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救活多家“果鍊”企業,華為正串起一條前所未有的資訊産業鍊

作者:反做空研究中心

文/紙不語

2023年,在看完華為的一場釋出會後,經濟學家郎鹹平感慨,全球的資訊産業鍊正在被一家公司掌控和串聯。“華為等于蘋果+思科+高通+星鍊+英偉達+谷歌+微軟,這些公司被華為串聯在一起,成為一條前所未有的資訊産業鍊。”

目前,華為覆寫了汽車、手機、AI盤古大模型、5G、星閃等8大産業鍊,與全球優秀供應商建立了戰略合作關系,投資超過85家公司,A股供應商企業數量超過500家,引領了多個産業的發展與更新。

扶持被“果鍊”抛棄的中國傳感器企業

2023年,随着華為Mate 60 系列手機的發售和麒麟9000s晶片的量産,潛藏于華為背後的國産供應鍊,受到廣泛關注。在彙頂科技、歌爾股份等衆多因深入參與華為供應鍊而股價上揚的國産傳感器企業中,歐菲光表現亮眼。

歐菲光2020年市值高達700億元,後連續3年虧損,到2023年10月市值僅剩150億,在其釋出的2023年中報裡更是無法看到未來扭虧為盈的轉機。

而随着華為新旗艦手機的釋出和熱銷,歐菲光股價從2023年9月27日收盤的5.82元/股,上漲到10月16日收盤的10.6元/股,短短時間内,歐菲光股價實作翻倍。

救活多家“果鍊”企業,華為正串起一條前所未有的資訊産業鍊

圖源:傳感器專家網

此前,歐菲光作為“果鍊”企業,在2019年前後,營收曾超過500億元,市值達到700億。但自2020年7月始,其被美國商務部以“在中國某些區域侵犯人權”的理由列入“實體清單”制裁,并被蘋果公司正式踢出供應鍊後,歐菲光迎來了持續三年的虧損。

據歐菲光相關年報顯示,2019年營收519億元,淨利5億元,而到了2020年營收480億元,虧損19億元,2021年營收228億元,虧損26億元,2022年營收148億元,虧損51億元,市值則跌至150億元——縮水了四分之三。

“倔強地活着。”歐菲光董事長蔡榮軍用這五個字來形容2020-2022年。

如今,歐菲光因與華為合作再次獲得市場關注。

有供應鍊人士透露,在Mate 60系列,歐菲光攝像頭模組全部參與了供應,并占絕大部分份額,包括後置攝像頭、前置攝像頭、指紋(傳感器)模組,單台價值在500-600元。“歐菲光2023上半年在南昌工廠新招了幾千人,增加了好多産線在生産。”

2023年,歐菲光實作營業收入168.63億元,同比增長13.73%,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7690.50萬元,實作扭虧為盈。

歐菲光在年報中表示,受益于2023年下半年終端客戶需求和銷售收入大幅增加,公司2023年營業收入實作同比增長,帶動公司産能使用率提升,同時公司持續優化産品結構,高附加值産品的收入實作較快增長,産品毛利率穩步提高。

受到蘋果“抛棄”負面影響的,還有“果鍊”龍頭——歌爾股份。

2010年,歌爾股份成為“果鍊”的一員。彼時,歌爾股份營收同比增加134.7%,利潤更大增了204.72%。

憑借蘋果龐大的MEMS麥克風出貨量,歌爾股份連續多年成為中國半導體MEMS領域營收第一的企業,并在2021年歌爾股份将全部MEMS業務分拆至子公司歌爾微電子,尋求在深交所創業闆獨立上市。

但在歌爾微電子成功過會不久後,歌爾股份就爆發了“蘋果砍單”風波,此後歌爾微電子上市進度一直擱淺。歌爾股份的業績和股價更是受到了消極影響,在2023年8月份,創下兩年來新低,市值跌破500億元——市值蒸發超1300億。

現在,華為替代蘋果,成為歌爾股份的核心戰略客戶。除智能手機相關零元件外,歌爾股份在智能耳機和智能音箱、智能可穿戴及虛拟現實等領域,已經與華為達成從聲學、光學、微電子等精密零元件到整機、從設計到制造等多方面深度合作。

根據拆解報告顯示,華為的Mate 20系列、Mate30系列、P30系列、P40系列以及折疊屏手機Mate Xs,均采用了歌爾股份所供應的矽麥産品。

救活多家“果鍊”企業,華為正串起一條前所未有的資訊産業鍊

圖源:傳感器專家網

受華為供應鍊資訊影響,歌爾股份股價自“蘋果砍單”風波長時間的低迷後開始上揚,在2023年10月11日甚至盤中逼近漲停,截至2024年5月14日,歌爾股份市值約為600億。

此外,彙頂科技、兆易創新(思立微)和韋爾股份(極豪科技)等為華為Mate 60系列手機提供屏下指紋識别傳感器晶片的主要供應商,也出現了股價異動,紛紛上揚。

上遊企業營收淨利穩步增長

據相關統計,華為在A股的供應商企業數量超過了500家,與智能手機相關的預計超過了100家,核心供應商包括京東方、比亞迪、信維通信、韋爾股份、碩貝德、領益智造、藍思科技等。

救活多家“果鍊”企業,華為正串起一條前所未有的資訊産業鍊

圖源:IC&PCB UNION

而随着消費電子上市企業2024年Q1業績公布,營收和淨利潤前十強名單也相應出爐:

救活多家“果鍊”企業,華為正串起一條前所未有的資訊産業鍊

據高科技求職服務統計,十強名單中,各家企業營收均超100億元,淨利潤均超3億元。其中,營收正增長的有19家,占比86.4%,淨利潤正增長的17家,占比77.3%。

一、電池及元器件

救活多家“果鍊”企業,華為正串起一條前所未有的資訊産業鍊

從營收來看,歌爾股份和欣旺達的營收均超過了100億,但歌爾股份營收增長率處于下滑狀态,幅度接近20%,反觀歐菲光達到了72.33%的增長率。利潤方面,四家企業的淨利潤水準并不高,但歌爾股份、欣旺達和歐菲光的淨利潤增長率相比2023年提高了1倍至3倍不等。

二、ODM及代工

救活多家“果鍊”企業,華為正串起一條前所未有的資訊産業鍊

ODM及代工行業整體表現良好,5家企業的營收均超過100億。在淨利潤方面,立訊精密斷層位居榜首,除聞泰科技的淨利潤較2023年下滑了68.82%外,其他4家企業均呈上升趨勢。

三、PBC線路闆

救活多家“果鍊”企業,華為正串起一條前所未有的資訊産業鍊

PBC線路闆行業整體營收呈現增長态勢,淨利潤水準相對平均。其中鵬鼎控股淨利潤近5億元,深南電路淨利潤增長率表現突出,超過了80%。

四、手機及其它部件

救活多家“果鍊”企業,華為正串起一條前所未有的資訊産業鍊

在手機及其它部件領域,五家企業的營收均呈穩步增長态勢,增長率都超過30%。在淨利潤增長率方面,長盈精密領先,藍思科技緊随其後,分别為479.92%、379.02%,增幅接近4-5倍,二者淨利率也保持相對穩定。

五、面闆行業

救活多家“果鍊”企業,華為正串起一條前所未有的資訊産業鍊

圖源:新浪财經

面闆行業2024年一季度業績也整體大幅提升。據Wind資料統計,行業内披露一季報的41家公司合計實作歸母淨利潤-1.03億元,相比2023年同期-29.24億元大幅減虧。

其中,光京東方A一家公司就實作歸母淨利潤43.89億元,占全行業歸母淨利潤的82.61%。2024年一季度,京東方A實作歸母淨利潤9.84億元,相比2023年一季度增長了297.80%。而深天馬A2024年一季度歸母淨利潤雖處于負值,但較于2023年同期歸母淨利潤增長率逾50%。

救活多家“果鍊”企業,華為正串起一條前所未有的資訊産業鍊

圖源:新浪财經

相較業績面的變化,面闆行業營收層面的改善情況更為明顯。據統計,41家公司一季度合計實作營業收入1330.78億元,相比2023年同期的1189.94億元增長了11.84%,與2022年一季度的1443.34億元約有8個百分點的差距。

在上述業績大增以及減虧明顯的公司中,除經緯輝開營業收入同比下降外,其餘均為增長。其中,京東方A2024年一季度營收規模占行業規模的34.48%,達458.88億元,同比增長20.84%。

整體來看,上述與華為在相關領域有業務合作的消費電子企業,2024年一季度營收與淨利潤近乎全部實作正增長,營收同比增長率和淨利潤同比增長率更是全面得到提升。

廣發中證全指資訊技術ETF基金經理霍華明稱,華為手機銷量持續超預期,拉動上遊産業鍊需求。根據調研資料,華為新機釋出後出貨量顯著提升,周度出貨量達到最高值118.3萬部,環比提升82.3%,可見銷售勢頭強勁,利好上遊産業鍊的供應商。

同時霍華明指出,華為新機所産生的“鲶魚效應”,使得自身市場佔有率迅速提升的同時,其他手機廠商為保份額,同樣積極備貨,拉動上遊供應商需求。另外,消費電子行業去庫存基本結束。

國産替代的趨勢将進一步擴大

除了手機領域外,中國産業鍊還将迎來更多的發展機會。

如前文經濟學家郎鹹平所言,現在的華為是蘋果+思科+高通+星鍊+英偉達+谷歌+微軟的綜合,華為将他們串聯在一起,成為一條前所未有的資訊産業鍊。

從華為釋出的産品來看,其自研晶片開始沖出枷鎖,由1至100打造了一條生态閉環,涵蓋了從最初的晶片設計到最終的手機應用。其基于鲲鵬與昇騰兩大基礎晶片家族,建構了包括歐拉、鴻蒙、高斯等硬體在内的開源開放生态,在以雲和AI賦能千行百業搭建底座的态勢,華為産業鍊或将全面回歸。

這不僅代表着華為手機零部件國産化率達到前所未有的高度,還意味着擴大了供應鍊上的朋友圈。

天弘中證電子ETF及聯接基金經理林心龍認為,華為作為中國科技産業的“領頭羊”,具備行業前瞻性和引領性,華為産業鍊利好頻出,未來還有望從手機端繼續發酵至AI端,助力電子行業長效發展。另外華為Mate60Pro發售後,根據彭博報導的資料,2023年10月初銷量已經超30萬支,在國内手機銷售排行榜上升至第二,市場進而又對2024年出貨展望給予了更佳預期,帶動整個消費電子供應鍊中的H供應鍊标的都走出了相對強勢的市場表現。

對于未來的行業周期,林心龍表示,每輪消費電子的景氣周期主要是由技術進步所引發的新需求所驅動。未來AI賦能消費電子趨勢明确,消費電子估值重塑邏輯有望逐漸驗證,目前行業的估值處于曆史低位,随着複蘇交易+主題投資邏輯的持續輪動,消費電子的估值修複行情(由低估值升至合理估值)仍未結束,向上依舊存在補漲的空間。

Counterpoint的進階分析師Ivan Lam表示,一方面是市場佔有率上,蘋果所占據的高端市場将會有一部分使用者重回華為,另一方面則是在技術上。“随着華為下放更多的技術進入供應鍊,也将為國内的産業鍊帶來新的機會。”

在美國對華為制裁進一步更新的當下,華為海外晶片供應商繼續“斷供”,華為會持續加大對國内供應商的扶持。此外,小米、OPPO、vivo等國内一線手機品牌也将會加入到扶持國内供應商的狀态當中,國産替代的趨勢仍将進一步加大。

[引用]

① 盈利大增101%!歐菲光成功扭虧 卡位景氣賽道望延續高增長.東方财富網.2024-04-23.

② 華為引爆,這一行業徹底火了!7000字最新研判.中國基金報.2023-10-22.

③ 華為産業鍊的新叙事:回歸、狂歡與前所未有.第一風口.2023-09-28.

④ 從150億到300億,華為拯救了這家被“果鍊”抛棄的傳感器公司.傳感器專家網.2023-10-16.

⑤ 立訊精密等22家消費電子頂級企業第一季度業績重磅出爐!.高科技求職服務.2024-05-05.

⑥ 面闆行業一季報業績回升明顯,部分公司啟動人員擴張模式.新浪财經.2024-0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