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解紛“土辦法” 沖突“終點站” ——納雍法院打造“滾山珠”式糾紛調處品牌

作者:天眼新聞

5月10日,位于納雍縣新房鄉後寨村的“滾山珠”調解工作室内,經過多次溝通,一起借貸糾紛在調解員陳華的努力下成功得到化解。

“調解結果很滿意,我會盡快把錢還給銀行。”李某某在調解後說,“實在太害羞,50多歲了,從來沒有欠錢不還,這次真的是因為種植虧損了。”

“滾山珠”調解工作室的及時調解,不僅解決了李某某的燃眉之急,更讓他體會到了來自社會的溫暖與了解。

解紛“土辦法” 沖突“終點站” ——納雍法院打造“滾山珠”式糾紛調處品牌

糾紛調處“土方法”

納雍縣作為典型的多民族聚居區,轄區内苗、彜、白、布依、蒙古等22個少數民族共計24.78萬餘人,占全縣總戶籍人口的22.92%,有10個少數民族鄉,少數民族村寨403個。

2022年來,納雍縣法院在化解涉少數民族糾紛上進行了積極探索,形成了具有民族特色的解紛模式——“滾山珠”調解工作室。

“滾山珠”調解工作室的命名充滿了文化的底蘊,承載着民族的智慧和曆史的沉澱。它來源于世界民族民間藝術最高獎項“金山杖”獎的苗族傳統蘆笙舞蹈“地龍滾荊”,象征着苗族青年的堅韌不拔、尊老愛幼的精神。這種精神也正是工作室調解每一項任務時所秉承的。

解紛“土辦法” 沖突“終點站” ——納雍法院打造“滾山珠”式糾紛調處品牌

“滾山珠”調解工作室從納雍縣各民族學會及少數民族聚居地精心挑選出群衆基礎好、威望高、辦事公道的鄉賢和村幹部擔任調解員。他們熟悉當地民族風俗習慣,更是充分發揮出人緣地緣優勢,依法依理依情源頭化解沖突糾紛,打通了少數民族聚居地多元解紛的“神經末梢”。

“有人服‘誇’,有人服‘吓’,要因人而異,認真揣摩當事人的心思,用農村的‘土辦法’來解決沖突糾紛。”陳華是後寨村“滾山珠”調解工作室調解員,沖突糾紛調處的佼佼者。

長期以來,陳華利用自己曾經的村幹部身份和廣泛的人脈,在調解過程中充分發揮了威望和經驗優勢,成功促成了此次借貸糾紛的和解。他的工作,不僅得到了當事人的認可,也為“滾山珠”調解工作室赢得了良好的社會聲譽。

解紛“土辦法” 沖突“終點站” ——納雍法院打造“滾山珠”式糾紛調處品牌

和諧穩定“助推器”

近日,納雍縣人民法院龍場鎮人民法庭 “滾山珠”調解工作室一次性成功調處了12起買賣和運輸合同糾紛。

此次調解的糾紛系某砂石廠老闆與砂石購買人的買賣和運輸合同糾紛,在“滾山珠”調解工作室調解員和兩名法庭從業人員的共同配合下,經過7個小時的持續努力,成功化解糾紛,并當場進行司法确認,出具司法确認裁定書。

一次性成功調處了12起糾紛,不僅為當事人節省了寶貴的時間,還有助于維護市場交易的正常秩序和促進社會和諧,也反映出“滾山珠”調解工作室在解決複雜沖突糾紛方面的專業能力和高效作用。

解紛“土辦法” 沖突“終點站” ——納雍法院打造“滾山珠”式糾紛調處品牌

納雍縣龍場人民法庭 “滾山珠”調解工作室是納雍法院與龍場鎮聯合打造的第一家“滾山珠”調解工作室,也是畢節市首家涉少數民族沖突糾紛調解工作室。

作為納雍縣第一家“滾山珠”調解工作室,5名調解員分别從龍場鎮的大營、小營、犀牛洞等少數民族村寨中精心挑選。這些特邀調解員不僅熟悉苗族的風俗習慣,而且在化解沖突糾紛方面擁有豐富的實踐經驗。

“調解員在具體沖突糾紛調解過程中,運用法律知識、文化傳統和情感交流等多種手段,從根本上預防和從源頭上解決苗族同胞内部以及苗族與漢族及其他少數民族之間的沖突和糾紛。”納雍縣人民法院相關負責人呂峰說。

解紛“土辦法” 沖突“終點站” ——納雍法院打造“滾山珠”式糾紛調處品牌

自2022年12月“滾山珠”調解工作室揭牌以來,在陳華等一批調解員的帶領下,工作室已成功化解各類沖突糾紛500餘起。“滾山珠”式沖突糾紛調解模式,成為該縣調處少數民族聚居地沖突糾紛、維護和諧的重要途徑。

“繼續依托‘滾山珠’調解工作室這一平台,深化多元化糾紛解決機制,努力将沖突化解在基層、解決在萌芽狀态,為建構和諧民族關系、促進地區穩定發展貢獻力量。”納雍縣人民法院相關負責人說。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周章龍

編輯 王怡

二審 謝朝政

三審 李文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