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一位朋友深夜給我打電話哭訴,說她女孩今年14歲了,就因為前幾天兩個人因為一點小事拌了一下嘴,結果直接離家出走,找到時正跟着一個19歲的男孩同居在租住的破爛房子裡,怎麼也不肯回去上學。
媽媽痛哭流涕地說:“14歲現象”絕不是危言聳聽,不重視後悔終生。
原來,女孩從小就一直是非常聽話的孩子,上了國中後就開始變了,女孩開始叛逆、任性、亂發脾氣,對父母所有的安排一律抗拒,明知道反其道而行之會走很多彎路,女孩依然我行我素,哪怕撞到頭破血流也不回頭。
前段時間女孩在補習班認識一個同班同學的哥哥,就是那個19歲的男孩,那男孩有時候會約她一起出去玩,被父母知道後阻止,繼而大吵一架,原本上國中後就經常跟父母磕磕碰碰,這次争吵成了壓倒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女孩徹底跟父母決裂。
朋友邊哭邊說:“我最大的錯誤,是把‘14歲’的女兒還當‘4歲’看待,跟她之間缺乏正确的溝通,什麼事情都替她做主,從來不問她的意見,以為是為她好,結果讓她越來越反感,她也許并不是特别喜歡那個男孩,可就是為了跟我們作對,是以故意跟他在一起。”
聽了朋友的話,我忍不住一聲歎息。
“可怕的14歲”并不是危言聳聽
兒童心理學有一種現象被稱之為“14歲現象”,也叫作“初二現象”,這一時期的孩子處于青春期發育的重要階段,身心都會發生巨變,此時的孩子已經擁有跟成年人一樣的情緒和感覺,卻由于受前額皮質發育未成熟的影響,無法像成年人一樣很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緒和行為。
對我們而言很小的一件事,也許都會成為14歲孩子的情緒崩潰導火索。
英國研究者曾對一批9-35歲的男性做過調查,閱聽人者被要求玩電腦遊戲,研究者從大家玩遊戲的過程中分析每個人的情緒,後來發現,在這些閱聽人者中,青少年更熱衷于玩刺激性遊戲,尤其是14歲的孩子。
由此分析得出,青少年比兒童更能夠衡量自身行為的好壞利弊,但他們更關注這些行為帶給自己的快樂和刺激,而并非安全。
也就是說,青春期的孩子,非常容易因為快樂和刺激做出出格的事,雖然這些事情可能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
很多青少年研究者也經過多項調研發現,青少年最容易出現叛逆、學壞、打架鬥毆的年齡就是14歲。
“14歲現象”的産生,是成長的正常現象
剛開始學步的小家夥,一旦跨入“可怕的兩歲”,馬上就開始嘟囔“不要不要”;等到七八歲時,就開始跺着腳,鼻子哼哼,鬧脾氣;到了青春期,隻要點一下,就會像炸彈一樣炸開,摔門走人,甚至離家出走。
面對這個動不動就頂嘴、摔門,甚至離家出走的孩子,家長常常會問:孩子為什麼會叛逆?其實很簡單,因為他們“本事大了”,因為長大了,想奪權了。
随着象征着自由精神與公民意識的獨立戰争的正式爆發,原本在父母陰影之下,感到壓抑與束縛的孩子們,開始了他們勇敢的,反對父母權威的反抗。
獨立戰争,不隻是一場硝煙彌漫的軍事行動,更是一場展現勇氣,追求自由的孩子們,通過自我意識的覺醒,展現自我,追求獨立的漫長過程。
也标志着這些孩子的成長,他們在這場戰争中,逐漸學會了獨立與堅強。
青春期,是每個人人生中,最具朝氣,也最易叛逆的一個階段。
在這個時期,孩子們的生理上開始發生顯著的變化,他們的身體開始逐漸發育成熟,他們的情感世界也日益豐富,他們開始渴望更多的自由與獨立,不願意在父母的嚴厲限制下成長。
是以,他們選擇了反抗父母的權威,選擇了頂嘴、脾氣暴躁,選擇了破壞行為等叛逆的方式,以此來宣示他們内心的主權,試圖捍衛自己的心理空間,争取更大的自主權。
在這個過程中,作為父母,應該充分尊重孩子的獨立性,避免與孩子産生不必要的沖突。
孩子的成長,是一個從依賴到獨立的過程,父母應該引導孩子,而不是束縛孩子。
隻有讓孩子在适當的挫折中,經曆風雨,他們才能夠更好地成長,更好地學會獨立。
青春期的孩子們,他們就如同這樣易燃易爆,他們性格中的叛逆就像那夏天的一場西北雨,毫無預警、突然而至,令人毫無防備。
孩子們之是以會叛逆,原因非常簡單,因為他們已經逐漸長大,開始變得成熟,并覺得自己擁有了足夠的能力,是以,他們開始想要自己去做主,去争取自己的權益。
對于這種“造反”的行為,家長們往往會覺得很無奈,不知道該如何應對。
面對叛逆的孩子,我們應該首先調整自己的心态,了解孩子的情緒和需求,給他們足夠的空間和自由,讓他們在成長的過程中,慢慢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學會與人相處,學會尊重他人。
而對于孩子,我們也要教他們學會尊重父母,學會感恩,了解父母的苦心。
隻有這樣,才能讓孩子們在成長的過程中,逐漸學會獨立思考,學會承擔責任,成為一個有能力、有擔當的人。
當孩子進入青春期時,他們的大腦和身體都在發生變化,這讓他們對自我産生了更高的關注。
他們開始質疑權威,渴望獨立,希望能在父母和社會的關愛下,找到屬于自己的定位。
父母需要給予孩子足夠的自由和支援,但同時也要保持一定的權威。
父母應如何應對“14歲現象”?
父母可以采取以下幾個政策:
1. 适當放權:
我們應當适當地賦予孩子選擇的權力,讓他們能夠在我們的引導下做出自己的決定。同時,我們也需要為孩子提供一定數量的、合适的選擇,以免讓他們在複雜的選擇面前感到無所适從。這樣做不僅能夠培養孩子獨立思考的能力,也能增強他們的自信心。
2. 有限的選擇:
通過為孩子提供有限的選擇,我們可以提高孩子的責任感和自信心。這些選擇應在父母能夠接受的範圍内,并明确表達出對孩子的信任和支援。這樣的做法既能讓孩子感受到父母的尊重,也能促進他們積極面對挑戰。
3. 傾聽和共情:
當孩子遇到困難或挑戰時,我們應給予他們傾聽和共情的态度。讓孩子感受到父母的了解和支援,這有助于他們在面對挑戰時保持積極樂觀的心态,減少因挫敗感而産生的抵觸情緒。
4. 拆屋效應:
通過将大目标拆解成若幹小目标,幫助孩子逐漸克服困難,進而更好地完成目标。這種方法可以讓孩子在面臨挑戰時保持積極的态度,降低因難度而産生的抵觸情緒。
在孩子面臨青春期叛逆時,父母需要學會傾聽、了解和支援,同時給予孩子适度的自由和指導。
通過以上政策,我們可以幫助孩子順利度過青春期,培養出獨立、自信和責任感,為他們今後的成長之路奠定堅實的基礎。
恰如春天裡的花朵,短暫而又絢爛,雖然會遇到一陣又一陣的狂風暴雨,但隻有這種刺激才能真正催生花朵綻放出最為燦爛的美麗。
在叛逆期,孩子們用自己的方式想要向世界宣示他們已經成長起來,并試圖挑戰父母,以此來達到向世界宣布他們獨立自主的目的。
父母在面對這一情況時,最好的應對方式是,保持體面,采取退讓的态度,嘗試去了解和接納孩子的這種叛逆期的表現。
父母們可以采取這樣的方式,與孩子建立起一種安全型的依戀關系:給予孩子獨立探索的權利,為他們提供一個溫馨的家庭港灣,尊重并支援他們在這個港灣内進行自我探索,同時也為他們提供一定的選擇權,以便他們可以自主地決定自己的行為和選擇。
通過引導孩子的成長方向,父母可以幫助孩子建立起積極的人生觀和價值觀,進而讓孩子在成長的道路上走得更加穩健。
但這并不意味着父母會失去他們的掌控權,反而會赢得孩子的心,幫助孩子樹立自信,實作自己的人生目标。
養育孩子的過程,就是一個告别的過程,父母需要懂得進退,這樣才能讓孩子獲得成長的空間。懂得放手,才能讓孩子展翅高飛,在廣闊的藍天下自由地翺翔,最終成為一個獨立、有擔當的個體。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盡管會經曆陣痛,但隻要能夠堅持下去,就能破繭成蝶,迎來光明的未來。
作者:等風來
兩個孩子的職場媽媽,左手執筆右手帶娃,喜歡讀書、寫作、畫畫、堅信即便生活一地雞毛,内心也要擁有自己向往的詩和遠方,關注我,持續給您提供更多育兒幹貨。
(圖檔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