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在國際戰略博弈中,必須要有“趁你病要你命”的狠心

作者:聞笑看世界
在國際戰略博弈中,必須要有“趁你病要你命”的狠心

顧名思義,“趁你病要你命”這句流行語的意思是:在别人倒黴的時候趁機下手,置對方于死地,也就是“落井下石”的意思。因其“不道德”,常常為人所不齒。不過,如果上升到競争層面,那就另當别論了。

如果“趁你病要你命”在商業、體育甚至在政治競争中運用,隻不過會給人以“赢得不夠光彩”的感覺而已,但尚且是符合規則的。而如果用之于國際戰略博弈,那就是一種可圈可點的“政策”了,并無什麼道德不道德之說。

如果引申到“注定的對手”或“一生的敵人”層面,當它虛弱的時候你不下手,也就注定你不是一個“狠心之人”。如果你反其道而行之,卻去“雪中送炭”的話,你就成了“東郭先生”。

如果你在對手病着時為其續命,那就不單單是狠不狠心的問題了,那說明你毫無“政策”可言,也就注定了你在博弈中的失敗命運。直白地說,那無異于給子孫後代留下“無窮後患”。

直白地說,在國際戰略博弈中,美國人和俄羅斯人都是能夠狠下心來的“角”,他們也都沒少幹過“趁你病要你命”的事情,隻不過方式和目的有所不同而已。

在1853年至1856年的克裡米亞戰争中,沙俄戰敗,沙皇尼古拉一世“自殺”,俄國甚至是以“賤賣”了阿拉斯加。毋庸置疑,俄國“病”了、虛弱了,也可以說是“倒黴”了。可即便如此,它仍然能夠“狠下心來”去敲詐比它更倒黴的大清。

1858年5月,英法聯軍進犯天津、威脅北京。而在此關頭,尚未從克裡米亞戰敗的驚恐中清醒過來的沙皇俄國卻對大清開啟了“趁你病要你命”模式。

在國際戰略博弈中,必須要有“趁你病要你命”的狠心

幾乎是在英法聯軍進犯天津的同時,俄國東西伯利亞總督穆拉維約夫趁機率領兵船駛至瑷珲,向大清提出了俄方拟定的條約草案,逼迫大清于1858年5月28日簽署了《瑷珲條約》,大清是以失去了60萬平方公裡的領土。

沙俄自己都在“病”着,卻能夠狠下心來“訛詐”比它更虛弱的大清。是以,從不相信大國之間有什麼“唇亡齒寒”和“遮風擋雨”的說法。而且始終堅信,如果大清被西方逼至俄國如今的境地,俄國人絕不會“遞上一根稻草”。因為它們的基因裡本就帶着“趁你病要你命”的博弈政策。

不得不說,美國人也是一個玩弄“趁你病要你命”政策的“高手”。隻不過,他們與俄國的方式和目的不同而已。比如,俄國人喜歡“霸王硬上弓”,且一見到土地就“兩眼放光”。而美國則奉行“改造和控制”論,即在你虛弱之時“改造你”,目的自然是“為我所用”。

二戰中,美國趁機占領了日本,随之,麥克阿瑟對日本進行了深度改造。這種“改造”的後果如何呢?當麥克阿瑟離開時,很多日本群眾自發去機場相送,說明什麼?說明自此後日本将為美國所用。美國對德國的“政策”也大抵如此。

在國際戰略博弈中,必須要有“趁你病要你命”的狠心

同樣都是二戰的戰勝國,二戰結束後,蘇聯的國土面積較之戰前增加了不少,而美國則是“寸土未多”。直白地說,同樣都是“趁你病要你命”,但美蘇的方式和目的還是不盡相同的。不過,有一點則是肯定的,即它們都是能夠“狠下心來”的,也都得到了它們想要的。

從國際博弈角度來說,特别是在蘊含“注定的一生對手”這個因素後,“趁你病要你命”便是不含道德因素的“政策”。至于“雪中送炭”和“續命”論,那更是妥妥地“東郭先生”。直白地說,對“千載難逢”機會的錯失,無異于給子孫後代留下“後患”。因為機不可失,時不再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