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未來藝術的時間想象

作者:貼近地面飛行

  随着Sora文生視訊、Udio的AI音樂生成器相繼問世,AI技術為藝術家和創作者提供了更多的創作工具和靈感來源,人類與AI共舞正在成為一種新潮流。一切都讓我們認識到,世界正因AI技術的迅猛發展向我們提出了如下問題:我們将面向怎樣的未來?我們将怎樣走向我們的未來?我們的文學、藝術如何表達未來?

未來藝術的時間想象

  AI技術發展正為我們打開藝術的新大門,新近Sora文生視訊的釋出給我們帶來藝術創作的靈感,人機共同創作正在成為一種新潮流。這本身也是20世紀90年代興起、21世紀引發探讨熱潮的後人類研究語境的後果之一。後人類研究密切關注資訊技術和生物技術對人類身體與意識的接入與影響,認識人機協同發展路徑下人類社會、文化、文明發展的新趨勢,在此基礎上衍生生命哲學、本體論等問題的進一步探讨。科幻文化在此過程中繼續發揚光大,以奇妙想象與大膽預測讓我們凝望未來、思考未來。一切都讓我們認識到,這個世界正因AI技術的迅猛發展向我們提出了如下嚴峻問題:我們将面向怎樣的未來?我們将怎樣走向我們的未來?我們的文學、藝術如何表達未來?

  未來本身是一種觀念創造

  當我們聚焦“未來”概念時,我們發現,未來本身是一種觀念創造。建立在牛頓絕對時間觀念上的“時間之箭”(1927年英國天體實體學家愛丁頓提出的概念)昭示了時間作為客觀公正的尺度,以不可逆方式呈現給我們事物的發展方向和變遷前景,也進一步确認與鞏固了現代科學觀念。但科學發展本身也從不同路徑質詢了牛頓方程式的絕對時間觀念,如愛因斯坦的相對論砸碎了牛頓絕對時間的通常觀念,即宇宙中任何事件都發生在空間的某一點、時間的某個時刻,而時刻到處都是一樣。愛因斯坦發現,在不同運動觀察者那裡呈現的時間是不一樣的。量子實體的發展也讓我們認識到絕對時間不适用于牽涉到原子和亞原子粒子的極小尺度。實體科學的挑戰讓時間運動變得複雜多樣。時間哲學與理論的辨析更讓我們進一步看到穩定而确定的時間表述後面是更多的不确定性和多面性。“未來”作為一種觀念發明,在社會政治生活中常表現為烏托邦/反烏托邦想象。各種大衆政治力量與技術解放潛力相結合,彙聚成為各式各樣的解放願景,試圖引領大衆認識到以新技術實作更美好的新世界。各類藝術形式更是以其超前性、解放性與預示性昭示出人們的未來想象與期待。

  藝術本身就在不斷挑戰已有秩序,并試圖昭示出可能的未來路徑。20世紀初興起的超現實主義、立體主義、未來主義等藝術流派,以充滿活力的、力求個性的态度緻力于把生活和藝術投射到未來生活中去。未來主義甚至成為一種思想革命态度,散發出塑造未來人的力量。相對照于未來主義藝術流派之未來主張,超現實主義、立體主義藝術更是以奇美拉的表現形式、抽象深刻的思想模式,以前所未有的大膽和熱情,肆意表達與彰顯未來藝術的時間想象。超現實主義、立體主義藝術将科學技術與藝術想象奇妙地結合起來。達利作為超現實主義大師,在《記憶的變形》中雜糅柔軟與堅硬、客觀與主觀、經驗與理性,以柔軟折疊的記錄時間載體與堅硬清晰的時間記錄本身形成表達張力,打破二進制思維模式,讓我們洞察表象及表象背後的意識世界。《太空大象》打破輕與重、脆弱與堅強、龐大與微小的對立,以拼貼重構的方式突破我們的現實經驗,引領我們進入尚未抵達的未來世界。而以畢加索為典型代表的立體主義繪畫更是以破裂、解析、重組的形式,建構出一種新的科學與數學、技術和藝術溝通的模型。阿波利内爾稱畢加索的立體主義展現了他四維視角中的人與宇宙。顯然,達利和畢加索的藝術創作突破人們慣有的認識世界方式,以藝術與科學的融合模式展示出奇異的未來世界。這些藝術創作打破感官知覺邊界以及由此建構的傳統觀念和認識論,以跨學科、多子產品的方式重構、重組世界認知,由此創造出新的未來圖景。

  相對于繪畫與雕塑藝術的具像化表現,科幻小說則呈現出更具文字張力也更具想象挑戰的未來圖景。《沙丘》小說系列以前所未有的語言密度和深度呈現了人類身體意識與環境的融合作用。貝尼·傑瑟裡特姐妹會有一套嚴格的身體感覺力訓練方式,目的是讓身體感官觸覺異常靈敏,進而能捕捉最終極的不确定狀态,以及體内到自然的變化方式,由此在混亂中看到規律,從無序中找到規律,抓住相對的穩定,以此建構未來模式。而引發争鬥的香料正是引領人們看到未來的媒介。香料毒性引發的幻覺将意識遊移在身體與身體的環境之間,進而看到幻象,也是一種世界的重建立構。這就是未來預示。《沙丘3》較長的描述了保羅之子雷托的意識發展及其未來預見。“幻象吞沒了他。幻象擴充成立體的記憶,分隔了過去和現在、未來和現在、未來和過去……内在意識不斷擴大,他的自我也随之發生着變化。時間在流動,他無法讓它停止在某一刻。過去和未來的記憶碎片淹沒了他,像一個個蒙太奇片段,它們之間的關系不斷變化着,他的記憶像一個鏡頭,一束燈光,照亮一個個碎片,将它們分别顯示出來,但卻無法使它們那種永恒的運動和改變停止下來。”是以,意識未來本身就是以極其敏銳的感覺力捕捉當下的微觀衍化并由此推論其發展而由此形成對未來的認識,進而提前做好準備。

  創造力源于人類潛意識思維

  是以,科幻文學與超現實藝術的未來想象讓我們深刻認識到洞察人類意識的重要性。這種意識呈現被阿瑟·米勒看作想象能力,内部本身就融貫于意識思維、潛意識思維與意識的格式塔之中。米勒在對照愛因斯坦的科學觀念發展與畢加索的藝術觀念發展時神奇地發現,科學家與藝術家進行了奇妙的創造性關聯,他們都在尋找新的審美形式,且都找到了,即“對愛因斯坦而言,它是一種将空間和時間統一在單一架構裡面的極簡主義的審美形式;對畢加索而言,就是将所有形式簡化為幾何”。而且他們都認識到藝術和科學是探知感覺之外和表象之外的手段。在走向抽象和新的視覺想象的共同趨勢中,學科的融合與對世界的新探索猶如多塊花磚拼成的馬賽克,誕生出高度創造性思維,進而實作科學、技術、藝術的融合。

  同時,時間想象本身還建構在空間思維模式之上。正如米勒所揭示的,“創新思想并非按任何實時順序突現出來,而是以一種思想爆炸的方式顯現出來,這與愛因斯坦、龐加萊和畢加索等名家的回憶錄一緻,并符合一系列心理實驗的結果。這些結論與以往任何東西都如此不同,它們是極端的跨學科思想的頂峰,是以,任何建立在數字編碼上的創造思維模式都受到一種線性的、過分理性的基礎的不良影響。典型的例子是計算機模拟思維,思維被模拟成一種逐漸解決一棵決策樹上各個分支問題的東西,當然這棵決策樹是置身于一種具有多種可能性的空間裡,但這些可能性不可能是無窮無盡的,必須加以限制。原因很簡單:得寫得出軟體來,而且所寫的軟體應能在現有的硬體上運作”。突破的路徑即人類意識的格式塔思維,突出呈現為潛意識思維。他詳細區分了意識思維與潛意識思維。意識思維即問題選擇與主題内容選擇,要求對現有形勢有清醒的了解,認識到将要研究的問題或主題内容的未來價值與意義。潛意識思維則是“網絡思維”,即将不相幹的學科概念通過心智形象或适當的隐喻有機結合在一起,這種聯結會促成啟發,也就是創造力誕生的時刻。“啟發的閃現并不是一個什麼(what)而是一個怎樣(how) 的問題。它并不提供新的事實;更确切地說,它是找到那個合适的形象或者隐喻以便讓一個人知道怎樣思索手頭已有的事實。深入的了解或者暗示随後才到,那時,指導原則也出現了,可以限制并且引導新的事實組合。這些指導原則,在藝術上和科學上都同樣與前面的工作保持着邏輯的連貫性,而且立刻變得可視、有美感并可憑直覺獲知。這樣的思維結構是創造力的一種強大的推動力群組成部分。”這種指導原則就像是過濾器,目的是通過美感、視覺形象、理論上的連貫性和直覺生成最富成效的結果。人類也基于潛意識思維獲得靈感并由此擁有了前所未有的創造力。(社會科學報社融媒體“思想工坊”出品 全文見社會科學報及官方網站)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