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中國古代十大兵書

作者:海南小甲

1、《孫子兵法》

中國古代十大兵書

中國現存最早的兵書,又稱《孫武兵法》、《吳孫子兵法》、《孫子兵書》、 《孫武兵書》等,英文名為《The Art of War》,是中國古典軍事文化遺産中的璀璨瑰寶,是中國優秀文化傳統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世界三大兵書之一(另外兩部是:《戰争論》(克勞塞維茨) ,《五輪書》(宮本武藏) )其内容博大精深,思想精邃富贍,邏輯缜密嚴謹。作者為春秋末年的齊國人孫武(字長卿)。今存13篇。

2、《孫膑兵法》

中國古代的著名兵書,也是《孫子兵法》後“孫子學派”的又一力作。《孫膑兵法》古稱《齊孫子》,作者為孫膑,傳說他是孫武的後代,在戰國時期生于齊國阿、鄄之間(今山東陽谷、鄄城一帶),曾和龐涓一塊兒學習兵法。1972年,臨沂銀雀山漢墓竹簡出土,這部古兵法始重見天日。但由于年代久遠,竹簡殘缺不全,損壞嚴重。

經竹簡整理小組整理考證,文物出版社于1975年出版了簡本《孫膑兵法》,共收竹簡364枚,分上、下編,各十五篇。對于這批簡文,學術界一般認為,上篇當屬原著無疑,系在孫膑著述和言論的基礎上經弟子輯錄、整理而成;下篇内容雖與上篇内容相類,但也存在着編撰體例上的不同,是否為孫膑及其弟子所著尚無充分的證據。

1985年,文物出版社出版的《銀雀山漢墓竹簡(壹)》中,收入《孫膑兵法》凡16篇,系原上編諸篇加上下篇中的《五教法》而成,其篇目依次為:擒龐涓、見威王、威王問、陳忌問壘、篡卒、月戰、八陣、地葆、勢備、兵情、行篡、殺士、延氣、官一、五教法、強兵。

3、《吳子》 

戰國時期,衛國吳起所著。魏國文侯,魏國武侯輯錄,《漢書·藝文志》著錄《吳起》48篇,已佚,今本《吳子》六篇(《圖國》、《料敵》、《治兵》、《論将》、《變化》、《勵士》),系後人所托。其主要謀略思想是:“内修文德,外治武備”。他一方面強調,必須在國家和軍隊内部實作協調和統一,才能對外用兵,提出國家如有“四不和”,就不能出兵打仗;另一方面強調必須加強國家的軍事力量。

  吳起繼承了孫武的“知己知彼,百戰不殆”的思想,在《料敵》篇中強調了了解和分析敵情的重要意義,并且具體指出了處于6種情況的國家,不可輕易與其作戰。他懂得戰争是千變萬化的,要根據不同的情況而采取應變的措施。在《應變》篇具體論述了在倉卒間遭遇強敵、敵衆我寡、敵拒險堅守、敵斷我後路、四面受敵及敵突然進犯等情況下的應急戰法和勝敵的政策。

  《治兵》《論将》和《勵士》3篇主要闡述了他的治軍思想。他認為,軍隊能否打勝仗,不完全取決于數量上的優勢,重要的是依靠軍隊的品質。品質高的标準是:要有能幹的将領,要有經過嚴格訓練的兵士;要有統一的号令;要有嚴明的賞罰。他重視将帥的作用,尤其是重視将帥的謀略,強調好的将帥應有優良的品質和作風。重視士卒的訓練,提高實際作戰能力。強調賞功以勵士兵。

4、《六韬》  

《六韬》又稱《太公六韬》、《太公兵法》,舊題周初太公望(即呂尚、姜子牙)所著,普遍認為是後人依托,作者已不可考。現在一般認為此書成于戰國時代。全書以太公與文王、武王對話的方式編成。此書在《漢書·藝文志》諸子略兵家類中不見著錄,但在“道家”列“《太公》二百三十七篇”,其中《謀》八十一篇,《言》七十一篇,《兵》八十五篇;儒家類著錄有《國史六》“即今之《六韬》也,蓋言取天下及軍旅之事。字與韬同也。”

《隋書·經籍志》明确記載:“《太公六韬》五卷,周文王師姜望撰。”但從南宋開始,《六韬》一直被懷疑為僞書,特别是清代,更被确定為僞書。然而,1972年4月,在山東臨沂銀雀山西漢古墓中,發現了大批竹簡,其中就有《六韬》的五十多枚,這就證明《六韬》至少在西漢時已廣泛流傳了,對它的懷疑與否定也不攻自破了。

5、《尉缭子》 

《尉缭子》是中國古代頗有影響的一部著作。對它的作者和成書年代,曆來就有各種不同的說法。

  第一種意見:《尉缭子》是一部僞書。雖然《漢書·藝文志》著錄有"兵形勢"《尉缭》31篇,但今存《尉缭子》不講"兵形勢",顯然不是《漢書·藝文志》所著錄的《尉缭》,而是出于後人的僞造。不過,自從1972年山東臨沂銀雀山漢墓《尉缭子》殘簡出土後,學者們發現殘簡有6篇與今存《尉缭子》相合,僞書一說已遭到大多數人否定。另有唐魏徵《群書治要》輯《尉缭子》4篇,對考校此書均有重要價值。

  第二種意見:《尉缭子》的作者名叫尉缭,是戰國時人,此書的前身即《漢書·藝文志》所著錄的“兵形勢”《尉缭》31篇。

  第三種意見:與第二種意見大緻相同,不同處在于它認為此書的前身是《漢書·藝文志》所著錄的“雜家”《尉缭》29篇。“雜家”兼合儒墨名法之說。“雜家”《尉缭》屬“商君學”,除論述軍事外,還應論及政治和經濟。它雖談兵法,卻并非兵家。《隋書·經籍志》著錄有“雜家”《尉缭子》5卷。這都和今存《尉缭子》的内容和卷數相同,可見今存《尉缭子》即“雜家”《尉缭子》。宋人将“雜家”《尉缭子》收入《武經七書》,歸入兵家。是以後人多誤認《尉缭子》為兵家之書。

今本《尉缭子》共分五卷。

  卷一:包括“天官”、“兵談”、“制談”、“戰略”、“攻權”5篇,主要論述政治、經濟和軍事的關系,攻城與作戰的原則,主張行事不應依靠鬼神,而應依賴人的智慧。

  卷二:包括“守議”、“十二陵”、“武議”、“将理”、“原官”5篇,主要論述戰争的性質、作用和守城的原則。

  卷三:包括“治本”、“戰權”、“重刑令”、“伍制令”、“分塞令”5篇,主要講述用兵的原則、軍隊的紀律和獎懲制度。

  卷四:包括“束伍令”、“經卒令”、“勒卒令”、“将令”、“踵軍令”5篇,主要叙述戰場法紀、部隊的編組、标志和指揮信号,以及行軍序列。

  卷五:包括“兵教上”、“兵教下”、“兵令上”、“兵令下”4篇,主要論述軍隊的訓練和取勝之道。

6、《司馬法》

《司馬法》是大陸古代重要兵書之一。司馬法的作者:據相關資料記載是春秋時期齊國大司馬大将軍司馬穰苴所著,其人本姓田,受封司馬大将軍,故稱司馬穰苴。大約成書于戰國初期。據《史記·司馬穰苴列傳》記載:“齊威王(公元前356-前320年)使大夫追論古者司馬兵法而附穰苴于其中,因号曰《司馬穰苴兵法》。”漢代對《司馬法》評價很高。

武帝時,“置尚武之官,以《司馬兵法》選,位秩比博士”。(見苟悅《申鑒·時事篇》)司馬遷稱道《司馬法》“闳廓深遠,雖三代征伐,未能竟其義,如其文也。”(見《史記·司馬穰苴列傳》)。據《漢書·藝文志》記載,當時《司馬法》共一百五十五卷。東漢以後,馬融、鄭玄、曹操等人的著作中,都曾以《司馬法》為重要文獻資料而加以征引,據以考證西周和春秋時期的軍制。晉唐之間,杜預、賈公彥、杜佑、杜牧等人,也多以《司馬法》為立說的根據。可見《司馬法》當時仍具有軍事權威著作的聲譽。

宋元豐中(公元1078-1085年)把《司馬法》列為《武經七書》之一,頒行武學,定為将校必 讀之書,其重視程度,也不減晉唐。迄至清代,姚際恒、龔自珍等人,疑為僞書。但對他們所質疑的問題,詳加考查,顯然根據不足。

7、《太白陰經》

  全名《神機制敵太白陰經》。中國古人認為太白星主殺伐,是以多用來比喻軍事,《太白陰經》的名稱由此而來。作者為唐朝的李荃。

  李筌,身世不詳,唯《集仙傳》稱其仕至荊南節度副使,仙州刺史。又《神仙感遇傳》雲,筌有将略,作《太白陰符》10卷,入山訪道,不知所終。《太白陰符》當即此書。此書分人謀、雜儀、戰具、預備、陣圖、祭文、捷書、藥方、雜占、遁甲、雜式等篇。先言主有道德,後言國有富強,内外兼修,可謂持平之論,與一般兵書以權謀相尚者迥異。

杜佑《通典》"兵類"取通論二家,一為李靖《兵法》,一即此經。可見其為時人所重。傳世版本主要有《墨海金壺》據影宋抄本、《守山閣叢書》據舊鈔殘本輯補,皆為10卷。

  此書内容豐富,李荃在進書表中稱:“人謀、籌策、攻城、器械、屯田、戰馬、營壘、陣圖、囊括無遺,秋毫畢錄。其陰陽天道,風雲向背,雖遠人事,亦存而不忘。”,後人非常重視

8、《虎矜經》

  北宋吳郡(今蘇州市)人許洞所著,許洞是太子洗馬許仲容之子,科學家沈括的二舅。擅長國術,精于兵學,而且文才也很好。但一生未受重用。全書共有20卷120篇。

9、《紀效新書》

  《紀效新書》是戚繼光在東南沿海平倭戰争期間練兵和治軍經驗的總結。他在《自序)中說:“數年間,予承乏浙東,乃知孫武之法,綱領精微莫加矣。第于下手詳細節目,則無一及焉。猶禅家所謂上乘之教也,下學者何由以措。于是乃集所練士卒條目,自選*畝民丁以至号令、戰法、行營、武藝、守哨、水戰,間擇其實用有效者,分别教練,先後次第之,各為一卷,以海諸三軍俾習焉。顧苦于繕寫之難也,愛授粹人。

客為題曰:《紀效新書》。夫曰‘紀效’,明非口耳空言;曰‘新書’,是以明其出于法而非泥于法,合時措之宜也。”這段話說明了撰寫本書的目的、成書的時代、背境和主要内容、特點,以及書名的來曆和含意。但未言及具體成書年代。據《戚少保年譜耆編》卷二記載:“嘉靖三十九年,……春正月,創鴛鴦陣,著《紀效新書》。”說明《紀效新書》當寫成于戚繼光調任浙江抗倭的第六年即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

  《紀效新書》原本十八卷,卷首一卷。具體篇目如下:卷首包括“任臨觀請創立兵營公移”、“新任台金嚴請任事公移”、“紀效或問”三篇。正文分:束伍篇第一、操令篇第二、陣令篇第三、谕兵篇第四、法禁篇第五、比較篇第六、行營篇第七、操練篇第八、出征篇第九、長兵篇第十、牌筅篇第十一、短兵篇第十二、射法篇第十三、拳經篇第十四、諸器篇第十五、旌旗篇第十六、守哨篇第十七、水兵篇第十八,共十八篇十八卷。

10、《練兵實紀》  

《練兵實紀》是戚繼光在薊鎮練兵時撰寫。此書正集9卷,附雜集6卷。它和《紀效新書》稱為 戚氏兵書姐妹篇。 九卷九篇共二百六十四條,具體篇目是:練伍法第一、練膽氣第二、練耳目第三、練手足第四、練營陣第五(場操)、練營陣第六(行營)、練營陣第七(野營)、練營陣第八(戰約)、練将第九。後附雜集六卷六篇:儲練通論(上下篇)、将官到任寶鑒、登壇口授(李超、胡守仁輯)、軍器解、車步騎營陣解。書前還冠有“凡例”即“分給教習次第”共十五條,記述了将、卒各自應學習的内容、标準,教材發放辦法,督促學習的措施等

  《練兵實紀》内容廣泛,涉及兵員選拔、部伍編制、旗幟金鼓、武器裝備、将帥修養、軍禮軍法、車步騎兵的編成保結及其同訓練等建軍、訓練和作戰的各個方面。正文一至四卷側重單兵訓練;五至八卷和“雜集”的《軍器解》、《車步騎營陣解》講營陣訓練;正文第九卷和“雜集”中的《儲練通論(上下篇)》、《将官到任寶鑒》和《登壇口授》等篇記述了将帥的選拔培養、應具備的條件等。

好了今天的文章到這裡就結束了,感謝你氣質那麼好還來看小甲的文章,喜歡曆史和房産知識的朋友,可以關注一下小甲,每天都會更新好文章哦^_^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