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孩子厭學的三大真正原因!

作者:那群媽媽

一個孩子長期感受不到來自家庭最基本的快樂、滿足和幸福,你要她/他如何去構想屬于自己的美好未來,又如何有動力成為更好的自己?孩子會被強大的無力感拉進心靈的深淵,最後也許一根稻草壓下來,厭學拒學可能就成為了孩子的一種呐喊。

孩子厭學的三大真正原因!

中國的各大、中型城市有一個人數在不斷增長的群體,那就是厭學拒學的兒童和青少年。

越來越多的兒童、青少年從不喜歡學習到讨厭學習,從不想去上學到拒絕上學,父母再兇狠的責罵、老師再充分的道理、同學再熱情的呼喚也無法打開這些孩子的心門,厭學拒學已然成為擺在家庭、學校和社會面前的一道難題。那麼孩子的厭學是如何開始的呢?

1

從父母的焦慮開始

進入國小,孩子成長的比拼正式拉開大幕,起跑線的高低之争讓父母們不得不盡責盡力:每晚盯着孩子的功課,對開小差、寫錯字、算錯題這些行為立即糾錯指正,布置額外的課外練習,嚴格控制孩子玩的時間,對各種課外輔導班格外熱衷,和學習相關的道理經常灌輸,孩子的成績和表現俨然成為了父母情緒的晴雨表……被教育控制的父母們逐漸失去了對孩子原始的愛。

父母們如此焦慮,那麼孩子們感受到的是什麼呢?

“我讨厭做功課,媽媽每天坐在旁邊監督我,還總批評我,一會兒說我慢一會兒說我不認真,煩死了!”

“每次測驗考試,一看到我就問:考了怎麼樣啊?她們根本不關心我這個人,隻知道關心我學習!”

“學習不就是不停地做功課和考試!考得好,他們就高興,考得不好,他們就不高興!”

“我總是不能讓他們滿意,考了99分,媽媽會說你怎麼不考個滿分啊!”

“我覺得學習好像是爸爸媽媽的事,不是我的事,反正什麼都由他們安排、決定,我隻要做就好了!”

“考試成績出來了,媽媽就會問,誰誰誰幾分啊,有幾個100分啊,就知道比來比去,真讨厭!”

“我跟媽媽說我好累,媽媽說累什麼啊,你這個年紀不就好好學習嗎,現在輕松以後你後悔也來不及!”

當孩子放學到家,父母問的第一句話就是:“今天考幾分啊?第幾名啊?最高分幾分啊?”這會讓孩子也越來越關注結果,小小年紀就充滿着競争感和焦慮感,一旦沒有别人好就壓力山大;

當孩子狀态不好父母還逼着寫作業時,孩子對學習僅存不多的興趣也被磨沒了;

當孩子碰到難題不知所措,父母卻批評孩子不認真不努力時,孩子的委屈和憤怒轉換成的是對學習過程的痛恨;

當孩子考得不好心情低落,父母卻一臉嘲諷“誰叫你平時不好好學!”,父母阻隔了情感的流動,孩子已經無法體會到真切的愛。愛是人成長最重要的内在動力,當愛缺失,成長會變得沒有方向和力量。

父母們的高焦慮和高期待轉化成對孩子們的高壓、高控,深怕自己晚行動,孩子就要落後,而這種彌漫性地焦慮也在很大程度上傳遞給了我們的孩子,讓孩子們把學習和痛苦聯系在一起,日積月累後,也許孩子就會以厭學、拒學作為對學習無奈而沉重的回應。

2

從孩子否定自己開始

越來越多的孩子在對學業成就和未來成功過渡關注的社會大背景下紛紛倒下。孩子們感受到學習的過程痛苦而無趣,父母們的傾力安排讓孩子們失去了對自己的掌控感(一個人長期無法獲得掌控感容易變得悲觀抑郁);

孩子們感受到哪怕自己已經很努力了、成績考得已經很好了,父母們卻依然不滿意,學習結果帶來的總是挫敗感和自責感,似乎隻有100分、前3名才能讓父母們喜笑顔開,孩子們越來越體會不到學習所帶來的成就感。

沒有掌控感和成就感,越來越多的孩子在學習上無法感受到自我價值,更多地感受到的是被評判、被要求,感受到的是父母們有條件的愛。

這份包裹了各種條件的愛猶如一把雙刃劍,一方面會讓孩子去做讓父母滿意的事,另一方面當孩子總是做不到的時候,就會産生持續的内疚感和挫敗感,進而讓孩子失去積極的内在學習動力,進而開始不斷否定自己,覺得自己不值得别人愛、自己笨、自己沒有能力,甚至自己不是學習的料。

随着年齡的不斷增長,内在不斷否定自我的聲音會轉化成孩子長期低落的情緒、越來越糟糕的成績、越來越疏離的同學關系,越來越多的掩飾和情感隔離。

一個國小期間年年都得第一的孩子,進入重點中學後,面對幾次考試的失利變得非常沮喪,覺得自己不行了,其它同學都比自己牛。父親對他說:“下降是暫時的,沒關系,下次會考好的!”孩子聽了父親的話,内心壓力更大了,安慰的背後,孩子清清楚楚地看到的是父親對成績、對結果的重視,孩子覺得下次可能還會讓父親失望。

在巨大壓力面前,這位從小‘隻能上不能下’的孩子被擊垮了,他不願再去學校,他用‘不願學習’來挽回自己的尊嚴。

3

從家庭缺失愛開始

有這樣一個家庭:爸爸和媽媽長期感情不和,在教育孩子的問題上更是存在很大分歧,經常當着孩子的面不加控制地争吵,孩子有時因為害怕而大聲哭泣,可正在氣頭上的父母卻因為心煩而對孩子大發脾氣,呵斥孩子,讓孩子變得更加恐懼。

有時候為了讓自己想法在家裡得到實施,父母中的一方或雙方又都來讨好孩子,或是在孩子面前诋毀另一方。在這樣忽冷忽熱近似分裂的環境裡,這個孩子到了國小以後,根本無心學習,成績倒數,個性膽小懦弱,害怕人際交往。

後來,父母覺得孩子問題越來越嚴重才來咨詢,可就算在咨詢中,他們還再互相指責謾罵,都沒有意識到就是他們共同營造的可怕的家庭氛圍害了這個孩子。

每一個孩子都希望自己的父母相親相愛,希望父母無條件地愛自己。在愛溫暖流動的家庭中孩子可以安心地做自己、發展自己,而在愛無法流動的家庭中孩子充滿着不安全感、不信任感和深深的恐懼感,試問一個長期心神不甯的孩子如何去好好學習?

原本應該是父母給予孩子積極穩定的情感和精神支援,而在家庭氛圍壓抑冷漠、父母劍拔弩張的家庭裡孩子根本不敢真實地表達情緒和感受,孩子帶着超出年齡可承受的巨大負面情緒,如何有力量去面對學習中的困難和挑戰?

一個孩子長期感受不到來自家庭最基本的快樂、滿足和幸福,你要她/他如何去構想屬于自己的美好未來,又如何有動力成為更好的自己?孩子會被強大的無力感拉進心靈的深淵,最後也許一根稻草壓下來,厭學拒學可能就成為了孩子的一種呐喊。

如果一切可以重新開始,希望天下所有的父母們放下焦慮,讓孩子感受到無論是好的表現還是不好的表現父母都是愛我的;

希望天下所有的孩子們都覺得自己是好的、是有能力、有潛力的、是值得被人愛的;

希望天下所有的家庭都充滿舒服溫暖的愛、充滿歡聲笑語。

那麼,也許厭學就不再存在。

本文轉自| 校長傳媒

版權聲明 |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若有來源标注錯誤或内容侵權,請及時聯系我們更正或删除。

據我們粉絲反映,關注【那群媽媽】的媽媽更加年輕漂亮了、孩子更乖了、老公更愛她了……關注【那群媽媽】的爸爸更加帥氣成熟了、孩子更上進了、老婆更體貼了……快來關注我們一起共同成長吧!

版權聲明:本号緻力于好文推送,内容僅供學習、交流之用,對文中觀點保持中立。文章/圖檔版權歸原作者或機構所有,若涉及版權問題,煩請聯系,我們将第一時間處理,感謝您的支援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