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從先驗到生存:海德格爾對胡塞爾先驗自我理論的超越與重構

作者:草竹道人
從先驗到生存:海德格爾對胡塞爾先驗自我理論的超越與重構

摘要:

本文探讨了20世紀哲學中兩位現象學巨匠——胡塞爾與海德格爾——對主體性哲學的不同了解和理論建構。胡塞爾通過現象學還原和先驗自我理論,試圖建構一個純粹意識的領域,作為意向性的中心,但該理論陷入主體封閉性、認識論局限及與社會文化背景脫節的困境。海德格爾則對此提出批判,通過“此在”概念,強調存在先于本質,将自我置于在世的實踐與曆史背景中,實作了從先驗到生存論的轉變。

從先驗到生存:海德格爾對胡塞爾先驗自我理論的超越與重構

一、引言

自笛卡爾以來,主體性哲學逐漸成為西方哲學探讨的核心議題,強調理性主體在認識過程中的中心地位。啟蒙時代強化了理性權威,康德在此基礎上建立了批判哲學,區分了現象與物自體,強調理性界限,但仍保留了主體在認識論中的主導作用。

随後,黑格爾将主體性推向絕對理念的高度,主體與客體在精神辯證法中達到統一。然而,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随着科學的進步與社會變遷,主體性哲學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如何了解主體與世界的關系成為哲學家們新的探索方向。

從先驗到生存:海德格爾對胡塞爾先驗自我理論的超越與重構

二、胡塞爾的先驗自我理論及其困境

A. 先驗自我作為意識的“純粹極點”

先驗還原與純粹意識:胡塞爾的現象學方法始于先驗還原,這是一種思想實驗,旨在懸置(epoché)所有關于外部世界的自然信念,以便将注意力集中于意識本身的内容和結構。通過這一過程,胡塞爾揭示了“純粹意識”,即去除了所有實體世界預設的意識,進而為現象學研究提供了一個“純淨”起點。純粹意識不是空洞的抽象,而是意向性的活動場所,是意識指向對象的方式。

先驗自我作為意向性的主體:在胡塞爾的理論中,先驗自我是純粹意識的核心,是意向性行為的主體。意向性指的是意識總是指向某物,是意識與對象間的一種關系。先驗自我并非心理學意義上的個體自我,而是一個邏輯構造,是所有意向行為得以統一和連續的條件。它確定了意識活動的内在一緻性與連貫性,是意識經驗的基礎架構。

從先驗到生存:海德格爾對胡塞爾先驗自我理論的超越與重構

B. “意識的密室”問題

主體封閉性與客觀世界的隔離:胡塞爾的先驗自我理論被批評建構了一種“意識的密室”,即由于過度關注純粹意識的内在性,導緻了主體與外部世界之間的隔離。這種封閉性忽視了主體在社會、曆史和文化背景下的位置,以及這些因素對意識内容的塑造作用。

認識論的局限性與“卡夫丁峽谷”:“卡夫丁峽谷”比喻了認識論上主體與客體之間的鴻溝。胡塞爾試圖通過意向性概念跨越這一鴻溝,但其先驗自我理論仍難以徹底解決如何從主觀意識直接過渡到客觀知識的問題。這種局限性暴露了認識論上如何從内在主觀性通向客觀有效性的困難。

從先驗到生存:海德格爾對胡塞爾先驗自我理論的超越與重構

C. “魯濱孫孤島”隐喻

自我孤立于社會文化背景之外:胡塞爾的先驗自我理論被批評為過于個體主義,忽視了個體在社會和文化背景中的嵌入性。這類似于魯濱孫孤島的隐喻,自我被描繪為孤立的、脫離了社會關系網的個體,無法全面反映人類存在的真實複雜性。

“門諾困局”的形成及其影響:“門諾困局”形象地表達了自我了解中的困境,即自我意識的反思性使得自我既作為觀察者又作為被觀察者,導緻了認識論上的循環難題。胡塞爾的先驗自我理論在追求純粹意識的同時,也落入了這一困局,未能充分解決自我如何既作為主體又作為認識對象的問題,這限制了其理論在解釋社會性、曆史性和文化相對性方面的應用。

從先驗到生存:海德格爾對胡塞爾先驗自我理論的超越與重構

三、海德格爾對先驗自我理論的批判

A. 祛魅:對胡塞爾先驗自我理論的質疑

“門諾困局”的揭示與分析:海德格爾敏銳地指出了胡塞爾先驗自我理論中存在的“門諾困局”。他分析道,當自我成為觀察者與被觀察對象的同一時,一種根本的循環邏輯便出現了:自我如何能夠既站在超越的位置審視自身,同時又是被審視的對象?海德格爾認為,這種自我反思的無限倒退暴露出先驗自我理論的局限,它無法真正解決主體性在認識過程中的基礎地位問題,也無法全面把握人的存在方式。

意識的密室與生存實踐的斷裂:海德格爾批判胡塞爾的“意識的密室”概念,指出這種将意識從生活世界中抽象出來的做法,割裂了意識與實際生存實踐的聯系。在日常生活中,人不僅僅是孤立的意識主體,而是處于與他人、環境及曆史文化的動态互動之中。海德格爾強調,脫離了這些實際情境的意識分析,無法揭示人的存在真谛,進而陷入了理論與實踐的斷裂。

從先驗到生存:海德格爾對胡塞爾先驗自我理論的超越與重構

B. 認識論的轉向:從意識主體到存在主體

存在優先于本質的主張:針對胡塞爾的意識中心論,海德格爾提出了“存在優先于本質”的核心觀點。他認為,應當首先關注的是“存在”本身,即人如何存在于世(In-der-Welt-sein),而非僅僅關注意識的結構。人的存在不是靜态的本質定義所能窮盡的,而是在不斷展開的生活實踐中逐漸顯現。這種轉向意味着哲學重心從理性的、靜态的認識論探讨轉向動态的、實踐的存在論探索。

現象學方法的生存論拓展:為了克服傳統認識論的局限,海德格爾對現象學進行了生存論的拓展。他不再局限于對意識内容的直覺描述,而是深入到人的存在方式及其意義的探究中。海德格爾的現象學關注“此在”(Dasein)——人的存在狀态,強調對日常生活、時間性、死亡、焦慮等生存現象的分析。

這種拓展不僅要求我們關注個體如何體驗世界,更重要的是了解人在世界中的位置,以及這種位置如何構成了個體的自我了解與行動的可能性。海德格爾的這一轉向,為了解人的存在提供了更豐富、更深入的視角,超越了胡塞爾純粹意識的架構,開啟了存在主義哲學的新篇章。

從先驗到生存:海德格爾對胡塞爾先驗自我理論的超越與重構

四、海德格爾的生存論自我觀

A. 此在(Dasein)概念的提出

在世存在的基本結構:海德格爾的核心概念“此在”(Dasein)意指人類存在,強調存在總是處于“在世”之中,即與世界、他人和社會曆史的不可分割的關聯。此在的基本結構包括“在世”、“向死而在”、“沉淪”與“本真狀态”。這些結構揭示了人的存在并非靜态的本質屬性,而是動态的生活實踐過程,展現了生存的豐富性和複雜性。

時間性與曆史性在自我了解中的作用:海德格爾将時間性視為了解此在的關鍵。不同于實體時間,此在的時間性是一種生存論時間,包括“将來”、“曾在”和“目前”,這三重時間性共同構成了人的存在方式。時間性使得此在得以籌劃未來、回憶過去,并在目前作出決定,展現了人的曆史性。時間性不僅是個體生命的節奏,也是文化和社會曆史的脈動,為自我了解提供了深層的時态背景。

從先驗到生存:海德格爾對胡塞爾先驗自我理論的超越與重構

B. 自我明敞于世界

世界性與共在的社會次元:海德格爾的“世界性”(Weltlichkeit)概念指出,此在總是嵌入一個充滿意義的環境之中,世界不僅僅是物質環境,更是意義和價值的載體。共在(Mitsein)強調了人的社會性,人總是在與他人一起存在,通過語言、習俗、共同的曆史和文化等形成社會性。這種社會次元使得自我不僅是個體的,也是互相建構的,凸顯了人際交往在自我了解中的作用。

實踐活動與自我了解的互相構成:海德格爾認為,人的存在是在實踐活動中展開的,實踐活動不僅僅是對外在事物的改造,更是自我了解和世界意義的生成。通過工作、照料、藝術創造等實踐活動,此在不斷地與世界發生關系,這些活動既是自我表達也是自我了解的途徑。實踐活動與自我了解互為條件,共同構成了此在的存在方式。

從先驗到生存:海德格爾對胡塞爾先驗自我理論的超越與重構

C. 生存論分析的方法論創新

解釋學循環與現象學描述:海德格爾的生存論分析方法創新性地結合了解釋學循環與現象學描述。解釋學循環意味着了解與解釋的過程是循環往複的,先有前了解(Vorverstehen)作為起點,再通過深入分析修正和深化了解,形成對現象的不斷接近。現象學描述則要求從現象本身出發,懸置一切預設,直接直覺地描述現象如何展現自身。這種結合使生存論分析既能深入現象内部,又能避免主觀臆斷,為了解自我提供了動态的方法論基礎。

對先驗自我理論的外在超越:海德格爾的生存論分析超越了胡塞爾的先驗自我理論,将自我從純粹意識的内在性中釋放出來,放置于世界、曆史、社會與實踐的廣闊背景中。通過生存論的視角,自我不再是孤立的觀察者,而是生存實踐的積極參與者,自我了解與世界、他人和時間性緊密相連。這一超越不僅打破了“意識的密室”,也開辟了自我理論的新方向,強調了存在先于本質、實踐優于理論的哲學立場,為了解人的存在與自我提供了更為全面和深入的視角。

從先驗到生存:海德格爾對胡塞爾先驗自我理論的超越與重構

五、海德格爾自我理論的哲學意義與影響

A. 對主體性哲學的重新定向

從認識主體到存在主體的轉變:海德格爾的自我理論标志着西方哲學中主體性概念的一次根本性變革。傳統哲學,尤其是近代哲學,往往将主體視為純粹的認知主體,關注其如何認識外部世界。海德格爾則将焦點轉向了存在主體,強調主體首先是“在世存在”,關注的是人的存在方式及其在世界中的位置,而非僅僅是對世界的認知。這一轉變促使哲學家們重新審視人的本質,将生存體驗和實踐行動置于了解人類存在的核心地位。

哲學人類學的新視角:海德格爾的工作為哲學人類學提供了新的理論基礎。他不再從生物學或心理學角度探讨人的特性,而是從存在論角度出發,揭示人的存在結構及其在世界中的獨特角色。這種新的人類學視角強調了人的曆史性、文化性和社會性,以及人與世界之間的本源關系,為了解人的多樣性和複雜性開辟了新的路徑。

從先驗到生存:海德格爾對胡塞爾先驗自我理論的超越與重構

B. 對現代西方哲學的影響

對現象學運動的推動:海德格爾不僅繼承了胡塞爾的現象學方法,還對其進行了深刻的拓展,将其應用到存在論的領域。他的生存論分析方法不僅豐富了現象學的内容,也推動了現象學運動向着更廣泛的主題和更深層次的問題探索。海德格爾的哲學對後來的現象學家,如梅洛-龐蒂、薩特等人産生了深遠影響,促進了現象學在20世紀哲學中的繁榮與發展。

對後現代哲學的啟示:海德格爾對傳統形而上學的批判,特别是對主體性、客觀性以及真理觀念的重新解讀,為後現代哲學的興起提供了重要思想資源。他對語言、權力、曆史性的深刻分析,預示了後現代主義對元叙事的解構和對權威話語的質疑。海德格爾的這些思考對福柯、德裡達、利奧塔等後現代思想家有着直接或間接的啟發作用。

從先驗到生存:海德格爾對胡塞爾先驗自我理論的超越與重構

C. 對倫理學、社會哲學的啟示

倫理責任與存在的關聯:海德格爾的自我理論強調了倫理行為與個人存在狀态的内在聯系。他認為,真正的倫理行動源自于對存在的深刻了解,即在面對死亡、時間性和本真狀态時做出的選擇。這一觀點挑戰了傳統倫理學基于規則或後果的倫理判斷,提倡一種基于存在了解的倫理責任感,強調個體在特定情境下的自由選擇與承擔。

社會結構與個體自由的關系:海德格爾雖然更多地關注個體存在,但他的思想也為了解社會結構與個體自由之間的複雜互動提供了線索。他關于共在、世界性和曆史性的讨論,提示我們個體自由不是抽象的、孤立的,而是在與他人、社會和曆史條件的交織中實作的。這種了解有助于我們反思現代社會中個體與集體、自由與限制的張力,以及如何在維護個體自由的同時,建構更加公正和諧的社會結構。

從先驗到生存:海德格爾對胡塞爾先驗自我理論的超越與重構

六、結語

海德格爾通過對胡塞爾先驗自我理論的批判性繼承,實作了從先驗主體向生存主體的深刻轉向。他在《存在與時間》中提出的“此在”概念,不僅超越了孤立的先驗自我,還将人的存在置于具體的世界關系網中,強調了在世存在的實踐性與時間性。海德格爾的生存論自我觀通過揭示存在的動态性,将主體性從靜态的認識論架構中解放出來,賦予了自我了解以更廣闊的時空和社會次元,實作了對胡塞爾理論的全面超越。

從先驗到生存:海德格爾對胡塞爾先驗自我理論的超越與重構

論文作者:蘆熙霖

參考文獻:

Husserl, E. Ideas: General Introduction to Pure Phenomenology. Translated by W.R. Boyce Gibson. George Allen & Unwin Ltd.

Heidegger, M. Being and Time. Translated by J. Macquarrie & E. Robinson.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聲明:本人賬号下的所有文章(包括圖文、論文、音視訊等)自釋出之日72小時後可任意轉載或引用,無需告知本人。如需約稿,可聯系 [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