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清朝有多狠?為了削弱蒙古的戰争潛力,出家、盤剝,無所不用其極

作者:非正常曆史研究室

十三世紀是蒙古騎兵稱雄的時代,這個起源于蒙古高原的遊牧民族,有着比遊牧前輩們更強的戰鬥力,當時常備騎兵不到二十萬的蒙古大軍,卻橫掃整個歐亞大陸,成為歐亞大陸各國的夢魇。

尤其是西方人,在他們的記載中,蒙古騎兵如同鬼魅一般,神出鬼沒,以秋風掃落葉的速度橫掃西方大軍,也是以,蒙古騎兵又被稱之為“上帝之鞭”,他們毫無辦法,隻能在鐵騎下瑟瑟發抖。

清朝有多狠?為了削弱蒙古的戰争潛力,出家、盤剝,無所不用其極

橫掃歐亞

但沒有永遠強盛的民族,稱雄百年後,蒙古騎兵不可避免的衰落下來,最終被朱元璋趕回了草原老家。

随後在朱棣多次征讨下,他們又分裂成鞑靼、瓦剌、兀良哈等一衆部落,時不時騷擾明朝邊境,打打秋風。

而到了清朝時期,蒙古騎兵似乎徹底失去了往日的威風,甚至表現得越來越拉胯,淪為成為清朝的附庸,甚至僅有的蒙古騎兵,也在八裡橋一戰徹底葬送了,再也沒能恢複起來。

清朝有多狠?為了削弱蒙古的戰争潛力,出家、盤剝,無所不用其極

八裡橋之戰

和當初橫掃歐亞大陸的先祖比起來,實在太拉胯了。

雖然世界上永遠沒有強盛的民族,哪怕是之前強盛的遊牧民族,也會衰落下去,但蒙古騎兵不一樣,他們的衰落純粹是人為的。

首先就是明朝,從明初開始,就嚴防中原的鐵器流入草原,即便是開馬市,也是加以限制。

此舉就是防止蒙古人利用鐵制品打造武器,反過來侵襲明朝,不曾想沒了鐵鍋,整個草原又回到原始的天天吃烤肉的時代。

本來元朝貴族視為普通玩意的鐵鍋,現在成為大草原上的奢侈品,隻有大貴族家裡才會有,甚至用破了也舍不得丢,利用各種辦法修修補補繼續用,當傳家寶似的。

清朝有多狠?為了削弱蒙古的戰争潛力,出家、盤剝,無所不用其極

明朝鐵鍋

那為何蒙古人不自己制造鐵鍋呢?答案是給他鐵塊,他們也造不出來。

畢竟鐵鍋這玩意技術含量太高了,當時全世界就中國會制造鐵鍋,就連中世紀歐洲的貴族家庭,也不得不大量進口中國的鐵鍋,得到鐵鍋後也把它當傳家寶。

至于普通人,想都别想,也是以每次蒙古騎兵南下,最值錢的玩意不是金銀,反而是老百姓家裡的那口鐵鍋:

鐵鍋為虜中炊煮之日用,每次攻城陷堡,先行摉掠,以得鍋為奇貨——《北狄順義王俺答臣貢表》

但鐵鍋就這麼多,也不是每次都能劫掠到,沒有鐵鍋的蒙古人怎麼辦呢?隻能自己想辦法了,最後想出了用皮鍋炖食物的辦法。

所謂的皮鍋,當然并不是真的鍋,而是把皮革縫起來,當然不能直接放在火上煮,隻能将石頭燒燙了放進去,利用石頭去升溫,等差不多了就把肉放進去。

說是煮,實際上就燙,最終煮出來的肉基本就是半生不熟的,一次兩次就算了,但長期吃半生不熟的食物,直接導緻蒙古人身體素質降低。

是以,蒙古部落每次寇邊,其實就是為了貿易而已,比如也先就說過,明朝居然連鐵鍋、馬鞍都不賣了,隻能動武了。

一直到了隆慶年間“俺答封貢”後,雙方貿易才正常化,當然,貿易的重中之重就是鐵鍋。

清朝有多狠?為了削弱蒙古的戰争潛力,出家、盤剝,無所不用其極

俺答封貢

但鐵鍋畢竟是鐵制品,明朝依舊怕蒙古拿鐵鍋去制造武器,是以張居正也費了不少心思,最終想出了一個辦法,就是讓鐵鍋做的異常堅固,讓蒙古人無法熔化後鑄造兵器。

就這樣,蒙古人算是能鐵鍋吃上一頓熱乎的飯食了。

但熱乎飯沒吃幾十年,女真人崛起了,随後入主中原。

但在他們入主中原之前,大部分蒙古部落就已經歸順清朝了,甚至在八旗裡設定蒙古八旗,地位高于漢八旗。

除此之外,蒙古還不斷和滿人聯姻,清初不少皇後都是來自于蒙古部落,可以說蒙漢看起來就像一家人。

但僅僅是看起來像一家人,要知道清朝可是防着“親戚”一手呢,畢竟同為異族,加上蒙古人之前也入主中原過,清朝可是很擔憂他們威脅到自己的統治,是以想盡了辦法加以限制,就是為了削弱蒙古人的戰争潛力。

對于蒙古貴族這些上層人,清朝選擇拉攏,比如将蒙古分為四盟八十六旗,然後各自分封了一堆王公貴族,享受榮華富貴,而且如果花錢,這些頭銜統統都可以買到。

清朝有多狠?為了削弱蒙古的戰争潛力,出家、盤剝,無所不用其極

蒙古王公

到了最後,一百兩就能買個蒙古王公頭銜,當然,如果你想更進一步,也可以,再多花點錢,頭銜就可以更新,甚至閑散宗王也不是不可以。

隻是需要一步一步來,從最低的旗劄薩克汗到閑散宗王,每一級都需要花費五百兩銀子。

而有了頭銜之後,蒙古王公貴族們可以入京參觐,本來在草原生活的王公貴族哪裡見過京城的繁華?一到京城就徹底被迷住了,然後不少人就定居這裡。

定居這裡,地盤還管不管了?大部分是不管了,最後這些地方都被清朝給拿走了,蒙古王公也有名無實。

當然,這隻是針對蒙古王公這些上層人士的,對于底層人,清朝也有一套辦法,這就是宗教。

一開始蒙古人信仰的薩滿教,後來忽必烈大力推行黃教,至此黃教成為蒙古人新的信仰。

從康熙時候開始,就有意識的提高黃教的地位,僧侶們也無需繳納賦稅,更不需要服徭役,地位超然,而黃教也投桃報李,尊清朝皇帝為佛的化身,進而幫助清朝鞏固統治。

清朝有多狠?為了削弱蒙古的戰争潛力,出家、盤剝,無所不用其極

晚清蒙古家庭

至此,黃教在蒙古遍地開花,各地都是佛寺,由于黃教僧侶地位太高了,吸引了不少人出家,是以清朝便在這個基礎上推出了男丁出家政策。

根據規定,每一戶蒙古人家庭都要出一名男丁出家。

畢竟出家啥都不需要幹,地位還高,時不時還有賞賜,大量蒙古男子紛紛選擇出家,到了最後,家裡隻能留有一位男丁,其餘全部出家,即家裡有六個兒子的,五個兒子都要出家,僅有一位可以娶妻生子。

在三百年的宗教影響下,到了晚清的時候,整個漠南和漠北加起來有一千八百座寺廟,至于出家人則有十多萬,幾乎占了當時整個蒙古人口的三分之一多。

清朝有多狠?為了削弱蒙古的戰争潛力,出家、盤剝,無所不用其極

大量蒙古人出家

不得不說,這一招太狠了,表面尊崇黃教,暗地裡卻讓大量男丁成為不勞而獲的寄生蟲。

由于男丁都出家了,導緻大量蒙古女子無法出家,造成了蒙古女多男少的怪現象,為了出嫁,不得不找來做生意的商人和駐防人員等等,但還是不夠,到了最後,哪怕是跟着來的下人都能有一兩個蒙古媳婦。

而這些人又不是長久定居的,每次來都是換一批,久而久之,在蒙古人内部性病泛濫,梅毒、花柳病遍地都是,以至于當時青年裡,居然有百分之八十五都患有花柳病。

長期的減丁計劃加上性病泛濫,蒙古人口大量銳減,在清初時期,蒙古人口還有一千萬左右,但到了清末居然隻有五十萬,完全威脅不了清朝的統治了。

清朝有多狠?為了削弱蒙古的戰争潛力,出家、盤剝,無所不用其極

烏蘭察布盟達爾罕旗紮薩克親王雲端旺楚克

當然你以為這就結束了?不不,除了人口上刻意限制,清朝還在經濟上斷絕蒙古人的活路。

畢竟蒙古人缺乏食鹽、鐵鍋以及糧食等必需品,但他們又不能随意離開自己的盟旗,隻能等内地商人前來貿易,至于來貿易的對象,隻能是老字号晉商們。

晉商可是大清的皇商,也是和蒙古人唯一的商業貿易對象,但和蒙古人做生意,頂多就是拿内地的食鹽、鐵鍋等生活必需品,去換回當地的牛羊皮毛等等,但這些才幾個錢?

這點錢遠遠滿足不了晉商的胃口,那麼如何快速賺錢呢?那就是放貸。

你想買點糧食、食鹽和鐵鍋,但沒錢?沒事,晉商貼心的為你賒賬,到時候有錢了還就行,能“不花錢”消費,何樂而不為?

整個蒙古上到王公貴族,下到普通牧民,都是晉商放高利貸的對象。

但免費的永遠是最貴的,這些放牧為生的人哪有做生意的晉商精明?

一來二去,人人都欠了晉商一屁股債,而他們又不會算數,利息多少,純粹就是晉商自己說了算,以至于到了最後,蒙古人都不知道自己到底欠了多少債,隻能世世代代償還。

為了抵債,晉商們可以将蒙古人的财産全部拿走,不管是金銀還是牛羊等等,甚至賣兒賣女,隻要可以抵債,統統都拿走。

清朝有多狠?為了削弱蒙古的戰争潛力,出家、盤剝,無所不用其極

晉商

然後蒙古人就發現,自己忙活了幹了一年,别說本金了,連還個利息都不夠,這日子還咋過?每家每戶生生世世都是欠債者。

别說底層蒙古人了,就連王公貴族們發現,将自己家産全賣了都還不起錢了,紛紛躲在京城不出來,可以說整個蒙古人都成了晉商的韭菜。

如此一來,不如躺平吧,直接整個蒙古人精神極度萎靡,加上人口就這麼點,能湊出一支勁旅才怪。

畢竟以前遊牧民族打不過,先認輸,然後找個地方慢慢回血,等兵強馬壯再來一次。

但清朝卻釜底抽薪,用盟旗制度大規模拉攏蒙古上層,然後宣傳黃教,用中原盤剝的利益供養,讓原本騎馬作戰的蒙古好男兒去當和尚,最後又利用晉商,大規模盤剝蒙古人。

幾番操作下來,徹底削弱了蒙古的戰争潛力,說實話,清朝從來就沒相信蒙古親戚,他們隻知道被削弱的蒙古人才是好蒙古人。

清朝有多狠?為了削弱蒙古的戰争潛力,出家、盤剝,無所不用其極

晚清蒙古人,不得不說,老愛家做的有點絕

就這樣,蒙古的戰争潛力快速的衰退,清朝的目的也達到了,再也沒有遊牧民族可以威脅到了自己的政權了。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