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地理決定了歐洲的曆史

作者:讀者報

為什麼說學習曆史一定要熟悉地理,因為曆史不是一個抽象的概念,它是發生在某個特定地點的具體事件,特定地點的特定地形對事件本身會産生重大影響,我們先拿中國曆史來舉例子。

漢代賈誼的政論名作《過秦論》開頭就寫道:“秦孝公據崤函之固,擁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窺周室。”什麼叫崤函之固?“崤”為崤山,“函”為函谷關。崤山為秦嶺東段支脈,位于河南省三門峽市洛甯縣西北部,地勢險峻,易守難攻。春秋時期,晉軍

曾在此伏擊歸國的秦軍,使其全軍覆沒。函谷關,位于河南省三門峽市靈寶市函谷關鎮,“因關在谷中,深險如函而得名。東自崤山,西至潼津,通名函谷,号稱天險”(《辭海》)。崤山與函谷關因為地理位置接近,同為扼守中原至關中的險隘,自古以來“崤函”并稱,是中國古代軍事戰略重地。

隻有知道“崤函之固”指的是什麼,才能深刻地了解秦國所擁有的戰略優勢,也才能明白當年秦晉大戰時,晉軍為何能在這裡伏擊全殲東征歸國的秦軍。而崤函古道又為什麼被稱為兵家絕地?因為要從這裡經過,不做好充足的準備,就很容易被敵人伏擊而導緻全軍覆滅。史書上常說“山東六國”?所謂“山東”不是現在的山東半島,而是指崤山以東的國家。

那些與戰争有關的地點,更是曆史愛好者應該了解的,長平之戰在哪裡?為什麼趙括會陷入絕地?背水一戰又在哪裡?韓信是如何在最不利的地形中擊敗了趙軍,而趙軍為什麼會放棄本該屬于他們的地形優勢?

你看,如果不懂地理知識,講曆史就成了紙上談兵。

歐洲的曆史,是不是也跟歐洲的地理密切相關呢?當然!而且關系重大。歐洲的地理形勢支離破碎,正因為支離破碎的地理環境,才使統一歐洲難上加難。可以說,不存在拿下一個重要關隘就勢如破竹的情況。想要統一歐洲,就要一個城堡一個城堡地去攻取,而攻取一個城堡可能要花上一百年的時間。等好不容易攻下來,發現下一個更難攻克。是以,統一歐洲幾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隻有以平原地形為主的法蘭西,才更容易被一個王朝所統治。請注意,法蘭西南部的山區,也很難征服。了解哈布斯堡王室用聯姻來擴大地盤了嗎?如果不是靠聯姻而是靠打仗,再給他們一千年也未必搞得定中歐呢!

歐洲的封建制度能夠保持那麼久遠,不能說與這樣的地理環境無關。現在,我們就簡單地描述一下歐洲的地理:

橫亘在法意之間的阿爾卑斯山是歐洲最雄偉的山脈,從上到下,四季分明,山頂被白雪覆寫,而山中樹木叢生、百草豐茂。它從法國東南部的尼斯,經瑞士、德國南部、意大利北部,東伸到奧地利的維也納盆地,歐洲腹地被它分割成了中西歐與南歐,這在後面講述歐洲曆史時會被反複提及。法國和西班牙又被比利牛斯山脈所分割。西班牙所在的伊比利亞半島也被數條山脈分割成大大小小的闆塊。後來穆斯林占據西班牙的時候,基督教小國們就是依靠這些山脈擋住了穆斯林的進攻,最終成功将穆斯林勢力驅逐出半島。

意大利是一個半島國家,這個半島名叫亞平甯半島,它像一隻腳孤零零地伸向地中海,腳上還有一個“足球”西西裡島。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同盟國軍隊進攻意大利,就首先從西西裡島登陸。西西裡島東岸,也是古希臘人移民建立的王國錫拉庫紮的所在地。

再往東看就是古代的大希臘地區了,當時,希臘并不是一個國家的名字,而是一個文化區域的名字。大希臘地區有一大半是在巴爾幹半島上的,這個半島又被稱為“歐洲的火藥桶”,為什麼會被稱為火藥桶,是一個曆史問題,也是我們需要在後面的篇幅中介紹的。

繼續向東看去,我們看到了富饒的小亞細亞,這裡現在是土耳其的領土。土耳其掌握着連接配接黑海和地中海的唯一通道——土耳其海峽,将俄羅斯的黑海艦隊牢牢鎖在黑海裡。俄羅斯的核心部分位于歐洲,它南下的海上通道正好被土耳其堵住。知道這點,我們也就能部分了解為什麼俄土沖突如此尖銳了。

再向北看是波羅的海,越過波羅的海,我們就看到了現在北歐的三個國家,也就是斯堪的納維亞半島上的國家芬蘭、瑞典和挪威。别小看這裡,當地的維京人曾經是整個歐洲的夢魇;而近代曆史上的瑞典,也是歐洲的超級強國,曾在神聖羅馬帝國的領土上大殺四方,還追着俄羅斯打了半個歐洲。

順着斯堪的納維亞半島向下看,我們看到了一片低窪之地,所謂的“低地國家”就在這裡。這三個國家分别是丹麥、荷蘭和比利時。它們分别位于不列颠島對岸,德國的北方和西方,因為戰略位置極其重要,是以很容易遭受攻擊。這裡一旦發生戰争就必然引發歐洲大戰,因為低地三國是歐洲的“不征之地”,誰也不許碰,誰碰這裡就意味着要對付英國,不管其他國家如何反應,英國必定要出手。

比利時和荷蘭的東邊是德國,南邊則是歐洲最豐饒的法國大平原。法國在歐洲曆史上,當了一千年的強國不憑别的,就憑它在農業時代擁有最富饒的土地和衆多的人口。法國在中世紀的敵人,是位于歐洲腹地的神聖羅馬帝國;到了近代,這個角色由德國扮

演,原因沒别的,兩大強國挨得太近了。中歐如果都是小國就沒什麼大事,一旦出現一個統一的強大國家,整個歐洲的均勢就會被打破,引發嚴重後果。

歐洲大陸之外,還有一個島在虎視眈眈,那就是被英吉利海峽隔開的大不列颠島。大不列颠島一直在離岸觀望,誰在歐洲坐大,它就去支援坐大者的敵人。一個統一的歐洲不符合英國的利益,奉行離岸平衡戰略的英國,被稱為歐洲大陸的“攪屎棍”。正是這樣的地緣優勢,讓大不列颠島上的英國人可以用歐洲大陸人的血去制衡歐洲大陸的強國,他們隻需要付出一點海外殖民地的資源就夠了。

可惜到兩次世界大戰中,英國人卻昏頭昏腦地參加了歐洲大陸的戰争。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的英國表面上看是戰勝國,但它失去了世界各地的殖民地。那麼英國到底在曆史上做對了什麼,又在二戰中做錯了什麼?英國人不應該在歐洲耗費太多的精力,大海才是他們的利益所在,他們可以不要歐陸的土地,但必須掌握與歐洲緊密相關的要道,這就是為什麼英國曾經拼盡全力也要将西班牙的直布羅陀海峽和地中海中間的馬耳他收入囊中。(摘自《歐洲四千年》鳳來儀/著 孔學堂書局/出版)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