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諸葛亮最後一次北伐,為何選擇五丈原紮營?

作者:曉月墜陳

諸葛亮最後一次北伐,為何選擇五丈原紮營?這個問題背後隐藏着蜀漢王朝的艱難困境和諸葛亮孤注一擲的決心。作為蜀漢的軍事家和政治家,諸葛亮在一生中屢次北伐,試圖打垮曹魏以複興漢室,但每次都未能如願。直到最後一次,他選擇了偏遠的五丈原作為根據地,這背後又有何深意呢?是戰略布局的需要,還是别有隐情?今日我們就讓曆史為我們撥開迷霧,揭開這最後一役的面紗。

諸葛亮最後一次北伐,為何選擇五丈原紮營?

背景鋪墊:蜀漢的艱難困境

時光回溯至公元231年,諸葛亮才剛剛結束第四次北伐。那一場慘淡的戰役,不但白白耗費了蜀漢大量軍力,更讓諸葛亮認清了蜀漢所面臨的艱難處境。

諸葛亮最後一次北伐,為何選擇五丈原紮營?

其一,蜀漢被秦嶺大山環抱,幅員狹小,疆域不及曹魏四分之一。就連蜀漢的中心地帶四川盆地,面積也僅有26萬平方公裡。雖然地處沃野,物産富庶,卻遠遠滿足不了蜀軍的需求。一旦開戰,後勤供給便成了巨大困擾。

其二,蜀漢人口總數一直有争議。即便按照最高估算,也不過幾百萬而已。相較占據中原廣袤疆土的曹魏,蜀漢的人口基數實在太過單薄。諸葛亮苦心經營,休養生息,亦難在短時間内扭轉人口蕭條的現狀。

更為棘手的是,蜀漢日理萬機,吃飯自然是頭等大事。每年蜀漢都要先從有限的口糧中撥出大量,才能供給軍隊和百姓。要想維持長期作戰,後勤補給根本就是個無解的死結。

面對如此艱難困境,諸葛亮自然備受煎熬。他深知,蜀漢的存亡就系于此次北伐。一旦失利,漢室氣數将就此終結。于是在籌備第五次北伐時,諸葛亮做出了一個極為艱難的選擇——以五丈原為根據地。

諸葛亮最後一次北伐,為何選擇五丈原紮營?

諸葛亮的戰略考量

選擇五丈原作為根據地,絕非諸葛亮一時興起。這背後是他經過深思熟慮的戰略部署。

首先,諸葛亮意識到單憑蜀漢力量難以戰勝強大的曹魏。是以,他在謀劃第五次北伐時,提出了"聯吳抗魏"的政策。他設法說服東吳孫權,雙方同時出兵伐魏,分散曹魏軍力。孫權雖然有所保留,但最終還是被諸葛亮的誠意打動,答應效命。

此外,諸葛亮清楚運糧線路的選擇,直接關系到戰役的成敗。以往幾次北伐,都是沿着陸路雍涼道等線路前進,糧草瓶頸嚴重制約了軍隊行軍。這一次,諸葛亮改走褒斜道,利用沿途的河流運輸糧草,大大緩解了後勤壓力。

諸葛亮最後一次北伐,為何選擇五丈原紮營?

更為前所未有的是,諸葛亮在五丈原上屯田種植。這一做法源于《孫子兵法》"食于敵"的智慧,目的是解決長期戰争中的糧草需求。蜀軍素以嚴明紀律著稱,屯田期間自然不會傷及當地百姓,反而赢得了民心基礎。

不難看出,諸葛亮對這次北伐可謂是孜孜以求。無論是聯盟戰略、運糧方式,還是治理占領區的措施,諸葛亮無不用心籌劃。五丈原不僅地理位置得天獨厚,更是諸葛亮施展濟世大計的重要一環。

五丈原紮營的原因

標明五丈原作為紮營之地,實屬諸葛亮深思熟慮之選。這一地區不僅具備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更是諸葛亮進一步施展戰略布局的重要棋子。

諸葛亮最後一次北伐,為何選擇五丈原紮營?

五丈原背靠秦嶺,東臨斜水,北臨渭水,地理形勢險要。不僅周邊環境有利于防守,更可憑借這一高地把控整個關中走廊。一旦占據五丈原,蜀軍就能切斷曹魏軍隊與隴西、河西的聯系,使其無後勤補給。

然而,諸葛亮并非僅僅瞄準了這一點。他更看重的是五丈原距離關中腹地極近,一舉可趨半步之遙。相較于陳倉等遙遠之地,五丈原無疑提供了更加便捷的進攻通道。

諸葛亮紮營五丈原,并非唯一原因。這一選擇還有利于他與孫權的聯軍取得聯系。從地理位置上來看,五丈原南接東吳軍隊北上的路線,一旦聯盟軍隊集結,将可發揮最大合力。

更有甚者,五丈原地處渭水之南,一徑可控制北岸要沖北原。北原乃是隴西補給關中的重要樞紐,一旦被蜀軍據守,将直接切斷曹魏内陸通道。

諸葛亮最後一次北伐,為何選擇五丈原紮營?

由此可見,諸葛亮選擇五丈原,着實是一箭三雕之計。一方面可控制曹魏要害,牽制其兵力;另一方面也為聯軍作戰創造了極為有利的條件。五丈原可謂諸葛亮最後一役中的戰略要地。

魏軍的反應和應對

蜀軍駐紮五丈原之舉,旋即引起了曹魏一方的高度重視。作為當時中原霸主,曹魏自然不會視而不見。

消息一經傳至洛陽,魏明帝便立即下令秦朗率領兩萬精銳回師,聽候司馬懿調遣。眼下局勢兇險,魏朝當然不能等閑視之。然而,面對諸葛亮這一精心布局,司馬懿卻未像往常那般出其不意、反擊迅速。

諸葛亮最後一次北伐,為何選擇五丈原紮營?

事實上,司馬懿對于諸葛亮紮營五丈原的意圖,頗有獨到見解。他明白蜀軍之是以選址此地,是為了切斷曹魏内陸通道,控制關中咽喉。是以,若是貿然渡過渭水駐紮北岸,将使百姓财富盡失,且兵力節節敗退,必将削弱軍心。

鑒于此,司馬懿頓時否決了諸多将領渡渭而上的建議,轉而留防渭水南岸。與此同時,他又派出使者前去遊說諸葛亮班師,并承諾雙方各退一步,以化解陣線對峙。可見,面對諸葛亮的進攻,司馬懿竟然選擇了極為罕見的謹慎應對。

不過,司馬懿并非膽怯懦弱。相反,他其實早已看穿了諸葛亮蟄伏五丈原、屯田積糧的實際意圖。他清楚,蜀漢積弱漸失,諸葛亮此舉不過是權宜之計罷了。是以,姑且不打正面之戰,卻暗中密令郭淮率軍繞道陝州,切斷蜀軍後方運輸線,以圖一舉将諸葛亮圍困圈内。

由此可見,蜀魏雙方雖陣腳相持,但暗流湧動,一場決戰已在醞釀之中。

諸葛亮最後一次北伐,為何選擇五丈原紮營?

諸葛亮壯志未酬的結局

諸葛亮紮營五丈原,暗藏着複興漢室的遠大抱負。然而,天不從人願,最終這位智勇雙全的軍事家還是壯志未酬而逝。

自紮營五丈原以來,諸葛亮便開始督戰征收,嚴加訓練。他将蜀漢有生力量全數調遣,加上殘疾軍人及老弱,總計達到數十萬人馬。軍中紀律森嚴,士氣昂揚,蓄勢待發之勢喜人望及。

然而,長期勞累加上高齡體衰,諸葛亮的身體狀況逐漸每況愈下。公元234年春,他陷入昏迷數日。雖暫時恢複,但仍囑咐屬下準備後事。可見諸葛亮早已知曉大限将至。

諸葛亮最後一次北伐,為何選擇五丈原紮營?

同年五月八日,諸葛亮在軍中病逝,終年五十四歲。得知這個噩耗,全軍上下無不垂涕,曹魏一方亦深表哀悼。為紀念這位開疆拓土的名将,蜀漢政權遂在五丈原為諸葛亮修建了木乃伊,親君臣子就地長眠。

諸葛亮一生經曆坎坷,幾番北伐未果,最終功成名就。他畢生矢志不渝、盡忠報國,被贊為"了不起的政治家、軍事家和文學家"。後人更是竭力為他正名,褒揚他"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高風亮節。

歸根結底,諸葛亮選擇五丈原紮營,其實就是他決心一搏的最後手段。他孤注一擲,願以這最後一擊達成偉大抱負,不負百姓期望。縱然遺憾未能親睹漢朝複興,但諸葛亮堅忍不拔的精神理念,卻已化作永恒的精神力量,激勵後世英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