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16歲女孩有自傷行為,醫生建議她每天花20分鐘做……這種“處方”救了很多人

作者:福建衛生報
16歲女孩有自傷行為,醫生建議她每天花20分鐘做……這種“處方”救了很多人

在心血管病科門診,

經常上演這樣的對白場景——

醫生遞給患者一張醫藥處方,

并叮囑他們注意運動。

然而,

有時患者會回應:

“我有運動,

我經常打麻将。”

這時,

醫生可能會笑着說:

“看來您還需要一張‘運動處方’。”

不同于傳統的藥物處方,運動處方不是藥品,而是一種科學、個性化的運動指導方案。在《全國第六次衛生服務統計調查專題報告》中,大陸55歲至64歲人群的慢病患病率高達48.4%,而65歲及以上老年人群的患病率更是攀升至62.3%。面對這一嚴峻的健康挑戰,慢病防控顯得尤為重要,而适當運動正是防控慢病的關鍵措施之一。

而運動處方,也遠不止于簡單的“運動”。

16歲女孩有自傷行為,醫生建議她每天花20分鐘做……這種“處方”救了很多人

福建中醫藥大學附屬康複醫院内,醫生正在示範八段錦功法

“運動處方”幫助心血管病患者走出困境

去年,33歲的王德寶(化名)因心力衰竭和長期焦慮,住進了醫院。雖然藥物治療讓他的病情有所緩解,但出院不久後,由于缺乏适當的體育鍛煉,他的病情複發,嚴重影響日常工作和生活。

王德寶遇到了一位負責任的心血管科醫生。醫生為他量身打造了一張“運動處方”:從每天25分鐘開始,逐漸增加到每天60分鐘,一周堅持運動5天。運動強度控制在心率95~105次/分的範圍内。運動内容從最初的慢速步行10分鐘+快速步行5分鐘開始,逐漸過渡到每天30~40分鐘的快步走,再加上10分鐘的慢速步行作為收尾。每次運動前後還要進行5分鐘的拉伸訓練,以及上下肢的力量訓練。

遵循着這張“運動處方”,王德寶經過半年的堅持和努力,他的心髒功能逐漸恢複正常,健康狀況也得到了顯著改善。

醫學上運動治療和去健身房健身不同,目的不僅是強身健體,還要考慮到其治療價值和風險。“運動已被視為心血管疾病患者康複和治療的重要組成部分。”本報健康大使、閩東醫院心内科主任範金茂強調,為心血管疾病患者制定個性化的運動處方,不僅可以延緩動脈粥樣硬化的發展、減少住院率、降低醫療費用,還能避免不正确的運動方式導緻急性心血管事件的發生。

範金茂主任指出,運動對于心血管病患者有多種益處。比如增強心肌功能和攝氧能力,提高有氧能力;減慢心率、降低收縮壓;減少心肌工作的氧耗量,降低血脂并減輕體重;此外,運動還有助于減少血小闆聚集、增強纖溶性、提高骨骼肌功能、控制體重,通過集體運動提供社交機會,有助于改善患者的情緒。

制定運動處方的過程需要收集患者的全面健康資訊,進行運動前的健康篩查和風險評估,确定合适的運動目标,然後由專業人員制定出一套個性化的運動方案。這需要綜合考慮患者的年齡、性别、身高、體重,以及是否存在心腦血管、代謝和腎髒等慢病風險的多種因素。

在實施過程中,運動處方需要根據患者的回報和身體狀況進行調整。例如,根據患者的耐受能力和運動效果,适時調整運動強度和時間。

範金茂主任強調,心血管疾病患者的運動處方不可千篇一律,必須做到一人一方,確定每位患者都能得到最适合自己的治療方案。

運動處方加入中醫元素

讓身體康複良性運轉

說到運動,最先想到的大概是讓人大汗淋漓的健身或是長跑。

當提到“中醫運動”時,常被誤解為僅适合老年人或體弱者的慢節奏活動,如站樁、打太極拳等。

本報健康大使、福建中醫藥大學附屬康複醫院康複評定部主任連曉文認為,中醫運動并非陳舊與現代生活脫節。中醫運動包括傳統功法如八段錦、太極拳和南少林練功等,同時融入現代元素,強調動靜結合、形神合一,鍛煉身體平衡和心肺功能,調整情志,讓人在快節奏的生活中放松,具有調節身心的雙重功效。

中醫運動并非僅限于老年人,傳統功法中的陳式太極拳、長拳等也包含講究速度、爆發力、靈活性等快節奏元素,同樣吸引了不少年輕群體。

連曉文主任在門診中常運用“中醫運動+現代康複”的運動處方,鼓勵患者堅持使用,這也是康複醫院的特色之一。

他分享了近期的案例:上班族張女士長期受雙膝關節疼痛困擾,最近兩周疼痛加劇。經檢查,她被診斷為雙側膝關節骨性關節炎,伴股四頭肌肌力下降。針灸治療後,疼痛有所緩解,但連曉文主任認為股四頭肌的肌力訓練對減少病情複發至關重要,為她制定了個性化的運動康複方案,包括站樁訓練,從每天10分鐘開始,每周增加3分鐘,逐漸加到20分鐘。

數周後,張女士驚喜地發現膝痛未再複發,上下樓梯更加輕松,這讓她堅信并堅持這一運動治療方案。連曉文主任坦言,過去治療像推車,由醫生一路推到終點,但醫生和藥物的力量總是有限的。真正推動患者恢複健康的,是讓患者自己啟動身體的良性運轉。

适度運動緩解情緒疾病

近年來的研究表明,持續适度的體育鍛煉能顯著改變大腦的結構和功能,這種現象被稱為“大腦神經可塑性改變”。中等強度的運動不僅能夠改善抑郁症狀,還能提高言語流暢度和記憶力。

這些運動之是以有效,是因為對大腦化學物質的影響,特别是能夠增加多巴胺、血清素、β-内啡肽和去甲腎上腺素的濃度,這些化學物質在調節情緒和維持心理健康方面起着至關重要的作用。

流行病學研究進一步證明了有氧或阻力運動,如球類運動、慢跑、騎自行車、跳舞、遊泳和太極拳等,具有顯著的抗抑郁效果。每周1小時的鍛煉可以将患抑郁症的風險降低12%,而每周運動消耗約2000大卡的能量,也能有效降低患病風險。

16歲女孩有自傷行為,醫生建議她每天花20分鐘做……這種“處方”救了很多人

網絡圖

廈門市仙嶽醫院精神科第六病區主任石磊告訴記者,目前臨床上更傾向于采用心理、運動和藥物的聯合治療來解決精神心理問題,這種方式可以更有效地改善情緒問題。

不久前,石主任接診了一名16歲的女孩,她深受焦慮和情緒不穩定的困擾,對學校生活産生厭惡,與家人的關系也變得緊張,甚至采取自傷行為來釋放壓抑的情緒。在石主任的引導下,尋找替代自傷的其他情緒宣洩方法:嘗試每天20分鐘的慢跑運動作為健康的情緒出口。兩個多月後,結合藥物治療和其他心理幹預措施,她的情緒明顯好轉,重新回到學校。

此外,廈門市仙嶽醫院還開展了八段錦心身鍛煉對抑郁情緒改善的研究。研究發現,聯合藥物治療可以明顯改善抑郁情緒。這些研究結果強調了身心健康的重要性以及運動在改善心理健康中的核心地位。

現在刷到我們全憑緣分

大家記得設定星标

關注精彩内容不迷路~

福建衛生報全媒體記者:張帥

通訊員:吳涵 劉潇靈 陳鹭

編輯:兜兜

稽核:黃美輝、陳靜

16歲女孩有自傷行為,醫生建議她每天花20分鐘做……這種“處方”救了很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