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門莫之眼與鹘莽驿

作者:西藏主要新聞
門莫之眼與鹘莽驿

鹘莽峽一線天。

門莫之眼與鹘莽驿

古生物化石。

門莫之眼與鹘莽驿

巴青本塔鄉傳統服飾。

門莫之眼與鹘莽驿

門莫瀑布。

門莫之眼與鹘莽驿

溶洞内的冰柱。

門莫之眼與鹘莽驿

門莫溶洞入口。

  經雜榮嘎峽谷,兩山相崟十餘裡,一峽一水一條路一線天;翻瑪欽拉山口,單堆碎石覆碎雪,古道千裡,行人了無痕;過巴青本塔鄉,折向東楞木拉,過山進溝又見奇峰巉岩、怪石嶙峋。

  門莫溶洞在山頂,海拔4974米,有着世界上最高溶洞的美譽。望之可及,登則不易,最後幾百米碎石路尤險。溶洞呈豎井式,洞底深幽,直達地心深處;洞口開闊,一條條冰簾垂天際,透過山頂洞口遠觀地球之巅,仿佛我們這些“山頂洞人”透過這門莫之眼,也可參天地悟古今,瞬間将剛才登山的肺腑翻騰忘卻于腦後。

  門莫,位于那曲市巴青縣本塔鄉,雖然不廣為人知,卻是千裡草原沃野上最為獨特的一處地理标志。去年底,巴青縣“青藏地心谷·門莫溶洞文化旅遊景區”成功建立國家3A級旅遊景區。其景區規劃中介紹,門莫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喀斯特峰林峽谷景區,也是唐蕃古道鹘莽驿的所在之地。

  這是峰林峽谷與古道驿站的相遇,那高處的“門莫之眼”,見證了青藏高原的隆起,見證着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曆史樂章。

  門莫 格薩爾的傳說

  “門莫”,也譯寫為麥毛、邁毛、麥莫、梅莫等。當地以“門莫溶洞”而為人所熟知。實際上,門莫在當地是作為地方統稱而使用的,不局限于溶洞,還包括門莫拉康、門莫河、門莫山、門莫拉根等。

  桑旦久美是本塔人,《青藏高原環境與山水文化·巴青縣本塔卷》的作者之一,他介紹說:“關于‘門莫’,一般認為有兩種說法。第一種解釋是指‘仙女’,第二種解釋認為,該稱呼并沒有特别的含義。”

  行走在門莫,溶洞、峰叢、孤峰、穿洞、石林、峽谷、穴窩、鈣華堆積、溫泉……大自然以鬼斧神工造就出一處處奇特景觀,像打開了喀斯特地貌的萬花筒,形态萬千、栩栩如生的怪石,如手掌,如金龜,如蓮花,如狼熊……仿佛走進了遠古的“奇異世界”。

  拾級而上,見一“石人”,戴冠引頸,駐望門莫。這就是門莫仙女嗎?是象雄文化裡的斯巴嘉姆?是格薩爾史詩中的王妃珠姆?眼觀大千世界,心緒浮出萬象,一路聆聽着門莫的各種遺迹傳說,原來牧人早已認證口頭叙事賦予了這些地理景觀以意義。

  當地人口耳相傳——

  門莫溶洞洞内的石樁是格薩爾出征前的拴馬樁,洞内的岩闆上還有一個馬蹄印。還有一些像首飾一類的石頭,是珠姆盼望格薩爾遠征歸來,深感寂寞梳妝時留下的;

  麥莫森嘎峽谷傳說是魔王松布克次熱巴之居所,在峽谷附近的岩洞,就是他的巢穴。而此妖被格薩爾的叔叔晁同所除,該處岩壁上的窟窿眼就是晁同降魔時所留。

  那曲市是格薩爾說唱藝人之鄉,是格薩爾文化傳承發展的重要區域,有關格薩爾的遺迹和故事傳說遍布藏北的山川河流。巴青本塔人、那曲市文化專家洛布紮西介紹,門莫景區内主要有晁通降魔、格薩爾珠姆生活和門莫仙女傳說等,反映了當地牧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這些民間的口頭叙事讓獨特的地理景觀具有了深厚的人文内涵。

  經過深入挖掘,2023年,那曲市巴青縣文化和旅遊局申報的“門莫山傳說”納入西藏自治區第六批自治區級非遺代表性項目。

  鹘莽 驿道的千年曆史

  走在門莫,山皆岩山、高聳河岸,碧水中流、峽谷通幽。更為奇特的是,門莫山東邊一處岩體嶙峋,山巅湧水不斷,飛流直下百米,狀若瀑布,近之水花飛濺,如煙如霧。飛瀑落地成河,兩岸灌木遍布,河中魚群翔遊,以手測之,尚有一定溫度。頃刻,魚群皆來,可體驗“魚療”之趣。

  這樣一處具有重要地标性的地理景觀,在廣袤的藏北草原上難得一見,很容易引起行人的注意。唐代的史地文獻記載該地的就有三處:

  《新唐書·地理志》記載:又經大速水橋,三百二十裡至鹘莽驿,唐使入蕃,公主每使人迎勞于此。又經鹘莽峽十餘裡,兩山相崟,上有小橋,三瀑水注如瀉缶,其下如煙霧。

  《冊府元龜·外臣部·土風第三·吐蕃條》記載:有鹘莽山,去長安六千裡餘,其國因險而為防焉。其山西八裡,狀若三峽,其中水流聲若雷霆,人語不相聞。其山遠而望之,色黃而白,無草木,兩岸有石壁,一處瀑流自山巅飛下,可百餘尺,激一縣石似飄粉焉。

  《新唐書·西域下》記載:蘇毗,本西羌族,為吐蕃所并,号孫波,在諸部最大。東與多彌接,西距鹘莽硖,戶三萬。

  門莫與鹘莽古音相近、景觀相似。“唐蕃古道經過門莫,見證了中原各族人民與青藏高原上各民族人民在文化、經濟交流上的歡好不絕。”巴青縣文旅局局長拉巴卓瑪介紹,文獻中所記載的“鹘莽驿”在本塔鄉所在地,“鹘莽峽”為一線天峽谷,“鹘莽山”就是門莫山。

  唐和吐蕃之間往來路線衆多,北向的有青海道、玉樹道、于阗道等,南向的有四川道、南诏道等。狹義的了解認為唐蕃驿道是指經由今陝西、青海、西藏等省區的一條古代通道。

  知名史學工作者崔永紅所著的《絲綢之路青海道史》根據有關資料統計,自唐貞觀八年(公元634年)吐蕃首次遣使入唐,至9世紀中葉吐蕃王朝崩潰,209年間,雙方往來使者共290餘次。使者往來包括朝貢、議盟、盟會、修好、和親、告喪、吊祭、封贈、求請、報聘、慰問、約和等。

  從門莫到鹘莽,一眼千年,一條古道綴聯曆史時空。文成公主及其一行當年所走過的藏北草原,至今仍然流傳着許多與文成公主有關的傳說和佳話。

  “我們将以成功建立3A級景區為契機,傳承唐蕃古道鹘莽驿的曆史,融合‘峽谷服務驿站+曆史文化記憶’等功能,打造鹘莽古驿服務品牌,推動文旅融合向深處發力,以文旅産業發展促進各民族廣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拉巴卓瑪表示。

  拉根 茶馬的民間記憶

  從“門莫之眼”向南望,高原大地敞開胸懷,山巒皆在腳下。

  條條溝谷相連,串聯着中華千年時光,也溝通着神州千裡河山。

  “門莫拉根”,意為門莫老山口。牧民群衆的記憶裡,該處過去是巴青至那曲的主幹道,也是青海方向馱隊往來的茶馬大路。桑旦久美介紹說:“過去的老人們,都稱該路為‘甲蕃拉木欽’,就是‘漢藏大道’的意思。”遠方的馱隊運來茶葉、絲綢、瓷器、銅器等貿易物資,當地的馱隊也經過此山到南部農區進行鹽糧交換。

  1919年—1920年,甘肅督軍公署咨議李仲蓮、參事朱繡、古浪倉和拉布堅貢組成甘肅代表團入藏聯絡,便經過門莫。朱繡在《海藏紀行》中對此有詳細的記錄:“入溝上東楞木拉,山勢陡峭,層巒疊嶂,十裡餘始達其巅,下坡峻而尤險。出溝奇峰突出,巉岩林立……自此向西南行,東西兩山夾峙,中間一片冰灘,人颠馬仆,滑澾不堪,出峽向西行入山谷。盤旋曲折,登麥莫拉力幹嶺(門莫拉根),雪峰插天,寒輝射人,狂風一發,牛馬回首。”

  今日,從本塔鄉經門莫山去翻越門莫拉根的路途上,仍有很多地名儲存着馱隊運輸的記憶,折射着茶馬商道的繁榮。如“加瓦曲”意為茶人河、“加脫兒”意為茶撒了、“加木日”意為茶山等。在當地群衆口耳相傳的說法裡,至今還流傳着“加脫兒地方撿到的茶要好喝一些”的說法。

  商隊往來不絕,經過山口時,會丢下一塊石頭祈求平安。經年月累這些石頭壘成了高達二三米的大石丘,成為古道的重要路标。在東楞木拉、古格拉、門莫拉根都可見商隊行人留下的“拉則”古迹。而通過“拉則”的石頭數量似乎便可以推算曆史上穿越山口的人數,本塔鄉鄉長益西措姆笑稱:“‘拉則’是古道上的流量電腦”。

  長風中歲月如歌,高山上往事如訴,那是山口的高度,那是古道的刻度。每一塊碎石的背後,都曾經有一位千裡跋山涉水的旅人,被互動往來這種力量所驅動,藍縷于途、風餐露宿。

  山再高也有可以翻越的隘口,路再遠也遠不過跋涉的腳步。從古道走來,“門莫之眼”是地心之眼,可觀大地隆起、滄海桑田;更是曆史之眼,可見時間長河奔騰不息、滾滾向前。

來源: 中國西藏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