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上甘嶺坑道唯一女兵,26年後赴美工作,在餐館被當年美戰俘認出

作者:布拉達

在那場殘酷的北韓戰争中,有一位勇敢堅韌的中國女兵,她不畏艱難險阻,誓與敵人血戰到底。她就是上甘嶺坑道唯一的女兵劉祿曾。戰火硝煙中,她以女性獨有的溫柔力量感化敵人,用歌聲撫慰戰士們的傷痛。就連一名當年被她所救的美國戰俘,都對她永生難忘。

歲月飛逝,北韓戰争已過去26年。劉祿曾重返美國工作,卻在一家中餐館内與當年那名被她救助的美國戰俘重逢。兩人相視一眼,曆曆在目的歲月記憶頓時浮現腦海,場面不禁令人動容。這段動人的際遇,讓我們再次想起了那個曾經震驚世界的戰争年代。劉祿曾經曆過什麼樣的不凡人生經曆?她又是如何在上甘嶺的戰火紛飛中守護生命、化幹戈為玉帛的呢?

上甘嶺坑道唯一女兵,26年後赴美工作,在餐館被當年美戰俘認出

上流社會中的孤傲

上海老城廂崇明路,一座三層小洋房裡住着一戶人家。這就是劉祿曾的出生地。她的父親劉世麟是上海著名銀行家,家境顯赫。母親李季芳則出身名門,祖上有不少顯貴人物,如曾國藩、李鴻章等都是她母家的親戚。

劉祿曾自小就生活在這個富貴人家,受到最好的教育資源。家中雇有洋人教師,從小就學習英語等外語。祖父劉秉章曾是晚清重臣,祖訓深深影響着她,愛國愛黨的思想從小就銘刻在心。

上甘嶺坑道唯一女兵,26年後赴美工作,在餐館被當年美戰俘認出

少年時期的劉祿曾舉止優雅大方,氣質出衆。進入青春期後,她更是容貌出擋,可謂是青春綻放的玫瑰。不過雖生活在錦衣玉食中,她卻從未放縱享樂,對學習向來孜孜不倦。1947年,她如願以償考入東吳大學法律系,開始了高等教育的求學生涯。

在東吳大學期間,劉祿曾專心鑽研法律專業的同時,還抓緊時間自學外語。憑着出色的語言天賦,她不僅掌握了熟練英語,還略通法語、德語等語種。未來展望令她備受關注,似乎要在上海灘這個法治語境展現法律風采。

然而,現實遠非如此。新中國成立後,報效國家的願望在劉祿曾心中燃燒得更為熊熊。她渴望用自己所學的一技之長為新生偉大祖國貢獻力量。機會就這樣悄然而至,1950年,北韓戰争爆發,國家向全國範圍征集外語人才支援前線,劉祿曾聞訊後毅然決然報名參軍,離開上海前往北韓戰場。

上甘嶺坑道唯一女兵,26年後赴美工作,在餐館被當年美戰俘認出

一時錦衣玉食的生活就此畫上句号。面對戰火紛飛、硝煙彌漫的前線,這個出身上流社會的書香女子挺起了嬌小的身軀,用自己的方式助力中國人民志願軍的戰鬥。劉祿曾這一去,就是整整三年。

血火北韓的磨砺

1950年10月,劉祿曾抵達北韓戰場。作為前方支援英語翻譯人員,她被配置設定到平壤附近的中國人民志願軍第九兵團。初來乍到,眼前的景象讓她大吃一驚。

上甘嶺坑道唯一女兵,26年後赴美工作,在餐館被當年美戰俘認出

營地裡到處是土坑和簡陋的工事,生活環境相當艱苦。炮火連天的戰場上,硝煙滾滾,槍炮聲此起彼伏,一切都與她在上海時享受的優渥生活形成了鮮明對比。不過,作為一名新兵,她并沒有特殊待遇,隻能同其他戰士一樣受訓、生活。

适應期的日子并不輕松。長期在水泥地上訓練,她的膝蓋常常滲血;營地粗茷的夥食也讓她難以下咽。可即便如此,劉祿曾從未喊苦喊累,反而把這些都視為鍛煉意志的機會。漸漸地,她開始享受這種嚴格而有規律的軍旅生活。

1950年11月,中國人民志願軍第九兵團奉命前往北韓東線,負責掌控與蘇聯接壤的山區。劉祿曾随隊前往,成為了上甘嶺戰役的親曆者。11月25日夜,第九兵團開始對敵發起總攻。劉祿曾奉命擔任了一項危險的任務——在坑道内反複廣播,号召敵軍投降。

上甘嶺坑道唯一女兵,26年後赴美工作,在餐館被當年美戰俘認出

當時,上甘嶺地區是志願軍與美軍的主要對峙地帶,雙方戰火激烈。坑道裡槍林彈雨,到處是濃煙硝氣,外加嚴寒酷暑,環境可謂惡劣至極。為了避免暴露身份遭到襲擊,劉祿曾隻能躲在坑道深處的隧道裡反複播放廣播。

經過三天三夜的不間斷廣播,坑道終于淪陷。值得一提的是,在播放廣播的間隙,劉祿曾還反複用流利的英語向敵軍喊話,号召他們投降。有不少美軍在聽到她的廣播和呼喊聲後,确實選擇了繳槍投降。

上甘嶺戰役結束後,劉祿曾并沒有就此功成身退,而是繼續在前線堅守。由于她優秀的英語水準,很快被配置設定到審訊俘虜的工作崗位。對于被俘虜的美軍而言,一般都會先由她來審訊,了解基本情況後再移交給後方的專業人員。

上甘嶺坑道唯一女兵,26年後赴美工作,在餐館被當年美戰俘認出

劉祿曾審訊俘虜的方式十分獨特。她從不動粗,而是運用自己的語言天賦、耐心和智慧來化解敵人的戒備心理,使他們卸下防備主動吐露軍事情報。有時,她甚至會以溫和友善的态度安撫那些惶恐不安的美國新兵,期望能夠借此感化他們放下武器,珍惜和平。

在審訊過程中,劉祿曾也曾遇到一些難纏的家夥。比如有的美軍就對她橫加羞辱和嘲弄,但她從不動怒,而是以理性和沉着的方式繼續審訊,從不讓他們的言語冒犯得逞。久而久之,這些曾經狂妄自大的美國士兵也被她的智慧和善意所折服。

英勇奮戰上甘嶺坑道

上甘嶺坑道唯一女兵,26年後赴美工作,在餐館被當年美戰俘認出

上甘嶺地區森林茂密,地貌複雜,是北韓戰場上的一處重要戰略要地。1951年10月,為掌控這一區域,中國人民志願軍與美軍在此地爆發了一場殊死搏鬥。作為前線翻譯人員,劉祿曾親身參與了這場著名的上甘嶺戰役。

10月14日,第九兵團奉命開赴上甘嶺前線,随軍的劉祿曾便跟着一起行軍。上甘嶺地區曲徑通幽,山路崎岖,步行艱難。為避免遭到空襲,全軍隻能夜間行軍,白天掩蔽在密林間歇息。如此反複近一周,終于于10月20日抵達目的地。

到達目的地後,中國人民志願軍的陣地與美軍陣地僅一河之隔,雙方随時可能爆發沖突。為了掌握敵我動向,劉祿曾被派往前線坑道中擔任"革命夜莺",負責在夜間用喇叭向美軍陣地廣播宣傳,号召他們投降。

上甘嶺坑道唯一女兵,26年後赴美工作,在餐館被當年美戰俘認出

"中國人民解放軍向你們敬禮!投降可免一死..."在黑夜中,劉祿曾一遍遍用英語朗誦标準的投降宣言。這一過程往往持續數小時,直到天明。坑道環境潮濕陰冷,槍炮聲一陣陣傳來,随時可能有子彈飛來擊中,她卻從未畏懼過。

身為女兵,劉祿曾格外勇敢頑強。有一次,一顆手榴彈從外面滾了進來,全體官兵立即匍匐在坑道内。就在所有人都緊張萬分時,她毫不猶豫地爬起來将手榴彈扔了出去,避免了一場災難發生。

在危急關頭,劉祿曾除了廣播喊話外,還會以歌聲激勵戰士。她嗓音甜美,會唱多種革命歌曲,常常在槍炮聲中高歌一曲,為戰士們鼓舞鬥志。她的歌聲就如一股暖流,流淌在戰火硝煙中的每一個角落。

上甘嶺坑道唯一女兵,26年後赴美工作,在餐館被當年美戰俘認出

不僅如此,為了震懾敵軍的士氣,劉祿曾還利用自己的外語優勢,将一些敵軍的隐私消息如姓名、家鄉和家中老小的消息廣播出去。這讓不少美軍聽到後備受打擊,因為自己的底細竟被敵人了若指掌。

劉祿曾的勇敢和智慧,受到了志願軍将士們的一緻贊賞。他們親切地稱她為"文工姐",把她當成親人一樣愛護。在他們眼中,這個女兵雖然身材嬌小,卻擁有頑強不屈的戰鬥意志,是一位真正的革命戰士。

經過一個多月的激戰,雙方在上甘嶺地區遭受了慘重的損失。盡管如此,志願軍憑借頑強意志和智慧戰術最終控制住了這一戰略要地,迫使美軍節節敗退。劉祿曾功不可沒,她的貢獻為這場勝利添上了精彩的一筆。

上甘嶺坑道唯一女兵,26年後赴美工作,在餐館被當年美戰俘認出

留美重逢戰俘情

北韓戰争結束後,劉祿曾留在軍中繼續從事英語翻譯工作。1953年,她受命前往高棉擔任中國駐柬大使館的外交翻譯。在那裡,她結識了自己的丈夫邝夢周,兩人在1960年結為夫妻。

1973年,劉祿曾随丈夫一同赴美國工作。這一去,她就在美國生活了26年之久。前半段時間,她在紐約的中國常駐聯合國代表團工作,後來又在華盛頓的中國駐美大使館任職。

上甘嶺坑道唯一女兵,26年後赴美工作,在餐館被當年美戰俘認出

就在1999年的一個普通日子,發生了一件令人意想不到的事。那天,劉祿曾和丈夫外出就餐,在紐約的一家中餐館裡,一個身穿便服的美國老人向她走來,雙手掌心向上做出一個投降的手勢,語氣懇切地說:"太太,您還記得我嗎?就是在上甘嶺戰役期間被您說服投降的人!"

劉祿曾定睛一看,原來是1951年在北韓戰場上被她所說服投降的美國陸軍上等兵托馬斯·托馬斯基!當年劉祿曾憑借一口流利英語,不斷在上甘嶺的坑道内廣播喊話,号召敵軍投降。托馬斯基就是在她的影響下,最終選擇了放下武器。

轉眼已是26年後的重逢。當年那個英勇善戰的中國女兵,如今已是一位溫文爾雅的中年婦人。而那名當年頑固的美軍戰俘,如今也成了一位安分的老人。年歲漸漸改變了他們的容顔,但兩人都一眼就認出了彼此。

上甘嶺坑道唯一女兵,26年後赴美工作,在餐館被當年美戰俘認出

"小姐,您當年的話語确實給了我很大震撼,令我對戰争有了全新的認知。您用生命廣播向我們喊話,号召我們不要輕易犧牲,珍惜生命。在那場戰争中,我也失去了不少戰友,深有體會。最終,是您給了我勇氣放下武器,活下來。"托馬斯基誠懇地說。

聽到老人的話,劉祿曾也禁不住熱淚盈眶。她深有感觸地說:"戰争殘酷無情,我們都曾身曆其中。當年我雖在前線喊話,卻也是在呼籲和平,期望盡快結束這場戰争。您後來幸存下來,我由衷地感到高興。願你今後的生活安康吧。"

老人緊緊握住劉祿曾的手,久久不願放開。在場的其他客人見到這一幕,無不為之動容。一個曾經的戰俘和當年的敵人重逢,淚眼相見,用最質樸的方式再現了戰争年代最純真的一面。

上甘嶺坑道唯一女兵,26年後赴美工作,在餐館被當年美戰俘認出

那天之後,托馬斯基多次光顧劉祿曾所在的中餐館。每當見到劉祿曾,他都會高聲向她問好,并無比自豪地向其他人介紹:"你們看,這就是當年在北韓戰場上拯救了我性命的中國女兵..."兩人漸漸建立了深厚的友誼,宛如一家人。

時光飛逝,劉祿曾在美國的生活也接近尾聲。2003年,她攜夫傳回北京,安度晚年。在走之前,她特意前往托馬斯基的家中與他訣别。這一别,便是最後一面。兩年後,托馬斯基便與世長辭,永遠離開了人世。

懷舊家書傾吐離别情懷

上甘嶺坑道唯一女兵,26年後赴美工作,在餐館被當年美戰俘認出

2003年,年過七旬的劉祿曾決定随夫傳回北京,在那裡安度晚年。臨别前夕,她給在美國的一些朋友寫下了懷舊家書,娓娓道來曲折的人生曆程。這些家書字裡行間洋溢着她對朋友的摯愛,對故土的眷戀,對和平的渴望。

劉祿曾曾在家書中寫道:"戰争的硝煙已遠去,但我對和平的熱愛卻永不磨滅。北韓戰争結束後,我雖然離開了前線,卻仍在為和平而努力奮鬥。作為一名外交官,我見證了中美兩國關系的艱難起步和逐漸改善。我衷心期盼着有生之年能看到兩國實作真正的和解。"

"我們從戰火紛飛中走來,身經百戰、飽經磨難。可即便如此,我們依舊懷有寬廣的胸懷,願意原諒曾經的敵人。就像當年我與托馬斯基相見重逢的那一幕。戰争無情,但人心向往和平,這是注定的歸宿。"家書中寫到。

在給美國知己的家書裡,劉祿曾更是直抒胸臆,流露出對戰争創傷的痛心。"親愛的朋友,您我曾經見證過戰火的殘酷,也目睹過和平的寶貴。作為東道主,您待我如同家人般熱情友善,我由衷感謝您。在您們身上,我看到了人性的善良本質。正是這份善良,支撐着我們從殘酷的戰争走向和平。"

提及自己在前線宣傳鼓舞戰士的往事,劉祿曾也在家書中娓娓道來:"上甘嶺那段歲月,記憶猶新。炮火紛飛之中,我用歌聲鼓舞着戰友們前行;危難關頭,我用勇氣保護戰友,亦曾被戰友們視為親人對待。隻有親身經曆,方能體會軍旅生活的艱辛。然而,艱苦環境卻鍛煉出我們頑強的意志和堅定的信念。"

"即便如此,我依然憎恨戰争的暴力和殘酷。在前線,我親眼目睹過太多鮮血和犧牲。一個個年輕生命就這樣凋零,令人痛惜萬分。我在那段日子裡,常常暗自希冀着戰争能夠早日結束,人們能重拾和平安甯的生活。正是受到了那些慘劇的震撼,我才會不遺餘力地呼籲和平,号召敵人放下武器。"

在與親友們訣别之際,劉祿曾更是在家書中留下了永恒的祝福:"願你們平安喜樂,永享太平。我衷心祝願這個世界永無戰争硝煙,人人都能過上幸福生活。我年紀已高,可能回不來了,但我的心永遠與你們同在。保重,朋友們!"

結尾

2003年12月,劉祿曾懷着依依不舍的心情,踏上了回國的航班。坐在飛機上,她反複回味着在美國生活的那段歲月。雖然離開了異國他鄉,但她與當地朋友結下的友誼将會永垂不朽。而她對和平、對生命的熱愛,也将永遠烙印在人們心中。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