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卧底夫妻假戲成真,妻子犧牲後丈夫沒再娶,7年後“亡妻”找上門

作者:甜途

"七七事變"爆發後,平津地區立即淪陷,淪為日本人的控制區域。

為了更有效地組織人民群衆與日本侵略者的抗争,并支援八路軍在敵後進行遊擊戰鬥,黨中央決定在天津建立一座秘密電台。

從1938年8月下旬起,每當夜幕降臨,辛勤工作了一天的人們帶着濃厚的疲憊進入夢鄉,此時62号英租界的一間屋子裡就會傳出一串微弱的“嘀嗒”聲。

卧底夫妻假戲成真,妻子犧牲後丈夫沒再娶,7年後“亡妻”找上門

這些微弱的“嘀嗒”聲背後,隐藏着一個接一個的絕密情報。

正是這些由紅色信号傳遞的情報,讓仍在淪陷區堅持抗戰的共産黨員和群衆看到了勝利的曙光。

而62号居民樓之是以經曆這樣的變革,還得追溯到一對青年夫婦的故事……

電訊才子,臨危使命 1938年8月,剛剛入黨僅3個月的王士光接到了他入黨以來的第一個任務——前往天津組建秘密電台。

安排他執行這一絕密任務的是他在清華大學時認識的朋友——姚依林。

姚依林此時已經是黨的河北省委宣傳部部長,他之是以将如此重要的任務交給王士光,正是因為王士光在電訊技術方面的卓越才能。

王士光,從小就對無線電裝置充滿癡迷。

卧底夫妻假戲成真,妻子犧牲後丈夫沒再娶,7年後“亡妻”找上門

他的出身背景十分顯赫,父親王治昌曾早年留學日本,甚至以中國公使身份參與了巴黎和會,地位非常高。

正是因為這樣的家庭背景,年少時的王士光常常利用零花錢購買各種無線電器材,并嘗試親手組裝無線電台。

高中畢業後,他以卓越的成績考入北京大學數學系。然而,不久之後,他發現相較于冗長乏味的數學公式,他更享受學習無線電所帶來的滿足和快樂。

是以,他轉入清華大學電機系,專攻無線電課程。在這段時期,他結識了姚依林、鄭天翔等共産黨人。

抗日戰争爆發後,北平、天津等城市相繼淪陷。盡管王士光作為清華在校生有南遷的機會,但他選擇留下,與數萬同胞一同抵抗侵略者。

卧底夫妻假戲成真,妻子犧牲後丈夫沒再娶,7年後“亡妻”找上門

當時,蘇聯的一家電台專門播放抗日廣播。為了收聽這一廣播,王士光在家中動用手頭裝置,親手組裝了一台簡易電台。

利用這相對簡陋的無線電裝置,他将抗日廣播翻譯成中文,并在當地進行宣傳。

1938年5月,王士光在姚依林等人的介紹下正式加入中國共産黨。三個月後,姚依林接到建立天津秘密電台的指令。

姚依林迅速想到,自己的好友王士光曾在家中獨立制造過無線電裝置,于是他立即推薦給上級上司,認為他是合适的人選。

在建立秘密電台的過程中,需要避開日僞特務和國民黨特務的監視。是以,組織方必須詳細了解王士光的所有個人資訊,以便更好地僞裝他的身份。

卧底夫妻假戲成真,妻子犧牲後丈夫沒再娶,7年後“亡妻”找上門

考慮到一個獨居男子在外租房可能引起他人猜疑,是以組織決定為他配備一個"媳婦"。這位扮演王士光“媳婦”的人正是年僅17歲的王新。

那麼,這位不滿18歲的少女究竟是何身份呢?

62号居民樓的新住戶 王士光的“假妻子”名叫王新,生于1921年,比王士光年輕6歲。

她的父親王端華曾是張作霖麾下的猛将,後來還擔任過錦州省省長,在東北地區,王新的家世可以算得上是名門望族。

卧底夫妻假戲成真,妻子犧牲後丈夫沒再娶,7年後“亡妻”找上門

王新自幼聰慧,學習速度驚人。由于父親是軍人,15歲時,她已懂得什麼是家國大義、民族利益。

在15歲那年,王新加入中國共産黨。雖然她年紀輕,按“黨齡”來看,她竟是王士光的前輩!

七七事變爆發後,王新多次向黨組織提出申請,希望能調往抗日根據地參與鬥争。

1938年,王新的請求終于得到回應。地下黨員告訴她,組織已準許她前往河北省南宮縣抗大分校學習。

王新聽到這消息後激動不已。她苦等的機會終于來臨,她即将踏上心儀的革命根據地。

卧底夫妻假戲成真,妻子犧牲後丈夫沒再娶,7年後“亡妻”找上門

然而,正當她開始對革命根據地産生美好幻想時,一項緊急任務卻突然降臨——組織要她前往天津,與王士光假扮夫妻,協助他建立秘密電台。

作為共産黨員,王新毫不猶豫地接受了任務。然而,得知自己的“丈夫”比自己大六歲時,王新作為一名年輕姑娘,心中難免有些忐忑。

于是,在黨組織的安排下,17歲的王新與23歲的王士光在天津的頤和園旅舍首次見面。

卧底夫妻假戲成真,妻子犧牲後丈夫沒再娶,7年後“亡妻”找上門

在簡單互相了解後,黨組織的聯絡人向這對“小夫妻”交代了任務的重要性。他們被告知要有長期鬥争的心理準備,并叮囑在日常工作中要保持謹慎、細心。

特别要提防日本憲兵和日僞特務的監視,同時要格外注意國民黨潛伏人員的存在。1938年8月下旬的一天,王新與王士光一起帶着行李來到了位于天津英租界62号的新家。

由于處于租界,相較于天津其他地區,這裡受到日本軍方滲透的程度較輕。而且,這座臨街的3層小樓位于多條道路的交彙處,交通友善、視野開闊,既有利于偵察情況,也友善行動。

除此之外,小樓附近就是英軍大營,有充足的飲用水和電力供應,并可以利用英國軍營的電台頻率,為黨的秘密電台提供掩護。

卧底夫妻假戲成真,妻子犧牲後丈夫沒再娶,7年後“亡妻”找上門

考慮到王新年齡太小,組織擔心她和王士光會被特務盯上,是以特地安排了一位姓潘的烈士家屬與他們同住在62号居民樓。潘老太太的對外身份是王士光的母親,而她身邊的十幾歲小男孩則被塑造成“王士光的弟弟”,使這個“四口之家”在外人看來顯得正常。

安排妥當後,王士光和王新在這間小屋裡建立了一個紅色電台。從此,中國河北省委的第一部秘密電台正式投入運作。

按照當時的規矩,黨的地下情報人員都使用化名。是以,在白天,化名為吳厚和的王士光是天洋商城内一個負責修理收音機的維修師傅。這個工作既與王士光的專業技能相符,不容易引起懷疑,又友善他收集所需的電信材料,可謂一舉兩得。

卧底夫妻假戲成真,妻子犧牲後丈夫沒再娶,7年後“亡妻”找上門

他的妻子王新過上了全職太太的生活,平時要麼在樓下與房東太太聊聊天,要麼與另一位租戶的地主太太打牌閑聊。在這過程中,她借機觀察周圍環境,一旦發現可疑之處,就通過特殊信号将危險資訊傳遞給王士光。

王新養成了每天下午在涼台上跳繩的習慣。房東太太和另一位租戶以為這是她保持身材的獨特方法,卻不知這實際上是她與王士光之間約定的特殊信号。如果王士光下班回家發現妻子在涼台跳繩,就表示“家裡一切安全”;反之則表示“家中有危險”。

幾個月匆匆過去,王士光與王新在相處中逐漸産生了感情。然而,兩位性格腼腆的人始終未敢突破感情的屏障。

卧底夫妻假戲成真,妻子犧牲後丈夫沒再娶,7年後“亡妻”找上門

有一次,王士光突患風寒,躺在床上無法工作。這段時間裡,王新像照顧自己的丈夫一樣呵護王士光,擦拭身體、喂藥,整夜守在他身邊。在生活方面,她給予了無微不至的關懷。在工作上,聰明的王新在王士光的指導下迅速掌握了收發報的技巧,幫助病中的王士光完成了日常工作。

這段共同經曆讓王士光的感情更深了。是以,在1938年年底,王士光正式向王新表達了自己的愛意,而王新欣然接受了這份感情。于是,12月26日,黨組織準許下,王士光與王新這對“假夫妻”喜結連理,完成了他們的愛情故事。

然而,随着日本軍方勢力向英租界的滲透加劇,王士光與王新的地下工作也面臨着越來越嚴峻的挑戰。

卧底夫妻假戲成真,妻子犧牲後丈夫沒再娶,7年後“亡妻”找上門

在全面考慮的基礎上,上級黨組織做出決定,将王士光夫婦從天津調離,前往平西革命根據地,等待黨組織的新訓示。

很快,夫妻倆迎來了新的任務,王士光被調至冀察熱遼軍區司令部,擔任無線電中隊機務主任。而妻子王新則被派往房山、涞水、涿州市一帶從事婦女工作。

這對剛剛度過結婚一周年的夫妻,為了黨的事業而分隔兩地。盡管身處異地,但王士光與王新的感情從未因距離而減淡,他們一直保持着書信聯系。

然而,王新的失聯讓王士光感到擔憂,他四處打聽關于妻子的消息,最終卻接到了“王新已經犧牲”的噩耗。

卧底夫妻假戲成真,妻子犧牲後丈夫沒再娶,7年後“亡妻”找上門

據知情人透露,這位犧牲的“王新”在年齡和外貌上都與王士光的妻子極為相似。盡管王士光極不願意接受這殘酷的事實,但最終他還是不得不接受。

自此以後,王士光将悲痛轉化為力量,全身心投入工作。1946年9月1日,在手頭僅有的通信材料和極為簡陋的條件下,他與戰友們合作建立了“邯鄲廣播電台”,成為當時唯一由共産黨人創辦的廣播電台。

從那時起,紅色的電波傳遍大江南北,将象征真理的共産黨聲音傳達到神州大地的每個角落。這一切都得益于王士光的努力,是以同志們都親切地稱他為“電訊大王”,一個在太行山上的“電訊大王”。

卧底夫妻假戲成真,妻子犧牲後丈夫沒再娶,7年後“亡妻”找上門

成功建立邯鄲廣播電台後,王士光聲名鵲起,許多人得知他仍然單身,紛紛表示願意為他“做媒”,然而王士光堅決婉拒了這些好意。

得知妻子王新犧牲的消息後,王士光整整七年未再婚,一直獨自一人。直到1947年底的一天,一位訪客的到來徹底改變了他的生活。

1947年12月,那個據稱已經“犧牲”了七年的王新,再次出現在王士光的面前。原來最初王士光打聽到的“犧牲”的王新根本不是他的妻子,隻是一個與她非常相似的女孩而已。當年王新所在的大隊遭到敵人襲擊,導緻與外界失去聯系。在黨組織的幫助下,王新不畏艱險,穿越多道封鎖線,越過數個解放區,最終回到了丈夫身邊。

卧底夫妻假戲成真,妻子犧牲後丈夫沒再娶,7年後“亡妻”找上門

夫妻二人雖然分離了七年,但短暫的重逢後,又回到了各自的工作崗位,繼續完成未完成的使命。

總結起來,新中國建立後,王士光繼續在通訊領域做出卓越貢獻。在他的上司下,新中國的通信事業取得迅猛進展。作為通訊技術專家,王士光還參與了大陸“兩彈一星”的研制工作,對國防重點工程的測控裝置研制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而王新在建國後被組織配置設定到了北京郵電設計院工作,夫妻二人為新中國的建設獻出了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