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司馬懿是怎麼打赢襄平之戰(為什麼說鮮卑慕容的崛起和他有關?)

作者:布拉達

司馬懿是三國鼎立時期魏國最頂尖的軍事家。他一生屢建奇功,斬将刈侯,無往而不勝。其中最令人忽視卻又影響深遠的一仗,就是對抗遼東軍閥公孫淵的襄平之戰。此戰不僅一舉将公孫淵趕盡殺絕,更徹底改變了整個遼東地區的人口版圖和民族構成。事實上,正是因為這一關鍵之戰,為後來北方大族鮮卑慕容氏在遼東立足奠定了基礎,進而引發了幾百年的民族大遷徙和更疊。那麼,司馬懿究竟是如何打赢襄平之戰的?他為何要采取如此極端的手段?鮮卑慕容氏和這場戰争又有什麼關聯?讓我們一一撥開曆史的迷霧,解開這些千古之謎。

司馬懿是怎麼打赢襄平之戰(為什麼說鮮卑慕容的崛起和他有關?)

戰況膠着,計無策可施

先據《三國志》,當年公孫淵歸附曹魏,遭拒後另叛魏為吳。曹叡下令大軍征伐,由年老骁勇、馳騁沙場的司馬懿掌軍。彼時公孫淵駐紮襄平,據有襄平、遼隧兩大城池。按理說,守有天險要隘,公孫淵本可以避實就虛,靜待魏軍圍而擊之。

誰料公孫淵胸無謀略,臨陣反而拙作妖為。戰事一開始,公孫淵遽然放棄了襄平與遼隧的兩翼配合戰略,單單死守襄平,這使得遼隧毫無用武之地。司馬懿頓時省卻了後顧之憂,集中全軍火力包圍襄平城。城内外糧草日漸告急,公孫淵眼見軍心漸失,卻未作出任何善後應對。

正當雙方你來我往、旗鼓相當之際,老天卻開起了馊主意。大雨連綿數月,平原澤國淪為汪洋大海。魏軍三軍十萬,如狼得曠野,無所栖身。士卒們蜷縮在臨時紮起的營房内,忍饑挨餓、裹足無火。昔日抖擻騰空的将士們,如今個個面黃肌瘦、狼狽不堪,連呼吸都費力。見狀,有位名不經傳的下級軍官提議放棄圍攻,另尋理路而去。

水利之變,反遭其利

降雨阻滞久矣,但司馬懿毅然不為所動。他堅定地下令紮守營寨,熬過風雨。這個決定,引來不少将士的質疑和不滿。然而,司馬懿對此有自己的考量。

正如他在回答部下時所言,"孟達軍食支一載,可與我軍四比一;若圖一月之功,去年之患何啻?故不以傷亡作慮,隻與糧草相拚。"公孫淵軍中彈盡糧絕,但魏軍卻步步為營、源源不斷的補給。時間拖得越久,對魏軍有利無窮。

果不其然,大雨過後糧草自然豐衣足食。魏軍步步緊逼,将公孫淵的援軍和後路全部切斷。公孫淵雖有襄平城防,卻已徹底陷入了被動挨打的境地。

與此同時,長期的饑餓和惶恐讓公孫淵軍心漸失。原先鐵牌營護衛公孫淵的楊祚等人,也紛紛自我放棄,單槍匹馬投靠魏軍。曾幾何時,遼東軍威震華夏,令六合惶惶;如今卻已是百足之蟲,死到臨頭。

面對如此形勢,公孫淵亦看穿了無可挽回的敗局。他連番派出使者相國王建、禦史大夫柳甫、侍中衛演等人,央求魏軍網開一線、允許其緩緩出城。但司馬懿斬釘截鐵、斷然拒絕,并且釋出檄文,羞辱公孫淵曾經的所作所為。

司馬懿是怎麼打赢襄平之戰(為什麼說鮮卑慕容的崛起和他有關?)

"軍事有五,蓋曰:能戰、守、走、降、死。公孫淵,你的主張純屬虛有其表,豈能對我等智勇雙全者立錐?今日你既無勇氣一戰、也無決心自保全生,那就接受審判的大義吧!"

大刀闊斧懲賊降

望着使者被生生斬首,公孫淵霍然驚覺,這位曾經獨善其身的遊說高手,在司馬懿面前已無半分運作餘地。投降已是遙不可及的奢望,要活路恐怕隻有拼死一搏了。

于是公孫淵決定率軍突圍,指望從魏軍重圍中闖出一線生機。然而,司馬懿早已預先部署嚴密,将所有可能的突圍路線盡數封鎖。公孫淵的最後一搏,僅僅是虛耗了自身寶貴的馬力和人力而已。

經過這番血戰,公孫淵的勢力已所剩無幾。殘兵敗績之下,襄平城内開始陷入一片嘶吼哭嚎之聲。婦女們擁着孩童,惶惶不可終日;壯丁們則被人口中流傳的屠城慘劇吓破了膽。

就在這燃眉之急之際,一隊魏軍奮勇殺進,打開了襄平城的大門。接下來便是一場無情的圍剿和報複。

"殺!把所有十五歲以上的男子通通殺光!屠光他們!"有個魏軍頭領怒吼着,揮舞着長劍在人群中招呼。他們還特意留下了公孫淵的親信,最後再加以淩遲。

就這樣,襄平城内上演了一場慘無人道的屠殺。金戈鐵馬之下,鮮血淹沒了整個遼東平原。待到群魔散盡,司馬懿又命人将屍骸堆砌成一座臨時觀塚,昭示着魏軍的徹底克敵制勝。

面對如此罄竹難書的慘劇,曾幾何時那支撼動中原的遼東軍如今已是覆滅殆盡。司馬懿對公孫淵世家老小、親朋好友、将士卒伍一個不留,盡數誅戮。如此慘烈的手腕,實在超乎常理。然而,這也正是這場襄平之戰最令後人瞠目的一幕。

空前絕後的決絕手腕

就在人們以為事件已經畫上句點之時,司馬懿卻露出了更為驚人的一手。在屠城結束後的第二年,他親自到遼東實地視察,随後做出了一個令天下無不駭然的決定:将遼東所有的漢人遷移出境!

此舉可謂驚天地、泣鬼神。從未有人如此狠辣,如此決絕,如此絕情絕義。但司馬懿卻有自己的考量和決心。

司馬懿是怎麼打赢襄平之戰(為什麼說鮮卑慕容的崛起和他有關?)

"多年來,公孫氏龍蛇混雜,久已敗壞遼東風俗。我等雖已祛其枝葉,但恐樹穴尚存,餘孽仍在。為絕後患,惟有将這片土地徹底清洗一番!"

于是,司馬懿徵調了大批官吏及軍士,在遼東展開了一場聲勢浩大的"換土"行動。他們挨家挨戶地将漢人驅趕,不分老幼婦孺,盡數趕盡殺絕。

可憐那些世代生息于此的漢人啊,他們本應就此長醉在這片充滿鄉梓溫情的土地上。但如今,他們不得不遠離故裡,背井離鄉,扶老攜幼,東挪西移。一路艱辛,艱難跋涉,苦不堪言。

而就在同一時間,司馬懿又從另一端調遣了大批胡人移民入居。這些彪悍的遊牧民族原本就對這片草場向往已久,如今終于如願以償,得以在此紮根。

就這樣,遼東這片熟悉的熱土在一夜之間被生生掏空,原漢人的血脈從此終結;胡人的烙印則在這裡重新開始萌發、生根、發芽......

一年之後,當司馬懿再次視察時,已看不到一絲漢人的蹤影。遼東如今早已是一方陌生的疆土,到處是異族人馬的喧器吆喝,讓人頗感陌生與不解。

影響幾百年的隐患萌生

司馬懿的做法固然徹底解決了當下的燃眉之急,但他豈料這一舍近求遠的做法,卻在幾百年後引發了一場曠世浩劫。

根據史籍記載,當年被遷入遼東的遊牧民族中,便包括了後來家喻戶曉的鮮卑慕容氏一支。起初,這些北方遊牧民族隻是漠北貧瘠之地的寄居者,無人問津。但就是這批寂寂無聞的異族,卻在幾個世紀後迅速崛起,成為了當之無愧的強權。

可以說,司馬懿的一手導緻了整個遼東人口及民族構成的根本性變革,也為後來的民族大更疊埋下了禍根。事實上,正是憑借這一先機,慕容氏才得以立足遼東,進而在這片沃土上逐漸繁衍生息。他們很快占據了這片肥沃的都統區域,并且逐一擊潰各路強敵,統一了整個遼東。

更為重要的是,鮮卑慕容氏一旦立足遼東并駐紮于此,中原王朝随後就不得不長期與他們周旋較量。直至五六世紀時,遼東鮮卑人掌控的版圖已遍及整個中國北方,時任南朝宋的統治者隻能望其項而不可及。終于在公元494年,鮮卑人興凱旋而回,一舉推翻南朝政權,建立了被後世冠以"最為強盛"之名的北魏王朝。

此後數百年間,中華文明一度被外族人占據主導,直到公元581年才得以恢複漢人的正統。可謂民族大更疊,影響深遠。而這一切的根源,卻要追溯到幾百年前司馬懿當年的那個決定。

結尾

司馬懿一生雄才大略,智勇雙全,赫赫有名。然而正是他在擊敗公孫淵後的極端手腕,引發了長達幾百年的民族浩劫,實在令人扼腕。但無論如何,這段隐藏在曆史深處的故事,也終将被後人追憶和銘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