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老字号新觀察丨中華“味道”的跨時空對話

新華社成都5月15日電 中華老字号中,對“味道”的記憶源遠流長。尤其是與百姓生活息息相關的美酒,更注重傳承。在四川省綿竹市,就有這樣的實證。

走進綿竹市中心的劍南老街,就能聞到濃濃的酒香。在古色古香的劍南春“天益老号”酒坊裡,勞工正将發酵好的酒糟進行攤涼,等待時機将其摻入蒸酒大甑,竹子做成的杆子上用鐵環吊着直徑1.5米左右的蓋子,等待勞工“合蓋上甑”蒸餾取酒。

老字号新觀察丨中華“味道”的跨時空對話

2024年5月13日,釀酒工在劍南春“天益老号”酒坊裡工作。新華社記者劉坤 攝

綿竹市文物保護管理所從業人員介紹,2003年至2004年,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等對“天益老号”遺址進行考古發掘,揭示了從原料浸泡、蒸煮、拌曲發酵、蒸餾釀酒到廢水排放等釀酒工藝的全過程,因其規模之大、釀酒遺迹之全、儲存之完好超出以往發現,獲評2004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

中國酒的味道最老能有多老?以綿竹及其周邊為例,綿竹先後出土了戰國青銅酒具提梁壺、漢代調酒陶俑等文物;在距離劍南春廠區直線距離30餘公裡的三星堆遺址,出土了3000多年前的碳化稻米以及青銅尊、陶壺等大量酒器。

老字号新觀察丨中華“味道”的跨時空對話

2021年5月14日在四川省廣漢市三星堆遺址拍攝的三号“祭祀坑”内發現的青銅方尊。新華社記者沈伯韓 攝

不僅是綿竹一地,四川盆地中沿着長江、沱江、涪江、赤水河等廣袤水系,多處釀酒遺迹都傳承着中華“味道”,至今已産生了宜賓五糧液、泸州老窖、綿竹劍南春、古蔺郎酒、沱牌舍得、全興等中華老字号美酒。

應如何留住曆史的老味道?四川劍南春(集團)有限責任公司副總經理田鋒認為,釀酒首先離不開生态環境。為此,綿竹市委、市政府積極推動縣域礦山轉型,拆除關閉生态脆弱區内的礦井,完成龐大的生态複綠,保護好微生物、空氣、溫度、濕度和水質等原真性資源。

“其次在生産自身,應做好‘三老三新’,堅持老師傅、老工藝、老窖池,同時注重新科技、新制造、新營銷。”田鋒說。

老字号新觀察丨中華“味道”的跨時空對話

2024年5月13日,釀酒工在劍南春8号工廠中的房間内做窖池管理。新華社記者劉坤 攝

在擁有1600口老窖池的劍南春8号工廠中的房間,工廠中的房間主任羅嘉钜正在指揮出甑取酒。從糧食到出酒,前後要經曆267道大小工序。“本來35天左右糧食就能發酵生成為酒,但是為了保證優秀的品質,我們堅持70餘天釀造,加倍付出了時間,犧牲了産量。”羅嘉钜說,廠裡像他這樣的老師傅有400餘位,一對一帶徒弟出師至少需要3年,他至今也隻帶過4名徒弟。

“面向未來,我們要進一步發掘釀造美酒的工藝資料,讓釀造從傳統走向現代,從經驗走向‘數智’。”田鋒說。

老字号新觀察丨中華“味道”的跨時空對話

2024年5月13日拍攝的綿竹漢代調酒陶俑。新華社記者謝佼 攝

如今,從空中俯瞰綿竹,主峰4989米的龍門山脈郁郁蔥蔥,雪山融水彙聚為條條清溪,流淌過雪山下阡陌縱橫的川西沃野。劍南春酒史館内,距今約2000年的綿竹漢代調酒陶俑仍長袍跪坐,左手持小勺探入酒桶,似乎正為摸索“勾兌比例”而會心一笑。

老字号新觀察丨中華“味道”的跨時空對話

2024年5月13日拍攝的綿竹劍南老街石牌坊。新華社記者謝佼 攝

回望劍南老街的石牌坊上,“汲古鑄今”四個大字,熠熠生輝。

新華社記者謝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