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你知道三晉之勝的晉祠嗎?

作者:羅馬老穆

上篇文章寫了關于晉北的旅行推薦,其中介紹到了晉祠。但由于篇幅有限并未詳細介紹晉祠,這篇文章将向朋友們詳細的介紹一下晉祠的曆史與文化,希望對想去太原旅行、想了解晉祠的朋友有所幫助,感謝您的支援,喜歡請您點贊關注。

晉祠位于山西省省會太原市的西南,是古晉水的源頭,全國重點文物保護機關。始建年代無考,北魏郦道元所著的《水經注》中曾有關于晉祠的記載,說明晉祠的建設年代不會晚于北魏。

現存的主體建築聖母殿是在宋徽宗崇甯元年(公元1102年)建設的,是典型的北宋建築作品。殿前的魚沼飛梁是大陸現存唯一的十字形橋梁,被梁思成稱為“此式石柱橋,在古畫中偶見,實物則僅此孤例,洵屬可貴”。貞觀寶翰亭内的《晉祠之銘并序》碑是由唐太宗李世民禦制并撰書的,是大陸現存最早的行書碑。難老泉、周柏、宋塑聖母殿侍女像被稱為"晉祠三絕"。晉祠在宋代大規模重建之後,在元、明、清也有過多次修葺和擴建,是中國現存最負盛名的古建園林。

一、晉祠的曆史由來

晉祠即晉侯之祠,原是祭祀西周初期唐國開國諸侯姬虞(即唐叔虞)的祠堂。《晉祠志序》記載:"三晉之勝,以晉陽為最。而晉陽之勝,全在晉祠。祠者何?廟也。祠而曰晉者何?以祠在晉水之源也。晉祠者何?唐叔虞祠也。唐叔虞者何?周武王之子,成王之母弟也。叔虞而曰唐者何?成王滅唐乃翦桐葉以封于唐也。既為唐侯,都于晉陽,後人感其德澤,立廟于晉水之源以祀之,故曰晉祠。"

這座本來是以祭祀叔虞為主的廟宇後來由于地震毀圮遂遷址另建,而建立在叔虞祠原址上的聖母殿後期則因"祈禱有應",故演變為現存以聖母殿為主、叔虞祠偏居一隅的狀況。

我們現在雖無法确定晉祠的始建時間,但根據北魏著名地理學家郦道元所著的《水經注》中對晉祠的描述,可以确定晉祠在北魏時已是一處殿堂巍峨、溪流成沼、水上架橋、遊人濟濟、名冠三晉的勝景,且以“唐叔虞詞”為名。

晉祠曆史上曾多次易名。北齊初年稱為“晉王祠”。北齊皇帝高緯在位時改為“大崇皇寺”。唐代稱為“晉祠”。五代的後晉時期,由于後晉高祖石敬瑭敕封叔虞為“興安王”,晉祠又有“興安王廟”的稱謂。宋朝初期複名“晉祠”,後因地震導緻晉祠大多建築被毀,在宋仁宗時期予以複建,但祭祀邑姜的聖母殿占據主位稱為主體建築,叔虞祠則偏居一隅。元朝時被稱為“惠遠祠”。明太祖朱元璋時期稱為“廣惠祠”,明英宗複名“晉祠”直到今日未有變化。曆代雖對晉祠的稱呼易變較多,但古往今來仍多稱“晉祠”。

二、晉祠的整體布局

你知道三晉之勝的晉祠嗎?

整個晉祠分為晉祠勝景和晉祠博物館。古代所說晉祠就是現在的晉祠博物館。本篇文章中介紹的晉祠指的就是現在的晉祠博物館。

晉祠内樹木茂盛,很多古樹都在上千年的樹齡。晉祠經過上千餘年的補葺、建設,已由最初祭祀西周唐國開國諸侯叔虞的祠堂而發展成為包括各類寺廟在内的奉祀諸多人、神、佛、道的廟宇群。

同時,祠内還有宋、金、元、明、清曆代興建的各種殿、堂、樓、閣、亭、台等。已成為一處文化内涵極為豐富并且有着重要曆史、藝術、科學價值的中國古代園林。

晉祠的古建築群由北、中、南三部分組成。中部建築群是晉祠的主體建築,以聖母殿為中心,形成一條東西走向中軸線。自祠東大門入内,中軸線上自前至後依次布列水鏡台、會仙橋、金人台、對越坊、鐘鼓二樓、獻殿、魚沼飛梁、聖母殿。中部建築群布局嚴謹,造型别緻,以風格獨特、藝術與曆史價值甚高而著稱于世。

北部建築群東自文昌宮起,有東嶽祠、昊天神祠(關帝廟)、鈞天樂台、唐叔虞祠、蓮池、善利泉亭、松水亭、朝陽洞、雲陶洞、待鳳軒、三台閣、讀書台、呂祖閣等構成。這組建築依地勢錯綜排列,崇樓高閣,參差疊置,以宏麗壯觀、幽靜飄逸取勝。

南部建築東自勝瀛樓起,有源碧榭、白鶴亭、同樂亭、傅山書畫館、三聖祠、真趣亭、分水堰、不系舟亭、難老泉亭、水母樓、台驗廟、公輸子祠等構成。這組建築既有樓台聳峙、亭橋點綴,又有泉水穿流,風光绮麗,頗具園林特色和詩情畫意。

三、晉祠主要建築的介紹

1、聖母殿

聖母殿在晉祠中軸線西端,坐西朝東,自宋仁宗天聖年間在唐叔虞祠殿舊址上建立了聖母殿後,晉祠面貌一改舊觀,建立大殿取代唐叔虞祠殿,成為祠内主體建築。此後宋朝時太原地區又經曆兩次大地震,祠内建築損毀嚴重,宋徽宗時晉祠又進行了大規模重修或增擴,今存聖母殿即此次重修之物,殿内脊博下有"大宋崇甯元年九月十八日奉敕重修"墨書題記。

你知道三晉之勝的晉祠嗎?

聖母殿

聖母殿是宋建殿堂的典型代表,是祠記憶體留的最古建築,建于磚構台基之上,面闊七間,進深六間。殿身四周圍廊,兩山及後檐廊深一間,前廊進深兩間,廊下寬敞,為唐、宋建築中所獨有。在中國的古代建築中,殿周圍廊之前廊進深達兩間者,此乃現存最早的一個執行個體。

前廊八根柱子上每柱雕飾木質蟠龍一條,共計八條,蜿蜿自如,盤屈有力,其中六條系宋哲宗元佑二年(1087年)原物,兩條為徽宗崇甯初年補施。蟠龍柱形制曾見于隋、唐之際石雕塔門和神龛上,在中國古代建築已知的大型木構實物中,此乃最古老的木雕蟠龍藝術品。

你知道三晉之勝的晉祠嗎?

晉祠蟠龍柱

殿内共有彩塑43尊,其中聖母像1尊,宦官像5尊,身穿男服的女官像4尊,侍女像33尊。除神龛内的2尊小像為明代補塑外,餘皆宋代原作。

供奉的主像聖母為邑姜。邑姜太公(姜子牙)之女女,唐叔虞之母。聖母邑姜盤膝端坐于鳳頭椅中,衣蟒袍,戴鳳冠,著霞帔,挂珠璎,雍容華貴,凝重端莊,面型圓潤豐腴,外顯安詳而内蓄威嚴,是一尊貴族婦女的典型形象。

你知道三晉之勝的晉祠嗎?

聖母邑姜

侍女手裡都拿着侍奉的東西。有的伺候飲食,有的負責梳洗,有的專管打掃,眉眼有神,姿态自然,塑工精美,是中國雕塑史上的精品,被稱為“晉祠三絕”。

你知道三晉之勝的晉祠嗎?

侍女像

2、魚沼飛梁

聖母殿前有魚沼飛梁。魚沼為晉水三泉之一。沼上架十字形闆橋,問世時間不少北魏時期,郦道元《水經注》有"結飛梁于水上,左右雜樹交蔭,希見曦景"之記載。道光三十年(公元1850年)歲次庚戌重修。1955年照原樣翻修,其建築結構具宋代特色。

沼内立小八角石柱共34根,柱礎覆盆式,雕寶妝蓮瓣。柱首微有卷殺,猶如殿堂之柱。中心柱上設定大鬥,鬥上施十字拱,以承梁額,通達沼岸。沼西岸與聖母殿基座交錯壘砌,可見是與大殿同期所建,當系宋仁宗天聖年間(公元1023-1032年)遺物。

你知道三晉之勝的晉祠嗎?

石柱

橋面東西高且平闊,是連接配接聖母殿與獻殿的主道,長15.04米,寬5.08米,距地平高約2米,隆起如鳥之身軀;南北長16.6米,寬3.3米,下斜如翼,兩端與地面相銜接,為左右之通道,猶如大鳥的雙翅。整個橋身造型似大鳥展翅,故曰"飛梁"。

橋正面望柱北镌"魚沼"二字,南刻"飛梁"二字,橋頭兩端各有一軀宋代石獅,橋東月台上置鐵獅一對,神态勇猛,造型生動,精美逼真,高1.58米,圍1.16米,鑄造于宋徽宗政和八年(公元1118年),胸前銘文尚存,當系珍貴文物。

類似魚沼飛梁這種形制奇特、造型優美的十字形橋式雖然在古籍中早有記載,在古畫中偶有所見,但現存實物國内僅此一例,确乎是海内獨有,舉世無雙,對于研究中國古代橋梁建築極有價值。

你知道三晉之勝的晉祠嗎?

魚沼飛梁

3、金代獻殿

獻殿在晉祠中軸線中部,東接對越坊,西連魚沼飛梁,是祭祀聖母、供獻祭品的殿堂。《晉祠志》卷三記載:"獻殿,金大定八年建,明萬曆二十二年重修,國朝(清朝)道光二十四年補葺"。1955年對獻殿進行了落架翻修,仍保持金代始建時之形制。

獻殿面闊三間,進深二間四椽,平面布局為長方形。殿内建築大梁架構外露,殿身四周無牆壁,在寬厚的檻牆上設栅欄圍護,殿的前、後設定門供穿行,很像涼亭。殿頂琉璃為明世宗嘉靖二十八年(公元1549年)山西文水縣馬東都匠師張穩等人制作,年款、姓名留題其上,更增強了時代感。殿内敞朗,四隅分别儲存石碑一通,其中東北角為明神宗萬曆年間(公元1573-1620年)重修獻殿碑記,另三通為明太祖朱元璋、代宗朱祁钰、憲宗朱見深三位皇帝為祈禱聖母禦制的诰文或者祝文。

你知道三晉之勝的晉祠嗎?

中國的陵寝、祠廟建築設祭亭、獻亭、獻殿等祭祀性建築物者雖然屢見不鮮,但是大多數屬于明、清兩代所建,金代木結構獻殿則隻有晉祠所獨有,是以,彌足珍貴。

4、對越坊

你知道三晉之勝的晉祠嗎?

對越坊

對越坊在晉祠中軸線中部,三門四柱三樓,坊名出自自《詩經》“對越在天”一語,意為報答和顯揚周文王的功德。

5、金人台

你知道三晉之勝的晉祠嗎?

金人台

金人台位于晉祠中軸線中部,東接會仙橋,西連對越坊及獻殿,古稱蓮花台。台平面呈方形,高1米,周築磚花欄牆圍護。

台中心有小型歇山頂琉璃閣一座,高約4米,下部施磚構台基,周雕龜背花紋圖案,上部施琉璃勾欄、望柱及欄闆,閣身四面設廊柱,每面各四根。

台上四角各置鐵人一尊,鐵為五金之屬,故鐵人亦稱金人,台因以為名。分别建于宋紹聖年間(公元1094-1098年)、宋政和年間(公元1111-1118年)、明弘治年間(公元1488-1505年)。祠為晉水源發之區,鎮以金神,亦謂金能生水,有金則水愈旺矣。

鐵人的正式名稱為"鐵太尉",其一曰"靈應侯",二曰"福柘侯",三曰"忠正侯",四曰"順柘侯"。四角鐵人高逾2米,每尊重250公斤,較真人略大,身穿甲胄,孔武有力,威風凜然,各具神采,均為珍貴文物。

其中以西南角鐵人為最佳,姿态威武雄壯,鐵質晶瑩不鏽,光亮耀目,右足邁半步立,足面有斧鑿痕。傳說鐵人半夜欲走,才舉半步,廟祝見而叱止,遂鑿其足。

6、水鏡台

你知道三晉之勝的晉祠嗎?

水鏡台

水鏡台是進入正門後的第一座建築,建在高逾期1米、周設勾欄的石砌平台上,是三面敞露的戲台。

7、李世民墨寶

在晉祠中軸線北側有貞觀寶翰亭,記憶體《晉祠之銘并序》碑,是唐太宗李世民于貞觀二十年(公元646年)撰文并書寫。《晉祠之銘并序》碑通高3.9米,其中碑首高1.28米,碑身高1.95米,碑座高0.67米,寬1.2米,厚0.27米,以石灰岩雕造,方座螭首,額書飛白體"貞觀廿年正月廿六日"九字。

全碑計有序文21.5行,每行40-50字不等,共1003字;銘文4.5行,200字;全文總計1203字。碑文辭藻華麗,氣勢雄渾,歌頌了宗周政治及唐叔虞的建國方略,贊美唐叔虞"承文繼武"、"經仁緯義",稱頌了晉祠建築的精巧和自然風光的秀麗,揭露了隋炀帝楊廣的昏庸殘暴,頌了李唐王朝的文治武功,提出了"興邦建國"、"以政為德"等治國思想。

碑文字型為行書,深得王羲之之神韻,飛逸灑脫,骨骼雄奇,遒勁挺拔,是中國現存最早的一通行書碑,具有重要的曆史和藝術價值。

《晉祠之銘并序》碑曆經千餘年,下部字迹因風蝕而漫濁,清代邑人楊亭墳于高宗乾隆三十七年(公元1772年)照原拓本摹鈎重刻,今存亭内西側,供遊人對照閱讀鑒賞。

8、偏居一隅的叔虞祠

你知道三晉之勝的晉祠嗎?

唐叔虞祠在晉祠中軸線北側,坐北向南,左右分别與靜怡園及關帝廟為鄰,祠前建八角形蓮池。

因祠内供奉周武王次子、周成王胞弟、春秋晉開國諸侯唐叔虞,故以"唐叔虞祠"為名。唐叔虞祠本來是晉祠的主體建築,其故址當在今聖母殿所處之位置,北魏郦道元《水經注》所稱"沼西際山枕水,有唐叔虞祠"可作佐證,且其時晉祠以"唐叔虞祠"為名。

到了宋仁宗天聖年間(公元1023-1032年),以聖母殿、魚沼飛梁、獻殿、金人台等建築為主體的東西向中軸線次第形成,緻使曾經煊赫一時的唐叔虞祠偏居一隅,因賓、主錯位而漸受冷落,一度甚至不複存在。

直到元世祖至元四年(公元1267年)始建汾東王廟,晉祠之内才為湮沒多年的唐叔虞祠找到了可供容身的一方天地,這便是我們今天所見到的唐叔虞祠的雛形。此後經明世宗嘉靖年間(公元1522-1566年)及清康熙和乾隆年間的數度補葺、重修和擴建,才形成現狀。

今唐叔虞祠前部建山門三楹,門外台階高聳,門内建有享殿,将祠宇分隔成為前、後一進兩院。前院圍廊環繞,花木幽深;後院左右各建配殿三間,正北為叔虞殿。叔虞殿面闊五間,進深四間,重檐歇山頂,前檐插廊,局部仍保留元代建築結構與手法。殿内神龛中奉祀唐叔虞像,面容豐潤,修目美髯,身着蟒袍,手捧玉圭,神态溫良敦厚,文質彬彬,俨然帝王之相。兩側有輔國大臣塑像,亦皆各具情态,生動傳神。

正殿内有侍女像12尊,分列左右,是從别處移置于此,高度于真人相近,身軀比例勻稱,面部眉眼傳情,姿态優雅自然,手持長笛、琵琶、三弦、鼓、钹等樂器,組成了一個較為完整的管、弦、打擊樂隊,系明代作品,是研究中國器樂發展及音樂史的不可多得的珍貴資料。

9、難老泉

你知道三晉之勝的晉祠嗎?

難老泉

晉祠之勝,全賴晉水。晉水之源,有"難老"、"善利"、"魚沼"三泉。除魚沼之上建飛梁外,難老、善利二泉源上分别建亭,其始創時間據現存資料稽考至少可以追溯到北齊文宣帝天保年間(550-559年),今存者為明世宗嘉靖年間(1522-1566年)遺構。

兩座泉亭結構相同,亭檐不高,均為八角攢尖頂,亭頂隆起,外觀近似古塔,造型之特殊在中國現存亭式建築中極為少見。難老泉亭内高懸明末清初著名學者傅山所書"難老"二字豎額一幅,字型俊秀,筆力遒勁。晉水主源難老泉自亭下石洞中滾滾流出,不舍晝夜。泉取《詩經·魯頌》裡"永錫難老"句子中的末二字為名,喻泉水川流不息,奕世長清,永續利用。

難老泉水晶瑩透亮,碧波如玉,長生萍四季青綠,泉水保持恒溫17℃。唐代大詩人李白有"晉祠流水如碧玉"、"微波龍鱗莎草綠"詩句贊美之,曆代文人如白居易、範仲淹、歐陽修、元好問等亦皆留有題詠。

善利泉亭與難老泉亭南北對峙,為聖母殿左右翼。老子曰:"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争。""善利"之名取義于此。亭有楹聯,為邑人劉大鵬撰、書:"水自地中生,善始善終,大善浩浩流千古;泉從山下出,利人利物,萬利溶溶濟一方。"楹聯對仗工整。切題切意,寓意深刻。

10、水母樓

你知道三晉之勝的晉祠嗎?

水母樓

水母樓在聖母殿南側,坐西向東,背山面水,西依懸甕山,東鄰難老泉亭,是奉祀晉源水神的祠堂,又名"水晶宮",俗稱"梳妝樓"。建于明世宗嘉靖四十二年(公元1563年),清宣宗道光二十四年(公元1844年)重修。

樓身二層三開間,兩檐歇山頂,灰色筒闆瓦覆寫,施雕花琉璃脊飾,是磚砌窯洞與樓閣建築的有機組合,樓身上下四周環廊,底層施石砌台基,周築石雕望柱、勾欄圍護,結構嚴謹,形體秀麗,彩繪裝飾皆系明代原作。

樓身下層施石窯洞三窟,左洞豎碑,右洞設蹬,中洞有金妝水母像,绾發為髻,束發未竟,神态自然,樸實無華,若村婦模樣,端坐于甕形座上,高1.06米,周1.1米,鑄造于明世宗嘉靖四十二年。

上層神龛内亦有水母娘娘塑像,左右有侍女像各三尊,神龛兩旁塑侍女像各一尊,衣帶飄逸,如魚之鳍,前為女形而背為魚身,造型别緻,姿态優美,人稱"魚美人",亦明代遺物。

11、周柏

你知道三晉之勝的晉祠嗎?

周柏

周柏就是晉祠的三絕之一,相傳,這棵柏樹為周初所植。18米長的周柏向南傾斜生長,像一條橫卧的巨龍。是以,周柏有“卧龍柏”之美譽。樹幹粗壯,得幾人才能合抱。樹皮厚實、皲裂,猶如一身鱗甲。樹幹的一面已經腐爛,被今人填上了水泥。

明傅山先生曾立石上書:“晉源之柏第一章”。無疑,周柏是晉祠的根。周柏不僅是晉祠三千年曆史的見證,也是晉祠三千年連綿不絕的庇護神。宋歐陽修曾感歎道:“地靈草木得餘潤,郁郁古柏含蒼煙。”

12、天下王氏出太原

晉祠中南部有晉溪書院,書院西端為王瓊祠。王瓊,字德華,号晉溪,太原市晉源人,明憲宗成化二十年(1484年)進士,授工部主事,後進郎中,曆事成化、弘治、正德、嘉靖四帝,為人正直,居官清廉,政績卓著,官至戶、兵、吏三部尚書,因功連進"三孤"、"三輔",明朝所罕見。王瓊病逝,後人為紀念其政德、軍功,遂于晉溪園西建造祠堂,即今王瓊祠。清宣統二年(公元1910年)重修祠堂。祠東即晉溪書院,二者渾然融為一體,是由王瓊别墅晉溪園改建。

晉溪園建成于明世宗嘉靖五年(公元1526年),選址幽靜,建築适中,園内正廳溪翁堂曾為王氏祖堂,王瓊病故後改建晉溪園為晉溪書院。20世紀八九十年代應海外太原王氏尋根谒祖之要求,經反複考證,查明書院溪翁堂即王氏祖堂。由"海外太原王氏聯誼後援會"于1992年10月15日修繕完畢,為海外太原王氏後裔回鄉尋根谒祖、參觀旅遊及進行商貿經濟活動提供了良好的場所。

書院占地2100平方米,建築面積900平方米,正門保留"晉溪書院"原額,外院為炊事、事務等用房。原作為講堂的三間過廳今已改作太原王氏接待室,兩側各五間廂房陳列太原王氏之各種資料。作為王氏祖堂的三間正廳溪翁堂内新塑了太原王氏開族立姓之始祖周靈王太子晉王子喬像,兩側耳廳今祀王氏列祖靈位。廳後辟門,與王瓊祠相通,院北有聖母殿,内祀周武王妻唐叔虞母邑姜。将周武王二十二世孫太子晉王子喬奉祀于此,地最相宜,俨然王氏家廟,确是名實相符之太原王氏谒祖聖地,海外王氏來此祭拜者一年四季絡繹不絕。

13、奉聖寺與舍利生生塔

你知道三晉之勝的晉祠嗎?

奉聖寺

晉祠中軸線南側有奉聖寺,全稱"十方奉聖禅寺",又名"釋迦廠",依山傍水,風景秀麗,今已與晉祠風景、文物區融為一體。寺原為初唐開國元勳尉遲敬德别墅,為唐高祖李淵所贈,尉遲敬德因一生打仗殺生過多而緻晚年"謝賓客不與通"。高祖武德五年(公元622年)鄂國公尉遲恭捐别墅建寺,寺宇雖屢經興廢,但初唐所建大殿仍保留始創時之形制。但于20世紀50年代初卻毀,80年代初予以重建。

寺院山門遺址上矗立景清門,系1980年自祠北東側遷建于此,門名取自窦庠《太原送穆質南遊》詩:"今朝天景清,秋入晉陽城"句。

中殿原為山西汾陽二郎廟過殿,1982年遷建于此。在被毀的初唐所建正殿遺址上建太原馬莊芳林寺大殿,系1980年遷建于此。

寺内建築雖非原建而多是從别處遷建于此,但布局仍保留原有形制,完整、嚴謹而緊湊。

寺内兩側長廊陳列唐武周聖曆二年(公元699年)镌刻之《大方廣佛華嚴經》石碣64方(原為126方),系武則天請于阗高僧實叉難陀所譯經卷,共八十卷。石刻佛經由武則天本人親自作序,詩人宋之問具體經辦,著名書法家呂仙橋等書丹,原藏太原西山的太山腳下風峪溝之風洞内,今陳列于奉聖寺,是國内罕見的珍貴文物。

奉聖寺北有浮屠院。建于清乾隆十三年。浮屠院即"塔院",舍利生生塔就坐落在院中央,坐北朝南,建于隋文帝開皇年間(公元581-600年),宋代重修,清乾隆十三年(公元1748年)重建。

你知道三晉之勝的晉祠嗎?

舍利生生塔

相傳善修和尚重建此塔開挖地基時于離地丈許處挖得石匣和石碣各一個,石匣内藏金瓶和銀瓶各一隻,瓶内裝舍利子千百粒,光彩奪目。《高僧傳》中考證,隋開皇間敕晉陽舍利僅一粒也。到宋寶元三年(公元1040年)重建,亦未聽說舍利有增加。而到數百年後,增加到數千粒。可謂生生不息,故名"舍利生生塔”。

舍利生生塔雖然在清高宗乾隆年間重建之後脫胎換骨,被打上了清代建築的印記,但仍舊保留着隋文帝開皇年間問世時的品格,何況塔下地宮内所埋藏的舍利子乃隋文帝敕賜晉陽之原物!自它問世後的千百年來以佛家所獨有的"超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的寬容、飄逸和潇灑遠離熱鬧的中軸線,偏處晉祠南端,冷眼旁觀着人間時序的更替和晉祠興衰的變易,确乎是濃縮了中華民族文明史和三晉文化發展史的晉祠廟宇群的最佳見證。

晉祠是從以祭祀西周初期因"翦桐"而緻"封弟"的第一代諸侯姬叔虞的祠堂,逐漸演變成為以太原為郡望的姬姓王氏子孫們的"家廟",并進而成為以唐(桐)——即太原——為根據地成就大事業的封建統治者的精神依憑和心靈聖地,晉祠所建立的血統因緣顯而易見。

"翦桐(唐)封弟"是周成王翦滅唐(桐)這個小國而将其封賜給胞弟叔虞的,而并非太史公司馬遷在他的《史記》中望文生義地解釋為剪桐樹葉為圭而戲封其弟,故叔虞祠亦即晉國創始人唐叔虞的祠堂理當建在唐(桐)這塊土地上,晉祠所建立的地域因緣也是顯而易見的。

晉祠建立的血緣與地緣關系,是晉祠文化的基礎。就像彭海先生在作品《晉祠文物透視》一書中所言:"傳統農業社會的基本社會結構是以血緣關系為紐帶的宗族和家庭。同時由于農業社會的血緣關系從一開始就帶有地緣關系的性質,因而遠在曆史的早期就形成了影響深遠的宗法觀念。

就是說以血緣——地緣關系為基礎的宗法傳統的強大力量和長期延續,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和決定了晉祠文化的基本特色。充分了解和認識到這一點,就可以明了為什麼晉祠——唐叔虞祠久經曆史的'選擇'而牌位不倒。聖母為何被最終消融在'子母'關系的孝親觀念之中。為什麼儒家文化統治晉祠宗教成為其文化的一大特色。為什麼晉祠的山水人格化最終以叔虞、聖母的面貌出現以及晉祠唐、五代以降濃烈的鄉土崇拜的長期延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