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藏在騰訊财報裡的金融新故事|钛媒體金融

作者:钛媒體APP
藏在騰訊财報裡的金融新故事|钛媒體金融

圖檔由AI生成

金融具體業務進展在騰訊财報中消失已有較長時間,但在剛剛公布的一季報以及2023年年報中,金融相關業務均偶露峥嵘,值得關注。

一季報指出,“理财服務收入增長強勁”:

理财服務收入增長強勁,受益于低風險貨币市場基金的代銷,理财業務的使用者數與人均投資規模均實作快速增長。基于高毛利率的理财服務及視訊号商家技術服務費的貢獻,金融科技及企業服務毛利率同比增長。

年報則首度提及消費貸業務,“金融科技服務的高毛利率産品收入增長,消費貸款服務增長”:

金融科技和企業服務截至2023年12月31日的年度毛利同比增長38%,達到人民币806億元,毛利率從去年的33%提升至40%。毛利率提升主要是由于雲業務重組後的毛利率提升、高毛利率的視訊号帶貨技術服務費收入增加、其他商業服務的商業化增加,以及金融科技服務的高毛利率産品收入增長。

2023年第四季度,金融科技和企業服務收入同比增長15%,達到人民币544億元。金融科技服務收入保持雙位數增長,主要是由于商業支付活動增加以及理财服務和消費貸款服務的增長。企業服務收入實作約20%的同比增長,主要是由于視訊号帶貨技術服務費增加,以及雲服務收入穩步增長。

制圖:钛媒體,來源:騰訊财報

長期以來,騰訊在财報中都将金融和企服這兩項關聯度并不大的業務歸為一類,具體的金融業務業績得以隐形,但通過曆史業績對比和高管表态,可以梳理出幾點信号:

Q1支付業務增長放緩,線下消費減少

一季報點明,金融科技及企業服務業務收入523億元,同比增長7%。收入以個位數百分比同比增長,主要由于線下消費支出增長放緩及提現收入減少。

騰訊公司總裁劉熾平在業績會上表示,金融科技業務增長放緩主要由線下消費減少導緻,這是一個普遍現象,政府正在實施多項刺激措施以重振經濟和消費信心。随着政府刺激措施的實施,預計這一趨勢将逆轉。

與其他第三方支付機構類似,騰訊支付業務收入主要可以分為幾大塊,來自央行的支付備用金利息和商業支付的手續費收入,此外零錢提現手續費需要傳遞銀行,有收入但難以形成利潤。央行最新的貨币當局資産負債表顯示,反應備付金存款的“非金融機構存款”規模在一季度變化不大,支付備用金利息大盤基本穩定。按市場佔有率粗略估算,騰訊的支付備用金利息大約在二三十億元。

商業支付收入占絕對大頭——微信支付寶等的第三方支付平台對商戶的費率通常在3.8‰-6‰之間浮動,但規模未知。

考慮到微信支付和支付寶已占據統治地位,移動支付的GMV也基本趨于飽和。在這些背景下,一方面,微信支付收入的變動可以直覺反應大衆消費的發展水準;另一方面,微信支付要想增收還有賴于費率的提升。

此外,為鼓勵外卡支付,一季度支付寶和微信支付均表态承擔一部分手續費用:對單筆交易金額200元及以下的外國銀行卡交易,免收使用者交易手續費,由各自平台承擔;單筆交易金額大于200元時,使用者承擔3%的手續費,由平台代收。此舉也會犧牲支付業務一部分營收表現,但騰訊财報并未提及。

理财服務收入增長強勁,但服務需提升短闆

一季報提到,理财服務收入增長強勁。受益于低風險貨币市場基金的代銷,理财業務的使用者數與人均投資規模均實作快速增長。年報中同樣提到,金融科技服務收入保持雙位數增長,是由于理财服務等的增長。

雖為“理财服務”,但受制于監管要求,騰訊等網際網路平台并不能直接代銷銀行理财産品,其代銷的産品主要包括了基金(貨币基金、債券基金、股票型基金)和保險産品等。

而由于貨币基金的代銷費率極低,甚至常常出現零費率,相較于其他金融産品,其規模增長對于收入的幫助較小。

關于理财通的資産保有量,騰訊财報已經久未提及。2018年年報顯示,理财通協助管理的客戶資産超過6000億元,使用者量突破1億。2019年年報提及,理财平台理财通的資産保有量同比增長超過50%,而客戶數目同比增長超過一倍。此後再未披露具體的增長率或保有量資料。

根據中國證券投資基金業協會的資料,截止2023年4季度,騰訊旗下的騰安基金銷售(深圳)有限公司,股票+混合公募基金保有規模752億元,非貨币市場公募基金保有規模2202億元。可以參考的是,螞蟻(杭州)基金銷售有限公司的資料分别為4592億元和12723億元。

在電話會上,劉熾平也專門回答了關于财富管理服務的問題。他提到,将主要通過與基金管理公司合作提供貨币市場基金,與更多基金管理公司合作提供優質的财富管理産品和服務。他還提到,支付提現減少雖然降低了支付收入,但是客戶将錢存入貨基的趨勢正在增加,這有利于财富管理業務的發展。

一家險企高管向钛媒體App表示,“理财、保險都是深度服務型産品,跌一點漲一點投資者都很關注,需要非常重視後端服務。在這一點上騰訊需要提升。”

消費貸規模成謎

在2023年年報中,騰訊首次提及了消費貸業務,表示“金融科技服務收入保持雙位數增長,主要是由于商業支付活動增加以及理财服務和消費貸款服務的增長。”

騰訊的消費貸産品主要包括了分付和分期,但展業均非常克制和謹慎。

早在2020年初,部分使用者的微信上即出現了“分付”功能。該功能位于微信錢包内,使用者在使用微信支付時,可以使用分付先付款,再進行分期付款。

客服資訊顯示,分付是和其他相類似的個人消費貸産品一樣,是在微信上使用的一種可以先消費再付款的支付方式。在開通微信分付和消費的過程中,使用者無需提前申請分期,在支付時直接選擇分期即可。按照當時一位網友提供的截圖顯示,分付的日利率為0.04%,據此推算分付的年化利率在14%左右。

但是經過4年發展,分付仍然沒有大規模鋪開,幾無公開資訊。2023年9月,騰訊又開啟了消費金融産品“分期”的灰階測試。“分期”入口設定同樣在微信錢包中,由微信及關聯方提供獲客和風控初篩,資金來源于财付通小貸和合作金融機構,是一款典型的助貸類型産品。

截止目前,兩者的放貸規模均不可知。可以參考的是,與抖音類似,騰訊旗下并無消金牌照,僅有一家财付通小貸。2023年1月,财付通小貸完成3年内的第五次增資,增至105.26億元。而抖音旗下中融小貸目前的注冊資本為190億元。财付通小貸僅次于中融小貸。

财付通小貸也在着力拓寬融資管道,就在今年1月,中國銀行間市場交易商協會披露檔案顯示,已接受财付通小貸和美團小貸額度各為50億元的ABN注冊。而财付通小貸也出現在ABN發起機構名單中,并已有一款“2024年度第一期和煦定向資産支援票據”處于存續狀态,發行規模為10億元。

此外,騰訊與信貸相關的業務也不僅分期與分付,借助由其參股的微衆銀行“微粒貸”,騰訊也可收獲股東利潤分成和手續費收入。微衆銀行的财報中提到,

“微粒貸”通過騰訊生态的微信、手機QQ等App提供一次授信、循環使用的純線上小額信用貸款。截至2023年末,“微粒貸”已累計服務超6300萬借款客戶,年内日均發放貸款超95萬筆。“微粒貸”筆均貸款金額7400元。

劉熾平在年報電話會上表示,“我們可以推出增值金融資訊服務,比如理财、貸款服務、分期服務,這些都是我們可以與持牌金融機構合作一起提供的高利潤、高附加值的服務。”

他如此總結騰訊金融科技業務的發展理念,“一是要完全合規,二是要確定以絕對的高品質方式管理風險。”(本文首發于钛媒體APP,作者|蔡鵬程,編輯|劉洋雪)

更多宏觀研究幹貨,請關注钛媒體國際智庫公衆号: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