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吵起来了?清华大学电子系主任汪玉教授和产业界、投资界共话AI

作者:半导体产业纵横
吵起来了?清华大学电子系主任汪玉教授和产业界、投资界共话AI

本文由半导体产业纵横(ID:ICVIEWS)综合

很多人都在关注,AI的大战中谁会胜出?

吵起来了?清华大学电子系主任汪玉教授和产业界、投资界共话AI

记得当Chat GPT首次出现时,有人猜测这或许是AI的再一次“昙花一现”。

不过,了解科技爆发周期的人,会知道AI绝对不会止步于此。前日凌晨,Open AI发布了最新杰作——GPT-4o。以其突破性的智能交互能力,彻底颠覆了我们对AI语音助手的认知。这不仅是技术的飞跃,更是人机交互历史上的一大步。

在昨晚刚结束的谷歌I/O发布会上,谷歌携新版Gemini AI大模型等产品,试图在AI赛道上重新夺回主动权,在两个小时中“吼出”了121次AI。

现在,AI已然成为科技讨论的中心。

很多人都在关注,AI的大战中谁会胜出?做AI的创业者到底应该怎么做?技术爆发之下潜藏着哪些危与机?

今日,在「AI创生时代——2024甲子引力X科技产业新风向」大会上,金沙江创业投资基金主管合伙人朱啸虎、猎豹移动董事长兼CEO、猎户星空董事长傅盛、出门问问创始人兼CEO李志飞、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教授、系主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青、IEEE Fellow、无问芯穹发起人汪玉、摩尔线程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张建中。5位涵盖投资人、产业、专家的各具特色的嘉宾共聚一堂,围绕着目前人工智能的现状以及核心竞争力,一起探讨中国AI的未来风向。

2024年AI的整体趋势变化是什么?

“更为平静”是李志飞给出的关键词。2023一年中,新概念、新词汇、新知识层出不穷。比如在3月份,作为业内人士的李志飞还没有听过AI Agent这个词汇,但到了4、5月份所有人都在围绕Agent进行讨论。同时,行业不断推出新的大模型,对于新的知识和讨论非常热闹。今年来看,能够让人兴奋的一个是Sora,一个是人形机器人。行业感受更为平静。

“卷”是傅盛认为的关键词。2023年AI训练模型出现一次又一次,其中指标一个比一个高。前不久,GPT-4o发布,很多人都认为非常震撼。但在Open AI并没有发布GPT5或者GPT 4.5,进行大模型性能的巨大提升,而是开始卷应用、工程化、成本。没有持续提升大模型性能的背后,傅盛认为是算法的更新遇到了瓶颈。

“无限可能”是汪玉写出的关键词。他表示,高校中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尝试AI。4月,清华大学成立了人工智能学院。围绕AI的两个方面,AI core方面包括算法的演进有很多企业都在进行升级;AI plus方面,各行各业都开始动起来,想要找到AI在行业内的发力点。

“想象”则是张建中的关键词。他说到:“贫穷限制想象。”大部分人都是贫穷的,对于创业公司来说,融资几个亿、十个亿看似很多,但也无法支持建设算力中心。哪怕是Open AI非常有钱,但它的算力资源同样不够。因此,关键在于解决因为贫穷没有资源,导致公司无法去试验,无法去迭代的关键问题。

吵起来了?清华大学电子系主任汪玉教授和产业界、投资界共话AI

“商业化质量”是朱啸虎作为投资人的关键词。他认为,在国内创业不要过度追求技术问题,因为技术迭代非常快。关键是公司能不能达到商业化,产品交付给客户。有很多“日抛”型的AI产品,正是因为没有达到商业化要求,客户在首次登陆后不会持续使用。因此,AI创业中达到商业化要求十分重要。

未来AI流派:技术信仰派or市场信仰派

吵起来了?清华大学电子系主任汪玉教授和产业界、投资界共话AI

张建中认为AI的发展需要依靠的是行业和技术。行业先行,任何技术创新如果没有行业,那么就无法商业化。先行行业可能是AI最新改造和加快创新的地方。AI能够在很多行业具有很好的商业化价值。

他举例说到,早期的人脸识别,准确度在60%左右,在深度学习后能够达到90%的准确度。再到后面,商业化落地后,人脸识别甚至比人能够辨认得更加精准,人眼分不出的双胞胎,AI可以做到。

目前国内很难进行不考虑商业回报的研发,所以行业一定要先行。但行业先行有先天条件,需要跨领域、跨专业的人才。如果AI要在某个领域发展,那就需要既懂专业知识,又懂AI知识的人才。行业先行的背后,还是人才驱动行业发展。

吵起来了?清华大学电子系主任汪玉教授和产业界、投资界共话AI

“长期技术、短期市场”是傅盛给出的答案。先来看技术,技术正在改变社会的生产力、结构和效率。AI对行业模式的影响肯定存在,因此傅盛还是乐观看待技术。但是短期需要注意:技术并不是一个线性发展的过程。技术往往是一次突破带来一波市场化应用,技术是阶段性的,在真正落地的时候,不要相信技术每年都和去年一样。

在80年代,机器人技术成本高于人工劳动成本的时期,将自动化产业变为人工手动组装的灵活生产,反而让生产效率大幅提升。因此,创业者看1-2年的东西一定要和市场紧密结合。

此外,傅盛认为,在资源有限的条件下,才更能够根据市场的需求进行创新。“资源陷阱”的意思在于,有时候过度迷信技术本身带来的爆发力,而不计成本的投入,这反而会导致行业泡沫的破灭。所以,做AI的创业者应该更全面地去关注应用,关注市场如何从市场上拿到回报。

李志飞则认为技术和务实才能够使得企业在AI的潮流中发展得更好。对于技术创业者来说,对于技术的信仰是隐藏在基因中的本能,但早期很多技术创业者会有误区:太不务实了。打着理想的旗号回避现实的问题,比如做了很多产品,总认为使用了前沿技术,无人使用是用户的问题。实际上,创业者多关注商业、多面对竞争,多了解技术是否是用户需求,这方面才更加重要。

吵起来了?清华大学电子系主任汪玉教授和产业界、投资界共话AI

汪玉同样给出了技术和商业两条路。在高校中,对于技术的执念是天然存在的。他分享的更多的是关于商业。行业总是在等待技术的突破后,期待带来的一批商业化进展。因此“高校科研成果转化”颇受业内关注,但“社会信息输入”被提及的少。关键在于高校教授、研究人员,能不能在早期的时候意识到世界上缺什么东西。研究出一个系统的技术方案,在理论上突破把事情解决。现在从高校和商业沟通,再回到技术,这个路线的闭环还不够快。

在企业中,能够做1-3年的研究就已经很不容易了。但对于高校、研究机构,可以做5-10年的研究,因此如果把一些技术难题放到高校中,形成一个更良好的生态,还是需要业内一起努力的。

此时,黄仁勋最担心的是什么?

汪玉表示,对于大模型来说,生态的出现使得曾经需要2000个算子,到现在可能只需要200个算子,因此GPU的需求会受到影响。原来,GPU的性能很好,所有人都在讨论对于GPU的需求。慢慢的,市场可以不使用CUDA只提供硬件。用插件的方式,所以底层到底使用什么芯片,其实不一定会有这么明确的需求。

李志飞表示,中国和美国有很多不同,从创业、选择到路径都有所不同。对于英伟达来说最大的AI营收,80%还是来源于各个巨头,因此最担心的应该是巨头自己干。比如Mata、微软、谷歌都在自研芯片。当模型的所有应用、价格都统一收敛后,大型公司会做一个性能差不多,甚至更便宜还能自己掌控的硬件。本质上,大模型投入是不是能配得上用户的需求,这才决定算法收费是否可持续。

张建中表示,黄仁勋应该在担心下一个AI的应用是什么?

一个鸡生蛋还是蛋生鸡的问题:到底是Transform 在GPU中加速好,还是有GPU才有Transform。生态是很重要的,所有东西都需要生态。他认为,有了GPU之后,Transform才能发展的更好;同时有了Transform后,也在推动GPU的架构更好的改进。现在,Transform已经有了各种变化,那下一个是什么。

在大模型语言加速过程中,每一个小小的算法变化都是技术架构带来了新的改进。对于通讯方面的要求,对于scaling的要求,都是改进GPU最好的地方。因此,如果有人问GPU是否能适应下一代未来的技术?答案是:OF course。此外,张建中表示,GPU产品的迭代速度并不比大模型更慢,反而GPU 架构的迭代也在加快。

黄仁勋或许认为,GPU永远不会失败的,不会被替代别人替代持,傅盛对此持否认态度。他表示,整个AI行业都在朝着裁剪参数的方向靠近。谷歌发布了第一个搭载手机本地的大模型,作为演示谷歌当场识别了诈骗电话。也就是,把反诈骗APP装在手机上了,这不需要消耗任何服务端的GPU。这条路如果走通10%,那10%的算力需求就会减少。目前,谷歌、苹果都在做小参数模型。

另一方面,Open AI也在把Chat GPT 4 的构架精简,在做推理优化,省更多的GPU。因此,当军备竞赛走到现在,一个巨大的趋势是使用更小的算力、更低的成本,提供更好的服务。

*声明:本文系原作者创作。文章内容系其个人观点,我方转载仅为分享与讨论,不代表我方赞成或认同,如有异议,请联系后台。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