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諸葛亮執政時期蜀軍第一次在正面戰場戰勝魏軍的幕後功臣是誰?

作者:曉月墜陳

久聞蜀漢大将諸葛亮,自公元229年拜丞相一職後,曆經五次北伐,終未能如願擴大蜀漢疆土。230年,魏明帝曹睿親自重兵出征,企圖一舉奪取漢中大地。面對兇猛的四路魏軍,丞相諸葛亮固若金湯,胸有成竹。待到雨季将盡,魏軍被大雨阻擊,終不得不望風而歸。然而就在此時,蜀軍一員大将在西北邊陲贻笑大敵,使蜀漢赢得了在丞相執政時期第一次正面勝利!究竟是誰揮師西征,力挽狂瀾?這位幕後英雄又是如何憑借高明的用兵之道擊潰敵軍?讓我們将時光倒回到那充滿戰火硝煙的230年秋季,一探究竟。

諸葛亮執政時期蜀軍第一次在正面戰場戰勝魏軍的幕後功臣是誰?

魏軍四路大軍壓境,丞相運籌帷幄

230年秋天,曹睿诏令大司馬曹真、大将軍司馬懿率領魏國精銳之師,自四面八方壓境蜀漢。曹真親自統領主力,由長安南下入子午道,預計突出子午谷後,直撲漢中郡南鄭城;張郃鎮守褒斜道,待機會出谷夾攻;司馬懿溯漢水上遊,試圖打通水路直搗蜀軍後方;郭淮自隴西出擊,企圖切斷蜀漢西北補給線。

狂風驟雨般的進攻無疑令蜀中大軍措手不及。當即,諸葛亮丞相沉着應對,先在漢城、樂城集結蜀軍主力,将赤坂列為前線陣地,防範曹真軍隊。與此同時,他又指令江州李嚴抽調兩萬精銳之師速趨漢中。

朝堂上,陳群等谏臣見曹真恃憑魏國國力之盛,悍然入川,不禁憂心忡忡,紛紛進言勸阻,但曹真置若罔聞,意氣用事。丞相深知魏軍實力,自知難敵,遂決定固守待機,靜觀其變。

天公作美,秋雨季節降下數十日驟雨,使子午道、褒斜道均遭洪水沖毀,魏軍行軍受阻嚴重。陳群等人趁勢重申理由,曹睿終下令班師。曹真無奈,隻得放棄進攻,盡數退軍。

諸葛亮執政時期蜀軍第一次在正面戰場戰勝魏軍的幕後功臣是誰?

而就在此時,正當蜀軍防患于未然、喜出望外之際,一股猛獸般的魏軍已窺準時機,悄然壓境。他們正是由郭淮所率,目标正是控制蜀漢西北大門的武都!諸葛亮料敵決膽,機智安排臂助,引出了接下來的驚心動魄一幕。

李嚴上書提條件,丞相權衡利弊

諸葛亮安排已定,隻差最後一員猛将雲集漢中。江州節度使李嚴統領兩萬精兵,正是關鍵一支。可誰料,消息傳來,李嚴竟然端出一紙軍書,力要丞相容其開府,方肯攜兵赴蜀。

諸葛亮自任丞相以來,李嚴形同陌路,行事乖戾,屢有違反軍紀。早在第二次北伐時,丞相圍攻陳倉,李嚴鎮守江夏,居然無故拒守要塞不顧。事後丞相大惱,差一點就要嚴懲不貸。好在當時李嚴手下将士作證,說李嚴是為了主動開路惡陣,是以遭人非議,丞相才勉強姑念同為顧命大臣的舊情,寬釋了他。

陳震從東吳回來,更是直言不諱地告誡丞相:"李嚴腹中有鱗甲,不可輕近。"丞相聽罷也頗有戚戚然,一時權衡利弊,是該除掉這個不受節制的老軍閥呢,還是任其蹈亂?

最終,丞相還是決定先行退一步海納百川。畢竟眼下形勢嚴峻,蜀漢正陷四面受敵之境,用人之際,實在難以苛求人格品行,隻要肯像大王盡忠,便可姑予掩護。

諸葛亮執政時期蜀軍第一次在正面戰場戰勝魏軍的幕後功臣是誰?

于是,丞相特命李嚴麾下的李豐掌管江州都督府,接替父親一職,同時賞李嚴以"平西将軍"的綽号,以慰藉他自恃功高而易生驕橫的老軍閥心理。李嚴這才點頭應允,緩步攜兵北上,如期趕赴漢中。

丞相知人善任,處處為大局着想。可誰曾料,李嚴這位平日作風飛揚跋扈的老将,竟在大敵目前的關鍵時刻,對丞相竭盡全力相助,成就了一場驚心動魄的大捷。誠然,人非聖賢,孰能無過?

郭淮進軍武都,魏延出奇兵施威

西線沙場之上,蜀漢大将魏延暗伏多時,終于等來了絕佳的出擊時機。

原來魏軍西路大将郭淮趁曹真主力牽制蜀軍的時機,猛然自隴西進兵,直撲武都。武都乃是蜀漢控制西北地區的軍事要沖,失守武都,蜀漢将被切斷西北生命線,無法從甘涼地區調撥糧草。

面對突如其來的進攻,武都守将手足無措,軍心漸浮動。危急時刻,魏延奉命親自督戰,奮勇趕至。及至見守軍部署渙散,氣餒已極,魏延頓時覺得事關重大,不可再視而不見。他當即下令,全面清剿城中酗酒逗留不散的散勇流氓,整頓軍紀;又抽調精銳之師數千人,分頭扼住武都周邊出入通道;最後親自将樓船炮火架設在城頭,堅壁明壘以待敵軍。

諸葛亮執政時期蜀軍第一次在正面戰場戰勝魏軍的幕後功臣是誰?

霎時間,武都城内氣勢一振,鐵漢氣概盡顯。魏延則布下伏兵,虛晃一口氣,以守為攻,等待着給敵人一個出其不意的狠狠回擊。

果不其然,郭淮見守城有加,大為震怒,遂命麾下将領攻打武都,盡展魏軍雄壯神勇。雙方在武都城下一連陣陣厮殺,未能分出勝負。

郭淮見已無法速攻速決,恐蜀軍主力增援到來,自己陷入被動,乃決定暫撤,移師至陽溪以西,待機再戰。他傾巢親率大軍,團團把守扼守陽溪西岸,決意斷蜀漢糧草補給線,以渴攻之。

可謂虎踞龍盤間,暗流洶湧!蜀軍魏延望準情勢,斟酌再三,終于做出一個令後世歎為觀止的決斷 ——出其不意地渡陽溪直擊敵軍大營,打了郭淮一個措手不及!

蜀軍大捷,功臣受重重封賞

蜀漢雖兵力孱弱,但大将魏延臨陣決策,斬獲了一場驚心動魄的大捷。

諸葛亮執政時期蜀軍第一次在正面戰場戰勝魏軍的幕後功臣是誰?

堂堂魏軍西線主力,竟在陽溪之役遭遇重創。郭淮喪師數萬,親率大軍冒雨連夜逃遁,倉皇逃回隴西。消息傳來,曹睿震怒,立即下令嚴懲郭淮。自古兵家,敗績連連實為軍門罪戾。

與此同時,諸葛亮得勝捷報,喜不自勝。西路局勢由被動變為主動,軍心大振,有利于穩固西北邊陲。他慨歎魏延深謀遠慮,運籌帷幄,決勝攻堅,英勇無比,遂重重有賞以資嘉勵。

首先,追贈魏延為"征西大将軍"封号,彰顯他勞苦功高鎮守西陲的戰功賞。

其次,将平西郡下轄四縣劃出,賞地予魏延,并加封"南鄭侯"爵位,意在督勵士氣,使其衛國有功,重賞無爽。

再次,撰寫檄文,廣為宣揚魏延率軍出陽溪取勝的功勳卓絕,在全軍中加以表彰。

從此,魏延聲望日隆,位極人臣,一時無兩。即便縱有諸如曾嬰等人對他嫉恨诽謗,丞相亦置若罔聞,視同兒戲,隻賞心樂事贊其所為勳績。

諸葛亮執政時期蜀軍第一次在正面戰場戰勝魏軍的幕後功臣是誰?

功勳卓著,威震四野。魏延此役大勝,令蜀師聲威驟增,使後來諸葛亮再度北擊陳倉或邺縣等保衛任務,更為從容。至于曹真雖親率魏軍出師,卻無功而返,甚至大敗而歸。此役不啻震驚整個魏國軍界,軍心士氣一落再落。

可見諸葛亮善于任人唯賢,率先認定魏延的卓越戰功,以實至名歸的方式獎賞有功之臣,正是後來蜀漢能夠惴惴不安卻屹立而不倒的秘訣所在。

乘勝追擊,曹軍望風而逃

奪得陽溪大捷後,蜀軍乘勝追擊,勢如破竹。

魏延留下一支精銳之師鎮守武都,率領主力追擊敗殘的魏軍西線大部隊。郭淮狼狽逃竄至隴西,重建防線,惶惶不可終日。

蜀軍勢如瘋虎撲食,先後攻陷了隴西、酒泉等郡鎮,重創曹魏軍西北方面軍。郭淮戰線告急,匆匆寫書向曹魏中央求援。

諸葛亮執政時期蜀軍第一次在正面戰場戰勝魏軍的幕後功臣是誰?

曹睿覽書震怒,斥責郭淮無能,遂命大将王瓊挂帥親征,鎮壓蜀軍狂潮。王瓊暗自志得意滿,連夜督軍西進,期望借機揚名立萬。

然而,王瓊到任後,便寝食難安。魏延骁勇善戰,所向披靡。王瓊每逢一戰,必大敗而歸。他見大局已去,不如撤軍重整,以免蜀軍進一步咄咄逼人。

不料,就在王琊準備班師的當口,李嚴骁騎大軍突然加入魏延部隊,合兵并力,勢如狂濤,直逼王瓊大營!

王瓊慌張萬分,連連下令全軍撤退。蜀軍乘勝追擊,一路狂飙直逼,魏軍敗兵四散奔逃。曹魏西線防線幾乎全部被沖垮,王瓊倉皇退回隴西本營,暗自僥幸逃脫一劫。

就在此時,魏延意在乘熱打鐵,繼續進攻,一舉拿下隴西。李嚴卻反對,主張休整三軍,以免疲憊過甚。兩位大将争執不下,隻得暫時止步,不再追擊。

魏延用兵大膽果決,痛下狠手,銳意進取;李嚴則頗有老将風範,謹小慎微,遇強則弱。不同作風形成了這一次阙。究竟哪一種用兵之道更為高明,曆史已給出了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