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凡是你想控制的,其實都控制了你

作者:藝境
凡是你想控制的,其實都控制了你

作者:洞見·安娜貝蘇

弘一法師曾說過這麼一段話:

“凡是你想控制的,其實都控制了你。當你什麼都不要的時候,天地都是你的,大道至簡,無欲則剛,無為則無所不為。”

沒有人可以完全掌控世間的事物規律和自己的命運走向。

控制不如和解,得不到的随緣,過不去的交給時間。

所謂無為,即放下執念。降低期待,心無挂礙。

01

  • 在意的,會成為你的枷鎖。

在微網誌看過一個話題:太在意别人看法的人活得有多累?

有人說,看人表情有異常,就琢磨自己是不是說錯了話;

犯了無傷大雅的錯,擔心他人對自己失望,會在心裡自責好久;

明明什麼事情都沒開始做,就已經開始覺得很疲憊……

歸根結底,太在意看法的人,外界的任何風吹草動都足以在他們内心刮起一陣飓風。

知乎網友@Juno就曾是這樣一個人。

從中學時起,她就非常在意别人的看法。

聽人背地裡說她小腿粗,她就再也沒露出過小腿;

工作後同僚好心給她分享穿搭,她認為同僚是覺得她裝扮又土又醜;

上司指出她工作的纰漏,她認為上司是故意針對自己。

因為總在過度解讀别人的言行,她陷入巨大内耗,活得糾結不已。

米蘭·昆德拉曾說:把自己交給他人的眼光去評判,正是産生不安和懷疑的根源。

但其實你沒有那麼多觀衆,當我們選擇忽略外界的目光,才能拔下心上的刺,活得百毒不侵。

馮唐當年翻譯出版《飛鳥集》時,引發群嘲;跨界做主持人後,又招來罵聲一片。

但他從不在乎别人的看法,而是隻盯着自己的目标,思考怎麼能把這件事做成。

在他看來,外界的評價遠沒有做自己來得重要。

誠如他自己所言:每個牛人都有個笃定的核,這樣在宇宙間才不易被風吹散。

太在意外界的看法,隻會讓自己搖擺不定,裹足不前。

當我們把外在的聲音關到最小,聚焦自己想要的,才能在自己的節奏裡活得自在,行得坦蕩。

凡是你想控制的,其實都控制了你

02

  • 期待的,會成為你的煎熬。

古典老師曾說過這麼一段話:

“我們總希望生活如願,期待富有,期待成功,可到頭來多半是希望落空備受打擊。”

天不遂人願,事難從人心。

凡事期待過高,隻會讓自己在一次次失望中備受煎熬。

電視劇《去有風的地方》裡,網絡作家大麥,十分希望自己寫出的每個故事都能受歡迎。

于是她常常蹲守在電腦前,為讀者的負面評論傷神,也為慘淡的閱讀量患得患失。

最終導緻自己很長一段時間都寫不出作品。

在好友的勸說下,她開始抱着“再差也就這樣了”的心态,專注筆下的每一個故事、用心設計情節起伏。

當她降低期待,人也開始松弛下來,靈感也變得源源不斷。

人生常常有個悖論:你越期待什麼,什麼就會變成你的煎熬。

追求完美,勢必會對生活的殘缺失望;

追求世俗的成功,往往會被焦慮裹挾。

我們無法控制事情的走向,卻可以随着境遇調節自己的心态。

就如紀伯倫所言:

“當你不再渴望成功,隻是去做;你不再追求空泛的成長,隻是開始修養自己的性情,你人生的一切才真的開始。”

把期望值降到最低,生活反而會給你意料之外的驚喜。

凡是你想控制的,其實都控制了你

03

  • 強求的,會成為你的煩惱。

如果有些東西踮起腳尖就夠着了,那就去夠吧,這叫做努力。

但非要跳起來才能夠到,就别費勁了,因為無論你跳得多高最終也會跌落,這就叫強求。

許多時候,不撞南牆不回頭,隻能讓自己渾身是傷。

我有位朋友,從小縣城一路求學,考入北京某985院校。

畢業後娶了大學時心愛的姑娘,在武漢安了家,育有一雙兒女,可謂家庭美滿。

可他卻覺得這遠遠不夠。

附近的學區房已然可以滿足孩子的教育需求,他卻硬把孩子塞進一年學費十幾萬的私立學校。

他原本在公司已做到中層,卻聽别人的慫恿胡亂投資,導緻自己債台高築。

他執着于過一種“人上人”的生活,不僅将自己折磨得疲憊不堪,妻子也對他抱怨連連。

一味強求兼取而不知舍,則無一物可取。

或許一個人成熟的标志,就在能平衡欲望與現實,不再去強求那些自己夠不着的事情。

演員詠梅在年屆不惑時拿到了人生中第一個影後。

榮譽加身,她卻沒趁機出更多的作品。因為她知道這已然是自己的巅峰時刻了,再怎麼努力也無法超越。

不演戲的日子裡,她回歸家庭,陪伴孩子,侍弄花草,日子過得恬淡靜谧。

多年以前,沈複曾在《浮生六記》裡寫道:人生碌碌,競短論長,卻不道榮枯有時,得失難量。

人這一生,得失禍福全然無法預料。

凡事強求,隻會徒增煩惱。

不如順着時間的河流,遵循命運的節奏。

讓一切順其自然,内心自能泰然、安然、淡然。

凡是你想控制的,其實都控制了你

04

  • 放不下的,會成為你的深淵。

央視主持人曾采訪“漢語拼音之父”周有光,問他快樂的秘訣。

周老的回答很簡單:凡事要想得開,要往前看。

人活到一定年紀,應該學會關上身後的門,把過往的恩怨都封鎖起來。

看青年作家不良生的小說《雲上》時,總會為那個倔強的母親感到意難平。

當初她一意孤行嫁給丈夫,對方卻在婚後出軌,她一氣之下離了婚,帶着孩子遠走他鄉。

因為對前夫懷恨在心,她與其劃清界限,不接受他的經濟補償,也不允許他看望孩子。

如此一來,日子就過得艱辛了許多。

常年勞累加上心情壓抑,母親最後患上乳腺癌,在遺憾中離開人世。

這樣的人在現實中也很常見。原本可以放下過去的恩怨,輕松一點過人生,卻因為執念,将自己拖入深淵。

王爾德曾說:“為了自己,我必須饒恕一些人。因為一個人不能永遠在胸中養着一條毒蛇,不能夜夜起身,在靈魂的園子裡栽種荊棘。”

人一生會遇到很多不公平的事。

我們應對方式有很多種,但用别人的錯誤懲罰自己,無疑是最愚蠢的那一種。

因為一個人留存的不甘與怨恨越多,就意味着能傷害你的東西越多。

學會翻篇,該放下的就放下,能淡忘的就淡忘。

不再凝視深淵,才能解救自己于深淵。

白岩松曾說:你用什麼樣的态度對待命運,命運就會以相同的方式回饋給你。

人若能不為得失累,不為執念困,不為過往傷,便可掙脫世間枷鎖,得生活的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