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吵起來了?清華大學電子系主任汪玉教授和産業界、投資界共話AI

作者:半導體産業縱橫
吵起來了?清華大學電子系主任汪玉教授和産業界、投資界共話AI

本文由半導體産業縱橫(ID:ICVIEWS)綜合

很多人都在關注,AI的大戰中誰會勝出?

吵起來了?清華大學電子系主任汪玉教授和産業界、投資界共話AI

記得當Chat GPT首次出現時,有人猜測這或許是AI的再一次“昙花一現”。

不過,了解科技爆發周期的人,會知道AI絕對不會止步于此。前日淩晨,Open AI釋出了最新傑作——GPT-4o。以其突破性的智能互動能力,徹底颠覆了我們對AI語音助手的認知。這不僅是技術的飛躍,更是人機互動曆史上的一大步。

在昨晚剛結束的谷歌I/O釋出會上,谷歌攜新版Gemini AI大模型等産品,試圖在AI賽道上重新奪回主動權,在兩個小時中“吼出”了121次AI。

現在,AI已然成為科技讨論的中心。

很多人都在關注,AI的大戰中誰會勝出?做AI的創業者到底應該怎麼做?技術爆發之下潛藏着哪些危與機?

今日,在「AI創生時代——2024甲子引力X科技産業新風向」大會上,金沙江創業投資基金主管合夥人朱嘯虎、獵豹移動董事長兼CEO、獵戶星空董事長傅盛、出門問問創始人兼CEO李志飛、清華大學電子工程系教授、系主任、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傑青、IEEE Fellow、無問芯穹發起人汪玉、摩爾線程創始人兼首席執行官張建中。5位涵蓋投資人、産業、專家的各具特色的嘉賓共聚一堂,圍繞着目前人工智能的現狀以及核心競争力,一起探讨中國AI的未來風向。

2024年AI的整體趨勢變化是什麼?

“更為平靜”是李志飛給出的關鍵詞。2023一年中,新概念、新詞彙、新知識層出不窮。比如在3月份,作為業内人士的李志飛還沒有聽過AI Agent這個詞彙,但到了4、5月份所有人都在圍繞Agent進行讨論。同時,行業不斷推出新的大模型,對于新的知識和讨論非常熱鬧。今年來看,能夠讓人興奮的一個是Sora,一個是人形機器人。行業感受更為平靜。

“卷”是傅盛認為的關鍵詞。2023年AI訓練模型出現一次又一次,其中名額一個比一個高。前不久,GPT-4o釋出,很多人都認為非常震撼。但在Open AI并沒有釋出GPT5或者GPT 4.5,進行大模型性能的巨大提升,而是開始卷應用、工程化、成本。沒有持續提升大模型性能的背後,傅盛認為是算法的更新遇到了瓶頸。

“無限可能”是汪玉寫出的關鍵詞。他表示,高校中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開始嘗試AI。4月,清華大學成立了人工智能學院。圍繞AI的兩個方面,AI core方面包括算法的演進有很多企業都在進行更新;AI plus方面,各行各業都開始動起來,想要找到AI在行業内的發力點。

“想象”則是張建中的關鍵詞。他說到:“貧窮限制想象。”大部分人都是貧窮的,對于創業公司來說,融資幾個億、十個億看似很多,但也無法支援建設算力中心。哪怕是Open AI非常有錢,但它的算力資源同樣不夠。是以,關鍵在于解決因為貧窮沒有資源,導緻公司無法去試驗,無法去疊代的關鍵問題。

吵起來了?清華大學電子系主任汪玉教授和産業界、投資界共話AI

“商業化品質”是朱嘯虎作為投資人的關鍵詞。他認為,在國内創業不要過度追求技術問題,因為技術疊代非常快。關鍵是公司能不能達到商業化,産品傳遞給客戶。有很多“日抛”型的AI産品,正是因為沒有達到商業化要求,客戶在首次登陸後不會持續使用。是以,AI創業中達到商業化要求十分重要。

未來AI流派:技術信仰派or市場信仰派

吵起來了?清華大學電子系主任汪玉教授和産業界、投資界共話AI

張建中認為AI的發展需要依靠的是行業和技術。行業先行,任何技術創新如果沒有行業,那麼就無法商業化。先行行業可能是AI最新改造和加快創新的地方。AI能夠在很多行業具有很好的商業化價值。

他舉例說到,早期的人臉識别,準确度在60%左右,在深度學習後能夠達到90%的準确度。再到後面,商業化落地後,人臉識别甚至比人能夠辨認得更加精準,人眼分不出的雙胞胎,AI可以做到。

目前國内很難進行不考慮商業回報的研發,是以行業一定要先行。但行業先行有先天條件,需要跨領域、跨專業的人才。如果AI要在某個領域發展,那就需要既懂專業知識,又懂AI知識的人才。行業先行的背後,還是人才驅動行業發展。

吵起來了?清華大學電子系主任汪玉教授和産業界、投資界共話AI

“長期技術、短期市場”是傅盛給出的答案。先來看技術,技術正在改變社會的生産力、結構和效率。AI對行業模式的影響肯定存在,是以傅盛還是樂觀看待技術。但是短期需要注意:技術并不是一個線性發展的過程。技術往往是一次突破帶來一波市場化應用,技術是階段性的,在真正落地的時候,不要相信技術每年都和去年一樣。

在80年代,機器人技術成本高于人工勞動成本的時期,将自動化産業變為人工手動組裝的靈活生産,反而讓生産效率大幅提升。是以,創業者看1-2年的東西一定要和市場緊密結合。

此外,傅盛認為,在資源有限的條件下,才更能夠根據市場的需求進行創新。“資源陷阱”的意思在于,有時候過度迷信技術本身帶來的爆發力,而不計成本的投入,這反而會導緻行業泡沫的破滅。是以,做AI的創業者應該更全面地去關注應用,關注市場如何從市場上拿到回報。

李志飛則認為技術和務實才能夠使得企業在AI的潮流中發展得更好。對于技術創業者來說,對于技術的信仰是隐藏在基因中的本能,但早期很多技術創業者會有誤區:太不務實了。打着理想的旗号回避現實的問題,比如做了很多産品,總認為使用了前沿技術,無人使用是使用者的問題。實際上,創業者多關注商業、多面對競争,多了解技術是否是使用者需求,這方面才更加重要。

吵起來了?清華大學電子系主任汪玉教授和産業界、投資界共話AI

汪玉同樣給出了技術和商業兩條路。在高校中,對于技術的執念是天然存在的。他分享的更多的是關于商業。行業總是在等待技術的突破後,期待帶來的一批商業化進展。是以“高校科研成果轉化”頗受業内關注,但“社會資訊輸入”被提及的少。關鍵在于高校教授、研究人員,能不能在早期的時候意識到世界上缺什麼東西。研究出一個系統的技術方案,在理論上突破把事情解決。現在從高校和商業溝通,再回到技術,這個路線的閉環還不夠快。

在企業中,能夠做1-3年的研究就已經很不容易了。但對于高校、研究機構,可以做5-10年的研究,是以如果把一些技術難題放到高校中,形成一個更良好的生态,還是需要業内一起努力的。

此時,黃仁勳最擔心的是什麼?

汪玉表示,對于大模型來說,生态的出現使得曾經需要2000個算子,到現在可能隻需要200個算子,是以GPU的需求會受到影響。原來,GPU的性能很好,所有人都在讨論對于GPU的需求。慢慢的,市場可以不使用CUDA隻提供硬體。用插件的方式,是以底層到底使用什麼晶片,其實不一定會有這麼明确的需求。

李志飛表示,中國和美國有很多不同,從創業、選擇到路徑都有所不同。對于英偉達來說最大的AI營收,80%還是來源于各個巨頭,是以最擔心的應該是巨頭自己幹。比如Mata、微軟、谷歌都在自研晶片。當模型的所有應用、價格都統一收斂後,大型公司會做一個性能差不多,甚至更便宜還能自己掌控的硬體。本質上,大模型投入是不是能配得上使用者的需求,這才決定算法收費是否可持續。

張建中表示,黃仁勳應該在擔心下一個AI的應用是什麼?

一個雞生蛋還是蛋生雞的問題:到底是Transform 在GPU中加速好,還是有GPU才有Transform。生态是很重要的,所有東西都需要生态。他認為,有了GPU之後,Transform才能發展的更好;同時有了Transform後,也在推動GPU的架構更好的改進。現在,Transform已經有了各種變化,那下一個是什麼。

在大模型語言加速過程中,每一個小小的算法變化都是技術架構帶來了新的改進。對于通訊方面的要求,對于scaling的要求,都是改進GPU最好的地方。是以,如果有人問GPU是否能适應下一代未來的技術?答案是:OF course。此外,張建中表示,GPU産品的疊代速度并不比大模型更慢,反而GPU 架構的疊代也在加快。

黃仁勳或許認為,GPU永遠不會失敗的,不會被替代别人替代持,傅盛對此持否認态度。他表示,整個AI行業都在朝着裁剪參數的方向靠近。谷歌釋出了第一個搭載手機本地的大模型,作為示範谷歌當場識别了詐騙電話。也就是,把反詐騙APP裝在手機上了,這不需要消耗任何服務端的GPU。這條路如果走通10%,那10%的算力需求就會減少。目前,谷歌、蘋果都在做小參數模型。

另一方面,Open AI也在把Chat GPT 4 的構架精簡,在做推理優化,省更多的GPU。是以,當軍備競賽走到現在,一個巨大的趨勢是使用更小的算力、更低的成本,提供更好的服務。

*聲明:本文系原作者創作。文章内容系其個人觀點,我方轉載僅為分享與讨論,不代表我方贊成或認同,如有異議,請聯系背景。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