至影響到了正常的銷售工作。比如銷售人員的差旅費現在已經不給報帳了,非常影響他們的積極性。”有藥企負責人向記者抱怨。從财報上來看,銷售費用的降低确實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公司業績,複星醫藥2023年的營收同比下滑了5.81%,而在上半年,複星醫藥營收還處于正增長。不過,上述藥企負責人也表示,公司管理層已意識到這一問題,将對現有銷售模式開啟大變革,以适應新形勢下的市場競争。

不過,也有不少業内人士認為,嚴控銷售費用有助于企業增加創新費用,提升行業“内功”。在Sunny看來,醫藥行業銷售費用仍有進一步下降的空間,“國内大部分頭部藥企的銷售費用率,都遠遠高于國際巨頭。國際大藥廠通常将銷售費用、管理費用合并計算,占營收的比例一般在20%左右。相比之下,國内藥企的銷售費用率基本超過30%。”

注重挖掘增長新動能

面對醫藥反腐持續發力,不少藥企已經着手改變“重營銷、輕研發”的經營政策,注重挖掘增長新動能。采訪中,多位藥企高管表示,“AI+”和“出海”是目前的行業熱點。

去年3月,國務院辦公廳下發《關于進一步完善醫療衛生服務體系的意見》,提出要加快推進人工智能等在醫療衛生領域中的應用。目前,各大生物醫藥企業陸續在人工智能藥物研發領域與科技巨頭開展合作,我省也有十幾家生物醫藥企業宣稱涉及“AI制藥”。另據上市藥企财報,藥明康德等省内知名藥企已布局“AI+”領域。“AI技術有望幫助生物制藥産業解決投資回報率低的問題,通過提高藥物研發效率和成功率,提升整個行業的景氣度。這也是許多傳統藥企願意加入的原因。”有企業負責人表示。

一年來,不少藥企加速了産品“出海”步伐。5月5日晚間,科興制藥釋出公告稱,公司旗下注射用紫杉醇(白蛋白結合型)獲批歐盟GMP認證,海外市場拓展邁出重要的一步。有藥企高管表示,雖然國内藥企研發的諸多産品存在同質化現象,但在不少開發中國家仍具備較高的競争優勢,選擇如巴西、沙特、印尼等開發中國家為切入點,是提升國内藥企業績的重要機遇。清華大學藥學院創始院長、全球健康藥物研發中心主任丁勝表示,這兩年,中國創新藥出海的交易變多,“原來每年隻有一兩家藥企有海外授權交易,現在每年出海的藥企有一二十家。”

在業内人士看來,醫藥反腐勢頭依然強勁,預計未來一段時間内這種高壓态勢仍将持續。這對于整個醫藥行業的長期健康發展是一個積極的信号,更多的藥企将走上創新之路,并尋求新的增長點。

江蘇經濟報記者 樊 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