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解纷“土办法” 矛盾“终点站” ——纳雍法院打造“滚山珠”式纠纷调处品牌

作者:天眼新闻

5月10日,位于纳雍县新房乡后寨村的“滚山珠”调解工作室内,经过多次沟通,一起借贷纠纷在调解员陈华的努力下成功得到化解。

“调解结果很满意,我会尽快把钱还给银行。”李某某在调解后说,“实在太害羞,50多岁了,从来没有欠钱不还,这次真的是因为种植亏损了。”

“滚山珠”调解工作室的及时调解,不仅解决了李某某的燃眉之急,更让他体会到了来自社会的温暖与理解。

解纷“土办法” 矛盾“终点站” ——纳雍法院打造“滚山珠”式纠纷调处品牌

纠纷调处“土方法”

纳雍县作为典型的多民族聚居区,辖区内苗、彝、白、布依、蒙古等22个少数民族共计24.78万余人,占全县总户籍人口的22.92%,有10个少数民族乡,少数民族村寨403个。

2022年来,纳雍县法院在化解涉少数民族纠纷上进行了积极探索,形成了具有民族特色的解纷模式——“滚山珠”调解工作室。

“滚山珠”调解工作室的命名充满了文化的底蕴,承载着民族的智慧和历史的沉淀。它来源于世界民族民间艺术最高奖项“金山杖”奖的苗族传统芦笙舞蹈“地龙滚荆”,象征着苗族青年的坚韧不拔、尊老爱幼的精神。这种精神也正是工作室调解每一项任务时所秉承的。

解纷“土办法” 矛盾“终点站” ——纳雍法院打造“滚山珠”式纠纷调处品牌

“滚山珠”调解工作室从纳雍县各民族学会及少数民族聚居地精心挑选出群众基础好、威望高、办事公道的乡贤和村干部担任调解员。他们熟悉当地民族风俗习惯,更是充分发挥出人缘地缘优势,依法依理依情源头化解矛盾纠纷,打通了少数民族聚居地多元解纷的“神经末梢”。

“有人服‘夸’,有人服‘吓’,要因人而异,认真揣摩当事人的心思,用农村的‘土办法’来解决矛盾纠纷。”陈华是后寨村“滚山珠”调解工作室调解员,矛盾纠纷调处的佼佼者。

长期以来,陈华利用自己曾经的村干部身份和广泛的人脉,在调解过程中充分发挥了威望和经验优势,成功促成了此次借贷纠纷的和解。他的工作,不仅得到了当事人的认可,也为“滚山珠”调解工作室赢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

解纷“土办法” 矛盾“终点站” ——纳雍法院打造“滚山珠”式纠纷调处品牌

和谐稳定“助推器”

近日,纳雍县人民法院龙场镇人民法庭 “滚山珠”调解工作室一次性成功调处了12起买卖和运输合同纠纷。

此次调解的纠纷系某砂石厂老板与砂石购买人的买卖和运输合同纠纷,在“滚山珠”调解工作室调解员和两名法庭工作人员的共同配合下,经过7个小时的持续努力,成功化解纠纷,并当场进行司法确认,出具司法确认裁定书。

一次性成功调处了12起纠纷,不仅为当事人节省了宝贵的时间,还有助于维护市场交易的正常秩序和促进社会和谐,也反映出“滚山珠”调解工作室在解决复杂矛盾纠纷方面的专业能力和高效作用。

解纷“土办法” 矛盾“终点站” ——纳雍法院打造“滚山珠”式纠纷调处品牌

纳雍县龙场人民法庭 “滚山珠”调解工作室是纳雍法院与龙场镇联合打造的第一家“滚山珠”调解工作室,也是毕节市首家涉少数民族矛盾纠纷调解工作室。

作为纳雍县第一家“滚山珠”调解工作室,5名调解员分别从龙场镇的大营、小营、犀牛洞等少数民族村寨中精心挑选。这些特邀调解员不仅熟悉苗族的风俗习惯,而且在化解矛盾纠纷方面拥有丰富的实践经验。

“调解员在具体矛盾纠纷调解过程中,运用法律知识、文化传统和情感交流等多种手段,从根本上预防和从源头上解决苗族同胞内部以及苗族与汉族及其他少数民族之间的矛盾和纠纷。”纳雍县人民法院相关负责人吕峰说。

解纷“土办法” 矛盾“终点站” ——纳雍法院打造“滚山珠”式纠纷调处品牌

自2022年12月“滚山珠”调解工作室揭牌以来,在陈华等一批调解员的带领下,工作室已成功化解各类矛盾纠纷500余起。“滚山珠”式矛盾纠纷调解模式,成为该县调处少数民族聚居地矛盾纠纷、维护和谐的重要途径。

“继续依托‘滚山珠’调解工作室这一平台,深化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努力将矛盾化解在基层、解决在萌芽状态,为构建和谐民族关系、促进地区稳定发展贡献力量。”纳雍县人民法院相关负责人说。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周章龙

编辑 王怡

二审 谢朝政

三审 李文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