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司马懿是怎么打赢襄平之战(为什么说鲜卑慕容的崛起和他有关?)

作者:布拉达

司马懿是三国鼎立时期魏国最顶尖的军事家。他一生屡建奇功,斩将刈侯,无往而不胜。其中最令人忽视却又影响深远的一仗,就是对抗辽东军阀公孙渊的襄平之战。此战不仅一举将公孙渊赶尽杀绝,更彻底改变了整个辽东地区的人口版图和民族构成。事实上,正是因为这一关键之战,为后来北方大族鲜卑慕容氏在辽东立足奠定了基础,从而引发了几百年的民族大迁徙和更迭。那么,司马懿究竟是如何打赢襄平之战的?他为何要采取如此极端的手段?鲜卑慕容氏和这场战争又有什么关联?让我们一一拨开历史的迷雾,解开这些千古之谜。

司马懿是怎么打赢襄平之战(为什么说鲜卑慕容的崛起和他有关?)

战况胶着,计无策可施

先据《三国志》,当年公孙渊归附曹魏,遭拒后另叛魏为吴。曹叡下令大军征伐,由年老骁勇、驰骋沙场的司马懿掌军。彼时公孙渊驻扎襄平,据有襄平、辽隧两大城池。按理说,守有天险要隘,公孙渊本可以避实就虚,静待魏军围而击之。

谁料公孙渊胸无谋略,临阵反而拙作妖为。战事一开始,公孙渊遽然放弃了襄平与辽隧的两翼配合战略,单单死守襄平,这使得辽隧毫无用武之地。司马懿顿时省却了后顾之忧,集中全军火力包围襄平城。城内外粮草日渐告急,公孙渊眼见军心渐失,却未作出任何善后应对。

正当双方你来我往、旗鼓相当之际,老天却开起了馊主意。大雨连绵数月,平原泽国沦为汪洋大海。魏军三军十万,如狼得旷野,无所栖身。士卒们蜷缩在临时扎起的营房内,忍饥挨饿、裹足无火。昔日抖擞腾空的将士们,如今个个面黄肌瘦、狼狈不堪,连呼吸都费力。见状,有位名不经传的下级军官提议放弃围攻,另寻理路而去。

水利之变,反遭其利

降雨阻滞久矣,但司马懿毅然不为所动。他坚定地下令扎守营寨,熬过风雨。这个决定,引来不少将士的质疑和不满。然而,司马懿对此有自己的考量。

正如他在回答部下时所言,"孟达军食支一载,可与我军四比一;若图一月之功,去年之患何啻?故不以伤亡作虑,只与粮草相拚。"公孙渊军中弹尽粮绝,但魏军却步步为营、源源不断的补给。时间拖得越久,对魏军有利无穷。

果不其然,大雨过后粮草自然丰衣足食。魏军步步紧逼,将公孙渊的援军和后路全部切断。公孙渊虽有襄平城防,却已彻底陷入了被动挨打的境地。

与此同时,长期的饥饿和惶恐让公孙渊军心渐失。原先铁牌营护卫公孙渊的杨祚等人,也纷纷自我放弃,单枪匹马投靠魏军。曾几何时,辽东军威震华夏,令六合惶惶;如今却已是百足之虫,死到临头。

面对如此形势,公孙渊亦看穿了无可挽回的败局。他连番派出使者相国王建、御史大夫柳甫、侍中卫演等人,央求魏军网开一线、允许其缓缓出城。但司马懿斩钉截铁、断然拒绝,并且发布檄文,羞辱公孙渊曾经的所作所为。

司马懿是怎么打赢襄平之战(为什么说鲜卑慕容的崛起和他有关?)

"军事有五,盖曰:能战、守、走、降、死。公孙渊,你的主张纯属虚有其表,岂能对我等智勇双全者立锥?今日你既无勇气一战、也无决心自保全生,那就接受审判的大义吧!"

大刀阔斧惩贼降

望着使者被生生斩首,公孙渊霍然惊觉,这位曾经独善其身的游说高手,在司马懿面前已无半分运作余地。投降已是遥不可及的奢望,要活路恐怕只有拼死一搏了。

于是公孙渊决定率军突围,指望从魏军重围中闯出一线生机。然而,司马懿早已預先部署严密,将所有可能的突围路线尽数封锁。公孙渊的最后一搏,仅仅是虚耗了自身宝贵的马力和人力而已。

经过这番血战,公孙渊的势力已所剩无几。残兵败绩之下,襄平城内开始陷入一片嘶吼哭嚎之声。妇女们拥着孩童,惶惶不可终日;壮丁们则被人口中流传的屠城惨剧吓破了胆。

就在这燃眉之急之际,一队魏军奋勇杀进,打开了襄平城的大门。接下来便是一场无情的围剿和报复。

"杀!把所有十五岁以上的男子通通杀光!屠光他们!"有个魏军头领怒吼着,挥舞着长剑在人群中招呼。他们还特意留下了公孙渊的亲信,最后再加以凌迟。

就这样,襄平城内上演了一场惨无人道的屠杀。金戈铁马之下,鲜血淹没了整个辽东平原。待到群魔散尽,司马懿又命人将尸骸堆砌成一座临时观塚,昭示着魏军的彻底克敌制胜。

面对如此罄竹难书的惨剧,曾几何时那支撼动中原的辽东军如今已是覆灭殆尽。司马懿对公孙渊世家老小、亲朋好友、将士卒伍一个不留,尽数诛戮。如此惨烈的手腕,实在超乎常理。然而,这也正是这场襄平之战最令后人瞠目的一幕。

空前绝后的决绝手腕

就在人们以为事件已经画上句点之时,司马懿却露出了更为惊人的一手。在屠城结束后的第二年,他亲自到辽东实地视察,随后做出了一个令天下无不骇然的决定:将辽东所有的汉人迁移出境!

此举可谓惊天地、泣鬼神。从未有人如此狠辣,如此决绝,如此绝情绝义。但司马懿却有自己的考量和决心。

司马懿是怎么打赢襄平之战(为什么说鲜卑慕容的崛起和他有关?)

"多年来,公孙氏龙蛇混杂,久已败坏辽东风俗。我等虽已祛其枝叶,但恐树穴尚存,余孽仍在。为绝后患,惟有将这片土地彻底清洗一番!"

于是,司马懿徵调了大批官吏及军士,在辽东展开了一场声势浩大的"换土"行动。他们挨家挨户地将汉人驱赶,不分老幼妇孺,尽数赶尽杀绝。

可怜那些世代生息于此的汉人啊,他们本应就此长醉在这片充满乡梓温情的土地上。但如今,他们不得不远离故里,背井离乡,扶老携幼,东挪西移。一路艰辛,艰难跋涉,苦不堪言。

而就在同一时间,司马懿又从另一端调遣了大批胡人移民入居。这些彪悍的游牧民族原本就对这片草场向往已久,如今终于如愿以偿,得以在此扎根。

就这样,辽东这片熟悉的热土在一夜之间被生生掏空,原汉人的血脉从此终结;胡人的烙印则在这里重新开始萌发、生根、发芽......

一年之后,当司马懿再次视察时,已看不到一丝汉人的踪影。辽东如今早已是一方陌生的疆土,到处是异族人马的喧器吆喝,让人颇感陌生与不解。

影响几百年的隐患萌生

司马懿的做法固然彻底解决了当下的燃眉之急,但他岂料这一舍近求远的做法,却在几百年后引发了一场旷世浩劫。

根据史籍记载,当年被迁入辽东的游牧民族中,便包括了后来家喻户晓的鲜卑慕容氏一支。起初,这些北方游牧民族只是漠北贫瘠之地的寄居者,无人问津。但就是这批寂寂无闻的异族,却在几个世纪后迅速崛起,成为了当之无愧的强权。

可以说,司马懿的一手导致了整个辽东人口及民族构成的根本性变革,也为后来的民族大更迭埋下了祸根。事实上,正是凭借这一先机,慕容氏才得以立足辽东,从而在这片沃土上逐渐繁衍生息。他们很快占据了这片肥沃的都统区域,并且逐一击溃各路强敌,统一了整个辽东。

更为重要的是,鲜卑慕容氏一旦立足辽东并驻扎于此,中原王朝随后就不得不长期与他们周旋较量。直至五六世纪时,辽东鲜卑人掌控的版图已遍及整个中国北方,时任南朝宋的统治者只能望其项而不可及。终于在公元494年,鲜卑人兴凯旋而回,一举推翻南朝政权,建立了被后世冠以"最为强盛"之名的北魏王朝。

此后数百年间,中华文明一度被外族人占据主导,直到公元581年才得以恢复汉人的正统。可谓民族大更迭,影响深远。而这一切的根源,却要追溯到几百年前司马懿当年的那个决定。

结尾

司马懿一生雄才大略,智勇双全,赫赫有名。然而正是他在击败公孙渊后的极端手腕,引发了长达几百年的民族浩劫,实在令人扼腕。但无论如何,这段隐藏在历史深处的故事,也终将被后人追忆和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