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穿越大陸的命脈:泰國克拉地峽發展之路

作者:新質生活驿站

引言:

地理造就戰略,戰略決定格局。在泰國南部,一處被太平洋和印度洋分隔的狹窄地峽,承載着泰國發展陸海樞紐地位的雄心。這就是著名的克拉地峽。幾百年來,這裡一直是海陸通道的必經之路,見證了無數商旅往來。如今,随着區域一體化程序加快,克拉地峽再次成為舞台焦點。

穿越大陸的命脈:泰國克拉地峽發展之路

克拉運河構想的興衰

在2014-2015年間,一度風傳中泰兩國有意在克拉地峽開鑿一條運河,耗資280億美元、長達102公裡。如果這條克拉運河真的建成,從中國出發的船舶就可避開擁擠的馬六甲海峽,直捷印度洋,将節省1200多公裡的航程和2-3天的時間。然而,這一雄心勃勃的計劃最終夭折,中國駐泰大使館明确表示,官方從未參與研究或合作這一項目。

穿越大陸的命脈:泰國克拉地峽發展之路

克拉陸橋方案的利弊分析

時光飛逝,歲月輪轉。2023年,泰國新任總理賽塔在出訪中國期間,再次拉開了克拉地峽發展的大幕,不過這一次的主角已從運河變成了陸橋。根據泰方的規劃,這一耗資280億美元的陸橋項目,将在春蓬和拉廊兩個深水港之間,修建約90公裡的鐵路和高速公路,作為貨物轉運通道。

穿越大陸的命脈:泰國克拉地峽發展之路

理論上,克拉陸橋可以縮短航程,但真正實作這一目标并非易事。首先是雙重裝卸環節,貨物需先解除安裝到火車上,再在另一端重新裝船,這無疑增加了時間和成本。其次是車船比對問題,一艘大型貨船可裝載上萬個集裝箱,相當于上百列火車,如何高效協調運力存在巨大挑戰。

穿越大陸的命脈:泰國克拉地峽發展之路

出于航運成本的考慮,空船是否需要返航或換乘新船?這又牽涉到一系列複雜的船型、箱序等排程難題。最後,集裝箱貨物隻占國際貿易的一小部分,如何高效處理糧食、礦石、原油等其他貨種,也是陸橋必須面對的重大挑戰。

穿越大陸的命脈:泰國克拉地峽發展之路

結合中老泰鐵路的發展新模式

面對上述種種困難,筆者認為,克拉陸橋項目的生命力并不在于獨立運作,而是要與中老泰鐵路深度融合,建構“中老泰鐵路+克拉陸橋“的發展新模式。具體來說,就是将中老泰鐵路從曼谷延伸至克拉地峽,借助陸橋的出海口,實作與太平洋和印度洋的無縫連接配接。

穿越大陸的命脈:泰國克拉地峽發展之路

在這一模式下,來自中國中西部或中南半島的貨物可以搭乘中老泰鐵路運往克拉陸橋,再通過兩個深水港口運往太平洋或印度洋,形成内陸與遠洋的雙向循環。反過來,遠洋貨物也可以借助這一通道高效進入中國和中南半島腹地。長遠來看,這種“中老泰鐵路+克拉陸橋“的發展模式,還有望演化為“中老泰+克拉陸橋+新馬泰“的更新版本,進而鞏固泰國在馬來半島地區的陸海樞紐地位。

穿越大陸的命脈:泰國克拉地峽發展之路

縱觀曆史,克拉地峽一直是東西方文明交彙的重要通道。如今,随着“一帶一路“倡議的深入推進和區域一體化程序的加快,這一戰略要地再次成為焦點。無論是運河還是陸橋,都折射出泰國渴望重振輝煌、強化樞紐地位的執念。但我們必須清醒地認識到,任何發展都需要遵循客觀規律,隻有結合區域實際,借助多式聯運打造立體交通網絡,才能真正釋放出克拉地峽的戰略價值,進而推動區域一體化程序,實作共同發展、共赢共榮。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