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講座:地理、地質與氣候:中國社會和物質文化的獨立發展

作者:花家地考古文博文摘

2024年5月10日晚,2024北京大學“大學堂”講學計劃:傑西卡·羅森系列講座第一講《地理、地質與氣候:中國社會和物質文化的獨立發展》在哲學樓101舉行,講座由英國藝術史學家、考古學家、漢學家、牛津大學教授傑西卡·羅森爵士(Professor Dame Jessica Rawson)主講,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院長沈睿文教授主持,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黎婉欣副教授翻譯。

講座:地理、地質與氣候:中國社會和物質文化的獨立發展

傑西卡·羅森教授主講

講座:地理、地質與氣候:中國社會和物質文化的獨立發展

沈睿文教授主持

講座:地理、地質與氣候:中國社會和物質文化的獨立發展

黎婉欣副教授翻譯

講座:地理、地質與氣候:中國社會和物質文化的獨立發展

講座現場

傑西卡·羅森教授以其深厚的學術背景和豐富的考古經驗,為聽衆帶來了一場關于中國社會和物質文化獨立發展的深刻講座。羅森教授的講座主題《地理、地質與氣候:中國社會和物質文化的獨立發展》深入探讨了自然條件如何塑造了中國獨特的文化和社會結構,并在演講中歸納總結出中西方文化差異的4個主要特點:建築結構差異、氣候與農業、冶金術在中西方的不同發展、語言文字的系統演變,并從自然地理的角度出發,剖析闡釋造成這一現象的原因。

一、自然條件與中國文明的獨特性

講座伊始,羅森教授首先引用地圖對比了中西雙方地理環境的差異,強調了地理、地質和氣候條件對中國文明獨特性的影響。她通過比較中國與西歐的地理特征,指出中國少有實體隔閡的袋狀型地理環境格局為農業的發展提供了開闊的平台及順暢的交流通道,而整體的季風氣候則為農業提供了豐富的雨水——特别是在夏季,這與西歐的地中海氣候形成了鮮明對比。羅森教授指出,這種氣候條件不僅影響了農業模式,也促進了中國特有的社會結構和文化傳統的形成,展現在物質文化之上,就是中國文化特有的對木建構築、青銅禮器、玉器,以及家豬的喜愛。同時,羅森教授強調,青藏高原的體量使得其與阿爾卑斯山不同,是一種難以跨越的存在。這種天然屏障的存在也導緻在文化發展的早期,中西文化體系的互動并不明顯,幾乎可以視為雙方獨立發展。

二、黃土高原:中國的地質禮物

基于對自然條件的介紹,羅森教授首先聚焦于中西方建築結構的差異。以帕特農神廟與紫禁城的對比為例,與西方世界普遍使用的石建構築不同,中國古代建築多以木建構築為主。羅森教授認為,這種獨特的建築風格來自于中國獨有的黃土地貌,也即,黃土高原為中國的建築藝術提供了獨特的材料和技術支援。羅森教授以安陽殷墟墓葬為例,說明了黃土所具有的穩定性,以及其易于加工的特性,并且認為,黃土所具有的上述特點造就了西方世界難以想象的中國傳統墓葬的深度,同時黃土的穩定性及可塑性也導向中國古代建築中以台基彰顯等級、于台基之上建造木建構築的特點。這種建築特點最終導緻了中國傳統建築不同于西方傳統建築的建築空間感受:與通過石材打造高度實作空間延展性不同,中國傳統建築通過台基及木建構築建構出橫向空間的延展性,繼而營造莊嚴肅穆之感。在這一部分的講述中,羅森教授通過展示黃土高原的地貌圖檔和中國古代建築的照片,讓聽衆感受到了中國地質特征對建築藝術的影響。

三、氣候與農業:中國社會的基石

氣候條件在中國農業發展中扮演了關鍵角色。羅森教授認為,氣候條件的差異是導緻中西方栽種農作物種類差異的原因之一。中國農業耕作區多為季風氣候,夏季多雨,栽種空間開闊,自然地理的天然優勢促進了水稻的種植,進一步支撐起了龐大人口的生計。與之相反,美索不達米亞地區及地中海地區因地勢陡峭,阻礙較多,在土地利用上完全無法與中國相比較,其冬季降水的氣候特點則保障了小麥和大麥的生長。自然氣候與地形地勢在一定程度上造就了中國在農業方面的顯著優勢。此外,除了自然地理的差異,中西方傳統文化中烹饪方式的不同也影響了農業模式中食物種類的差異:中國古代習慣于以蒸煮的方式烹饪水稻,而西方則更傾向于以研磨的方式處理大麥與小麥,這種烹饪方式不僅延續至今,持續影響着人們的生活方式,也在一定程度上導緻了陶器在中國的誕生與發展,深刻影響了中國的社會結構和文化傳統。羅森教授強調,陶器的産生、發展與中國獨特的自然地理條件、氣候環境,以及飲食文化的烹調方式是密切相關的。同時,禮制也是早期陶器發展中不可忽視的重要元素之一,禮制不僅展現在早期陶器之中,也在金屬與玉器的使用中有所表現。

講座:地理、地質與氣候:中國社會和物質文化的獨立發展

不同地域的烹饪方式分布圖

(采自Fuller D Q, Rowlands M. Ingestion and food technologies: maintaining differences over the long-term in West, South and East Asia[J]. Interweaving Worlds-systematic interactions in Eurasia, 7th to 1st millennia BC. Oxford: Oxbow Books, 2011: 37-60.)

四、禮制與青銅器:跨文化交流與中國文化的核心

中國的自然地理條件決定了其文化發展早期階段的面貌:黃土高原的存在使得銅礦及其他金屬礦脈深埋于地下,難以被即刻發現并利用。與之相反,西方,尤其是地中海沿海地區,地貌多覆寫岩石,對金屬的接觸也相對更為簡單直接。金屬的難以獲得導緻在文化發展的早期階段,中國更常使用玉,而非黃金與金屬銅。加之同時期并行存在的陶器禮制系統,使得青銅器初步進入中國文化體系中時,其使用方式與西方文化體系并不相同——在青銅器進入中國文化體系後,需要接觸并融入以陶器為核心及以玉器為核心的兩套禮制體系,并服務于陶器的使用,最終發展出中國特有的發展序列,而非西方的武器和工具。通過展示中國與歐洲地區的金屬和玉石分布圖,羅森教授進一步強調了玉器與金屬器的使用構成了中西差異的基礎,反映了中國與西方在文化價值觀和社會結構上的不同。但是不可忽視的是,這種文化體系的差異并不是方法論所導緻的,而純粹取決于機遇與機會——材料取材的友善性。此外,基于冶金工藝的傳播地圖,羅森教授指出,玉器與金屬的文化資源交換傳播路徑和模式是兩個反向的過程,前者自大陸東部沿海向西傳播,後者則由巴爾幹半島向東傳播,二者的共同點在于皆仰仗于動物的遷移。同時,她也指出,在文化傳播的過程中,青藏高原起到了天然屏障的作用,使得中國與西方在文化交流中仍保有較強的獨立性,展現在冶金術的發展中即是當金屬傳入中國的時候,面對的是一套對陶器的使用在品質、種類、觀賞性等方面都具有較高要求、堅實的禮制文化傳統。新元素的出現并未動搖原有體系,相反,中國原有的由陶器所承載的文化體系吸納了金屬的存在,借用金屬元素,制造青銅禮器,将其改造為适應于原有文化核心的存在。

五、語言與文字:文化傳承的基石

在本講的最後一個章節中,羅森教授将關注點轉向語言與文字。她指出,印歐語系使用字母系統,不同語言之間共享同一套字母與文字,但不同語言的拼寫方法、文法,以及拼讀方法皆不一樣。與之相反,中文為圖像系統,不同字元具有固定的含義,即使不同語言的發音方式不同,但其意義不變。如此的根本差異塑造了兩個語言體系不同的思維方式和社會結構。印歐語系的文字系統結合地中海地區割裂的地貌促進了該地區文化發展的多樣性與地域性,而中國的文字系統所具有的語義穩定性為中國文化傳承提供了堅實的基礎,在漫長的曆史發展過程中保證了中國文化與地域的統一性。

六、結語

在講座的最後,羅森教授總結了地理、地質與氣候在中國社會和物質文化獨立發展中的基礎作用。她指出,自然地理的差異造就了中西不同的文化傳統。兩種文化傳統之間确乎存在明确的差異,但每種文化都有其獨特之處和貢獻,雙方是平等的。兩種文化在各自的環境中穩定地持續發展了很長一段時間,最終造就了不同地區人民的不同特性。她鼓勵聽衆正視文化差異,了解文化差異的無法撼動性、持續性,并認識中西文化差異的珍貴性——中西方的文化差異不僅不是一種負面特征,反而更是世界多樣性和豐富性的展現,作為不同文化的後人,應當接受這些差異帶來的豐富性。

羅森教授的本講講座不僅是從自然地理角度對中國曆史與文化的一次深刻洞察,也是對跨文化交流重要性的一次強調。她的見解不僅為我們提供了了解中西文化差異的新視角,也為如何在全球化背景下促進文化交流與了解提供了寶貴的啟示。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