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五華華城黃埔村:狀元故居“挖寶” 和美鄉村緻富|典型村建設

作者:南方+用戶端

一場“挖寶”行動,讓黃埔村大變樣。

“黃埔村曆史文化深厚,文旅資源豐富,但過去因各種原因,遮掩了金子發光。”黃埔村黨總支書記李憲永說,華城鎮開始了“挖寶”行動,修繕李威光故居、挖掘狀元文化内涵,通過故居的輻射帶動,打造了相關配套設施,以狀元文化振興來推動文旅産業迅速發展。

五華華城黃埔村:狀元故居“挖寶” 和美鄉村緻富|典型村建設

值得一提的是,黃埔村通過修繕李威光故居,大大提升了周邊人居環境,不僅讓村民享受了家門口的“詩與遠方”,更讓黃埔村衍生出“美麗經濟”。村民們直言,故居修好了,環境也美了,人氣更旺了。

目前,黃埔村乘着“百千萬工程”的東風,秉承“振興鄉村發展、興建鄉村新貌”原則,抓黨建促振興,齊助力謀發展,有力有序推進典型村示範建設,展現狀元福地新面貌。同時借助下半年梅龍高鐵開通契機,加快補齊文旅産業發展的短闆弱項,讓村民真正在家門口吃上“旅遊飯”。

環境美了

名人故居“活起來”

“進來喝杯茶。”住在李威光故居隔壁的村民張大娘家裡大門敞開,屋内整潔幹淨。“故居重新修繕後,周邊環境好多了,特别是門口的柏油路,全村都通了。”

迎着好天氣走在黃埔村狀元路上,兩旁婆娑的路樹往遠處延伸,修繕完好的李威光故居,在田野中顯得格外亮麗,成為村裡一道風景線。此前髒亂差的現象一去不複還,取而代之的是人行綠道和休閑公園、廣場。

五華華城黃埔村:狀元故居“挖寶” 和美鄉村緻富|典型村建設

“我們通過修繕故居,大大提升了周邊人居環境,包括修整道路約15公裡,環境提升面積近3000平方米。”李憲永說,環境美了起來,人氣旺了起來,這是黃埔村最大的變化。

李威光文載五鬥、武冠華夏,是清乾隆三十七年的武科狀元,是梅州唯一的狀元。他半生戎馬,從禦前帶刀侍衛至南澳總兵,為南疆海防作出巨大貢獻,被诰封為“四世武功将軍”。

先輩遠行,土木安在。李威光的卓越功勳和高尚品格可從其故居的一物一景、一磚一瓦中窺見一斑,他是當地一張響亮的名片,在崇文尚武的梅州客家文化裡具有極大的代表性。

李威光故居是五華縣儲存較完好的名人故居之一,全屋占地面積4140平方米,規模宏大。故居内仍保留李威光用過的鐵關刀和練武石,存放着當年的聖旨和皇帝賜予的牌匾,具有較高的保護價值。

五華華城黃埔村:狀元故居“挖寶” 和美鄉村緻富|典型村建設

黃埔村通過挖掘狀元文化内涵,推動當地發展文旅産業。受訪者供圖

在故居内小遊一圈,武學氛圍依舊濃厚,匾額俯拾皆是。“狀元及第”“禦前侍衛”“會元”“進士”“世受國恩”“世受恩倫”等匾額是李威光光輝一生的見證。這些字用遒勁的筆格喻示李威光的功勳卓著,為這座故居增添了幾分神韻,彰顯出武狀元文化的力量。

當地人深刻意識到,儲存好故居不是目的,讓故居裡的狀元文化内涵代代相傳,讓更多的人感受到,才能算名人故居“活起來”。當地政府在李威光故居布展,展示了一大批珍貴的曆史圖檔和文物著作,真實生動反映了李威光少小立志、文載五鬥、武冠華夏、精忠報國的一生。

“李威光是我們後輩的榜樣和驕傲,故房間内開展陳列展示與活化利用,這對于故居新生來說是最好的良方,是故居修繕最大的意義。”李威光國術傳人李春嬌說,故居那塊“狀元及第”匾額,是他們講不完的狀元佳話。

夜幕降臨,燈火通明,村民們開啟了飯後散步時間,一波又一波的村民結伴而行,踏上了柏油路,經過李威光故居,不遠處的狀元公園熱鬧起來,村民們跳起了廣場舞。

産業旺了

茶樹菇撐起“幸福傘”

沿着狀元路綠道向村裡走去,遠遠就看到了種植戶張遠靈家的茶樹菇大棚。

張遠靈推開大棚木門,一股菌菇特有的清香迎面撲來,隻見一排排鐵架上,錯落有緻地排列着密密匝匝的菌包,一朵朵茶樹菇破棒而出,長勢喜人,本地村民正在娴熟地采摘鮮菇。

五華華城黃埔村:狀元故居“挖寶” 和美鄉村緻富|典型村建設

“八山一水一分田”,是不少鄉村的寫照,黃埔村也如此。守着“巴掌田”,如何發展産業?“受制于土地資源,我們村傳統種植業發展空間有限。”李憲永回憶,早些年,有村民養牛養豬,也辦過電子鐘廠、手鍊廠和米酒廠,村裡還曾号召大夥養鵝,但都不了了之,直到遇上茶樹菇,才有了起色。

六年前,廣東啟動現代農業産業園建立,做大做強具有競争力的地方特色農産品,加快推動農業産業高品質發展。

73歲村民李守瑞發現了商機,主動找到村裡,提議以小蘑菇做大産業。四個月後,一座千餘平方米的茶樹菇種植基地拔地而起。

一朵小小的菌菇,扛起了村集體經濟的“緻富傘”,也撐起了村民的“幸福傘”。

如今,黃埔村通過采取“公司+基地+合作社+農戶”集聚化發展模式,茶樹菇日産量約1000斤,市場反應良好,并獲得縣級“一鎮一業、一村一品”扶持資金30萬元,村集體分紅收益7.5萬元,并于2025年開始每年10萬元的本金返還到村,增加村集體收入17.5萬元。

去年,五華以深入實施“百千萬工程”為契機,在梅州率先推行“産業村長”制度,激發緻富帶頭人的“頭雁效應”,其中黃埔村“80後”外出鄉賢李桓容受聘為“産業村長”。

“目前幹菇打入了廣州、深圳、惠州的農批市場,行情好時可以賣到40至50元一斤,我們也準備借助電商營運模式,拓寬銷售管道。”正忙着組織發貨的李桓容說。

茶樹菇産業不僅為村集體帶來穩定的租金收入,也帶來了數十個務工機會,進而實作“村有當家産業,戶有緻富門路,人有一技之長”。

菌菇種植激活了産業振興的“一池春水”,但要實作長效發展,延伸産業鍊條勢在必行。

黃埔村鼓勵種植大戶修建冷庫,打通從菌種培育、菌菇生産到倉儲、精加工、銷售的全産業鍊條。同時組建茶樹菇種植技術服務隊,對村民進行技術指導和教育訓練,提高茶樹菇品質。

“目前市場上的菌菇産業前景樂觀,針對茶樹菇産業的單一化,我們準備加入其他菌類一起種植,擴大規模,提升産量。”李憲永說。

村民富了

家門口吃上“旅遊飯”

“我可以通過華城智慧VR提前了解李威光故居等景點特色,通過線上視訊還可檢視當地遊客多不多、停車方不友善,這些都相當便捷。”外地遊客劉先生稱贊華城鎮的數字鄉村資訊化平台。

空閑時間,李憲永就向村民朋友們推薦“數字華城”小程式,讓大家發出邀約:黃埔村是清代武狀元李威光的故裡,如今借助數字鄉村建設契機,依托“狀元文化”打造了一大批旅遊觀光景點,歡迎大家來做客。

李憲永熱情邀約的底氣,來自黃埔村文旅融合的發展前景。

五華華城黃埔村:狀元故居“挖寶” 和美鄉村緻富|典型村建設

黃埔村曆史文化深厚,旅遊資源豐富,但過去因各種原因,“遮掩”了金子發光。是以華城鎮開始了“挖寶”行動,即通過李威光故居的輻射帶動,深入挖掘狀元文化内涵,打造了遊客中心、狀元文化長廊、村史館、鄉村文化大舞台、鄉村電商中心等,以狀元文化振興來推動文旅産業迅速發展。

“很多人都被李威光的事迹所吸引,特别是他當年練武的一些故事,幾乎每天都有人慕名而來,節假日的話,也有河源、汕頭這些周邊城市的遊客過來,高峰期人流量一天達2000多人。”李憲永說。

人流量帶來的“旅遊熱”引起了當地村幹部的“冷思考”,遊客雖然多,但也存在遊客停留時間短、消費空間小等問題,這是黃埔村目前正在補齊的短闆。

如何真正讓村民在家門口吃上“旅遊飯”,是當下黃埔村的重要課題。

于内,全體村民動起來,讓黃埔村變得越來越美。

前不久,在黃埔村黨群服務中心,村民們有序排隊,根據個人喜好和需要免費領取果樹苗。“結合綠美廣東生态建設,我們給村民分發了橄榄、龍眼等果苗,共計3000多株,讓村民自己種在房前屋後,既美觀又有收成。”李憲永說。

黃埔村深入開展人居環境整治提升行動,推進“三清三拆三整治”工作,對全村危舊房舍進行進一步全面排查、拆除,清理村區域内雜草、雜物、污泥等,營造幹淨衛生、整潔有序、文明優美的農村人居環境,提升生态宜居水準。

于外,優質企業引進來,讓鄉村産業發展有聲有色。

産業發展,交通先行。随着梅龍高鐵五華站建設,拉近了與珠三角城市的距離,實作“周末遊”“一日遊”,有效賦能黃埔村的文旅搭上快車道。

“借着高鐵的東風,将黃埔村的‘挖寶’行動進行到底,全力挖掘村裡的資源,積極引進優質企業,包括文旅項目、鄉村産業項目等,發展黃埔村特色産業發展。”李憲永說,同時要激發内生動力,引進農業現代化和鄉村産業發展的帶頭人,帶動村民共同緻富。

來源 南方日報、南方+

記者 汪思婷

通訊員 曾曉彬 謝詩妮

【作者】 汪思婷

【來源】 南方報業傳媒集團南方+用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