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羅莎·盧森堡政黨組織建設思想的當代價值審思

無産階級革命家列甯曾稱贊羅莎·盧森堡"永遠是一隻鷹"。盧森堡的一生雖然短暫,卻留下了寶貴的知識寶藏。在政黨的長期實踐中,盧森堡對無産階級政黨的組織形成了認識。

理論與實踐的雙重探索

俄國和德國無産階級政黨的活動深刻地影響了盧森堡對黨的建設的了解。在1903年俄國社會民主工黨第二次代表大會上,黨内在建黨的原則上存在很大分歧,俄國社會民主工黨正式分裂。列甯在《進一步後退兩步》中提出,俄國應該貫徹黨組織的新原則。盧森堡一直跟俄國無産階級政黨的發展,在看到列甯提出的黨組織原則後,寫了一篇關于俄國社會民主黨組織的文章,讨論它對黨組織原則的看法。盧森堡批評列甯提出的組織原則,指出"自我集中"是正确的黨組織原則。同時,她的社會民主黨内部也存在重大分歧,主要是德國社會民主黨内部的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伯恩斯坦等人,黨的機會主義思想占了上風。是以,盧森堡自己的政黨活動加強了她對建立政黨組織理念的信念。

盧森堡關于黨組織建設思想的論證,不僅僅是在理論層面,而是在政黨實踐經驗的積累中形成的。自中學以來,盧森堡一直積極參與社會主義團體活動和黨内宣傳。特别是在波蘭王國社會民主黨成立後,盧森堡成為該黨的主要上司人之一。作為黨的理論領袖,他擔任黨的機關報《勞工事業》的主編和重要撰稿人。大學畢業後,盧森堡加入了德國社會民主黨。在黨内出現修正主義思想的時候,她站在批評伯恩斯坦主義思想的最前沿。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德國社會民主黨背叛了社會主義和無産階級國際主義。盧森堡決定成立一個左翼組織。1918年12月,盧森堡作為德國共産黨的創始人和上司人之一參加了黨的成立大會。豐富的政黨活動經驗,為盧森堡政黨組織建設理念的形成奠定了實戰基礎。

注意組織原則的制定

1904年,盧森堡專門論述了列甯的黨中央集權主義群組織原則,并專門發表了一篇題為"俄國社會民主黨的組織問題"的文章。在本文中,盧森堡強調無産階級政黨必須重視組織建設,特别是組織原則的制定。

在與列甯關于黨組織原則的争論中,盧森堡形成了"自我集中"的組織原則。從根本上說,盧森堡和列甯在黨的建設原則上沒有根本的差別。兩人之間的主要差別集中在集中的程度和内容上。盧森堡主張在實作多數派民主的同時,集中黨,即多數意見集中在黨的決策過程中。同時,盧森堡更加重視黨與人民的密切聯系。無産階級政黨的活動需要團結群衆進行革命鬥争,充分調動政黨同人民群衆的有機聯系。民主創造了各種政治形式(自治、投票權等),可以作為無産階級改造資本主義社會的跳闆和支援點。在民主制度中,在争取民主的鬥争中,在民主權利的運用中,無産階級認識到自己的階級利益和曆史使命。同時,隻有實行黨内廣泛的民主,才能有效地預防和控制黨内的官僚主義和腐敗。

妥善進行中央政府與基層的關系,是盧森堡組織建設的又一重要内容。在《俄國社會民主黨的組織問題》一文中,盧森堡深刻分析了列甯的黨組織原則。盧森堡認為,列甯提出的加強黨中央集權的建議是正确的方向,但在了解中央政府與基層組織的關系上卻是有偏見的。盧森堡認為,在建立無産階級政黨的過程中,中央政府應該賦予基層組織相對靈活的行動權,以確定無産階級革命的順利發展。"如果社會民主黨的戰略不是由中央委員會制定的,而是由全黨制定的,或者說是由整個運動制定的,那麼,黨的各級組織顯然需要行動自由,以便充分利用當時一切可以利用的手段來加強鬥争,發揮革命的開拓精神。盧森堡認為,給予地方黨組織相應的行動自由并不是放棄中央集權制,也不意味着它完全分散。盧森堡認為,基層組織的行動自由可以增強無産階級革命活動的生命力,進而提高無産階級革命的效力。

盧森堡還認識到議會核心小組對黨的建設的重要性。德國社會民主黨自成立以來,一直積極參與德國議會,德國社會民主黨在帝國議會中組成了獨立的議會小組。在組織建設方面,盧森堡在議會核心小組問題上也有明确的立場。

一方面,作為無産階級政黨的政治代表,國會核心小組的公開行動和聲明代表了黨的政治立場和利益。同時,國會核心小組在議會活動中的言行,反過來又會進一步影響黨的政策方向。盧森堡認為,"從事議會活動的議會核心小組在思想上和戰略上決定了黨的命運和任務"。在"當涉及到黨的原則或重要的戰略問題時,社會民主黨核心小組既沒有必要也沒有理由将他們的讨論結果視為私事"。因為國會核心小組的談話不僅是議會活動本身的任務,而且代表了整個無産階級政黨的發展願望。

另一方面,國會核心小組也是群衆利益的代言人。盧森堡承認德國社會民主黨議會核心小組人民的品格。是以,她強調,國會核心小組應與人民保持密切聯系,這更多的是防止核心小組内部的機會主義思維。盧森堡認為,隻有充分發揮議會核心小組的優越性,才能變成"全國的聲音和群衆的聲音"。盧森堡對議會核心小組的定位足以說明,德國的無産階級鬥争也需要議會核心小組的支援與合作。

確定組織原則正确

在黨的組織建設問題上,盧森堡更注重上司的組織精神。在建立無産階級政黨的過程中,任何形式的組織的建立都不可能是無懈可擊的,隻要保證組織原則的正确性。

首先,"自我集中"具有豐富的民主集中制。盧森堡的"自我集中"思想不僅主張加強黨内集中制,而且注重多數民主的重要性。盧森堡在了解民主與中央集權關系方面提前規劃的能力,與她在西歐社會環境中的長期生活有着千絲萬縷的聯系。"自我集中"思想的突出貢獻在于,她認識到在列甯面前正确處理民主和中央集權的重要性。

中國共産黨自成立以來,堅持民主集中制的組織原則。民主與中央集權的關系應當相輔相成,在民主的基礎上,在中央集權的指導下進行。實行民主集中制,不僅可以保證黨内民主,加強黨内監督,提高黨的自我淨化能力,而且可以統一黨的思想,集中力量辦大事,突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優越性。在黨的建設過程中,中國共産黨一直在探索實作民主集中制的科學方法。從制度層面到規範民主集中制的實施,制定《中國共産黨重大報告條例》是實行民主集中制的重要舉措。這不僅是要以規章的形式嚴肅黨内的政治紀律、組織紀律和工作紀律,而且是保證政令順利進行、維護黨中央權威的重要措施。

第二,黨的組織建設方針是以人民為中心。大衆曆史觀是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核心思想之一。馬克思、恩格斯曾經高度評價群衆的作用,指出"曆史活動是群衆的活動,随着曆史活動的深入,必将是群衆隊伍的擴大"。受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影響,盧森堡非常重視人民的力量。在讨論政黨組織的原則時,盧森堡一直強調群衆的重要性。

作為中國共産黨長期依靠的社會力量,人民群衆在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各個階段都參與并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例如,在抗日戰争期間,毛澤東在思考上司方法時,将上司與群衆相結合,作為重要的上司方法之一。"在我們黨的一切實際工作中,一切正确的上司人都必須來自群衆,走向群衆。

第三,黨内組織建設要樹立馬克思主義的理想信念。19世紀末和20世紀初,世界經濟政治的新變化促使馬克思主義者重新思考馬克思主義理論對現實的适用性。大學時期,盧森堡深受馬克思主義的影響,通過學習哲學和政治經濟學理論,不斷思考資本主義的新變化和馬克思主義理論的适用性,堅持把馬克思主義作為無産階級政黨的指導思想。

從發展的角度來看,盧森堡的組織建設思想不僅應該看到理論的可預測性,而且應該從社會和曆史背景中認識到思想的局限性。在組織建設的思想上,盧森堡表現的局限主要在于忽視了俄國與西歐在國情上的差異,忽視了群衆曆史的局限和黨的做法的可操作性。可以說,盧森堡一生都走在了共産主義的道路上,付出了寶貴的生命,通過個人行動踐行了自己對馬克思主義的崇高信念。

對于今天的政黨來說,要始終保持活力和活力,最重要的是要時刻關注自身的組織建設,始終把黨自身的組織建設作為一項長期任務,往往要不懈努力。一個政黨,一個有理想信念的政黨,必須從自身的性質和信念出發,與時俱進地完善政黨建設,才能保持生命力和強大的戰鬥力,才能在真正的鬥争中取勝。

(本文是中國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2019年重點項目"羅莎·盧森堡危機理論研究與方法論意義"分階段成果)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 -中國社會科學雜志 作者:楊冰平

(作者:閩南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