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樹優良醫德醫風 讓生命之花再放光彩

作者:生态雅安
樹優良醫德醫風 讓生命之花再放光彩

護士和老人們一起畫畫 雅安市第四人民醫院供圖

窗明幾淨的病房裡,老人與醫護人員圍坐在一起做着簡單的手工,大家臉上都洋溢着燦爛的笑容……

在雅安市第四人民醫院(以下簡稱:市四醫院),這樣的場景屢見不鮮,患者和醫護人員之間充滿着信任與依賴。

走進醫院每一個病區,挂滿錦旗的牆訴說着患者對醫護人員的感激,蘊含着醫院對患者的初心。

醫院好不好,患者的就醫感受是标尺。近年來,市四醫院在醫德醫風建設方面持續發力,成為推動醫院高品質發展的動力引擎。

陪 伴 讓患者有家的感覺

“内科的醫護工作者們,你們好!‘五一’将至,向你們道一聲節日快樂……每一個老人都維系着一個家庭的親情和愛,你們以自己的辛勤和汗水延續傳播這種愛,你們是愛的守護者。我要道一聲:天使們,你們辛苦了。”

“五一”節到來時,市四醫院内科病人家屬微信群裡,一位患者家屬發來這樣一段感謝的話。

秉承着“厚德濟世,精博至善”的院訓,關心老人,照顧老人,将老人當作自己的親人,正是市四醫院醫護工作者醫德醫風的一個閃光點。

不同于其他綜合性醫院,市四醫院的醫護人員往往在更多時候要面對家屬不在身邊,卻需要長期照料的患者,這也更加考驗着醫護人員的耐心。

護士袁永麗的身後,常常跟着一位老奶奶。這位老奶奶患有阿爾茨海默病,早已不太認識人。但她總會把袁永麗認成自己的三女兒,一見到袁永麗,就會四處跟着她。袁永麗就一直“假扮”着三女兒這個角色哄着她。

“人年紀大了之後,可能性格會變得很奇怪,就像小孩子一樣。在這裡,醫護人員就是他們的家屬,就是他們的依靠,我們一定要照顧好他們,給予他們足夠的關心和關懷。”袁永麗說。

醫院裡有位馮爺爺是癌症末期病人,剛來到醫院時總是怕自己被家人遺棄。經常打電話叫來家人,對家人發很大的脾氣。醫院發現了家屬的難處,大家就輪流陪着馮爺爺聊天安慰他。漸漸地,老人與醫護人員之間建立起信任,老人也不再那麼急迫地找家屬了。

最終,馮爺爺的家屬将一面“醫德雙馨,情暖患者”的錦旗送到醫院,挂在“錦旗牆”上。

這些年,醫院收到無數來自患者和患者家屬的錦旗和感謝信,這些感激不僅來自病房内的關懷,也來自醫院各個視窗。

陳爺爺長期住院,每次醫保結算時,他都會來到醫院醫保收費科視窗,列印出賬單一筆筆核實。盡管從業人員都知道,賬單上的數目經過電腦計算并人工稽核後不會出錯,但還是耐心地幫助陳爺爺計算,做好解答工作,常年如此。

陳爺爺很感動,手寫了一封感謝信送給醫保收費科,并填詞《浪淘沙》贊美。

“在這裡,我們要做的其實很簡單,就是把老人當作自己家人,讓老人在這裡找到家的感覺。”袁永麗說。

專 業 讓病人重拾信心

一直以來,市四醫院承擔着全市六縣兩區及毗鄰市州700多萬人口的精神衛生工作,心理醫學科的病區常年住着不少患者。

醫院心理醫學第一黨支部書記王冬說,面對心理疾病患者,醫務人員首先要做到的就是平等看待,要讓病人在這裡有尊嚴。“在這裡,人文關懷和醫術同樣重要。”王冬說。

在王冬心裡,醫德醫風是一塊基石,它培養着醫務人員的愛心和耐心,也為患者重返社會提供着心理支援。

在心理醫學科,為患者梳頭、洗臉、洗腳、剪指甲、喂飯、喂藥、做心理治療這些正常護理自不必說,還有更多的則是給予患者心理上的慰藉。

曾經有一位甘孜州的患者非常感激醫護人員對他關照,在出院之後,又專程從自己家中帶來農産品要送給大家。“救死扶傷是我們醫生的職責,我們不能收患者東西,但是面對心理疾病患者,他可能會認為不收東西是看不起他。”王冬說,為了讓患者打消這種顧慮,醫護們先開心地收下了患者送來的“禮物”,又按照市場價格折算後購買成其他物品,“贈送”給了患者。

像這樣的“以物易物”,在心理醫學科患者和醫護人員之間并不少見,醫護人員通過這樣一種特殊的方式收下了患者的心意,維護着患者的自尊心。

“随時随地都要首先為患者考慮,讓患者放下病恥感。”王冬說。

患者的康複不僅是在醫院治療期間,出院後的健康狀況同樣至關重要。

2022年5月,心理醫學一科針對性地制作出适合當下情況的患者出院健康回訪卡。

通過這一張小小的卡片,讓患者在離開醫院後,仍能感受到醫護人員的陪伴與呵護。它記錄着患者的基本資訊、出院診斷、治療方案以及注意事項等重要内容,讓患者能夠清晰地了解自己的健康狀況,更好地進行自我管理。同時,通過健康回訪卡,醫護人員定期對患者進行回訪,詢問他們的身體恢複情況,解答他們的疑問,提供專業的健康指導。這不僅有助于患者及時發現問題,采取相應措施,也讓他們感受到醫護始終在身邊,給予他們信心和力量。

“我們的心願是讓患者可以回歸社會,像普通人一樣生活。”王冬說,“每當有患者回醫院複診,看見他們對自己的疾病有了正确認識,不再像過去那樣一味地逃避時,我們心裡總是感到安慰。”

文 明 引領醫院不斷前行

“幫天下兒女盡孝、替世上父母解難、為黨和政府分憂”這是市四醫院一直以來的宗旨,也是全體醫護人員時時刻刻記在心中的理念。

以患者滿意為标準提高醫療服務品質和水準,是醫院必須練好的一門“專業課”。

對内,市四醫院持續改善醫療服務,通過完善預約診療制度和門診服務流程、建立多學科診療制度、改善患者住院服務、暢通雙向轉診管道等途徑,充分運用新技術、新模式為患者提供更加優質、高效和舒适的診療服務。從醫療品質到優質護理,從用藥安全到常态化随訪,醫院努力打通人民群衆就醫的堵點、瘀點和難點,改變患者傳統就醫體驗。

對外,市四醫院牢記服務人民,奉獻社會的宗旨,充分發揮自身專業優勢,開展包括基層嚴重精神障礙管理治療工作指導、精神科專家基層帶教示教、基層中醫藥指導、義診以及健康指導等内容的志願服務活動,加大對區域聯盟醫院和基層衛生機構的支援與幫扶力度,履行作為雅安市精神衛生中心的工作職責、幫助患者回歸社會、推動精神障礙患者社群康複工作、提升全市群衆心理健康水準、關注未成年人心理健康……在回報社會,造福人民的路途上,市四醫院步履不停。

“懷愛民之心、守為民之責、謀利民之事,市四醫院緻力于通過醫德醫風建設,教育引導每一位醫護人員将患者當親人,用溫暖的人文關懷為患者營造家的感覺,用優質的醫療服務讓家屬和患者心安。”市四醫院相關負責人說。

本報記者 魯妮娜

編後:

關愛老人從家庭做起

“幫天下兒女盡孝、替世上父母解難。”文中所提醫院練好的一門“專業課”,這很值得肯定。但編者認為,對于老人們來說,家庭作為家庭成員的“庇護所”,作為家人,更應該在生活、精神層面上多照顧、關心老年人,而不是隻顧着給他們提供物質上的滿足,或者隻需要提供最好的醫療服務場所。

作為家庭成員中的老人,可能更需要家人的陪伴和關心。“老有所養,老有所依”,不能隻是一句宣傳、一個口号,要讓老年人的生活擺脫無奈與掙紮,得到社會與家庭的尊重與了解,這是社會共同的責任和追求。

家庭、社會應該要加大養老、醫療保障力度,切勿隻是“紙上談兵”,而是要真正落到實處,讓老年人群體切身感受到溫暖。隻有對老人的生活關照、醫療保障和精神慰藉“三管齊下”,才能為老年人心理問題“把脈”,對症開排憂“藥方”,為老年人營造一個舒适、幸福的晚年環境,這是一個循序漸進、家庭、醫療機構甚至全社會通力協作的過程。

讓全社會共同守護老年人群體,大力弘揚“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中華傳統美德,做好孝敬老人、關愛老人的責任和義務,讓老年人共享現代社會發展成果,安享幸福晚年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