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特稿 | 南粵傾力 古樹逢春

作者:南方農村報

今年春節期間,在社交媒體上,一位網友急切地為家裡的百年大樹找醫生:“從我出生就陪我長大的大樹,作為留守兒童的我,靠在它身上哭過笑過,隻有它記得我的童年,現在它要死了,可咋辦啊”。

雖然求助很冷門,評論都在認真支招。有專業網友分析,大樹生病是因為被花草藤蔓吸走了水分營養。被1.5萬點贊頂上熱評的,卻是一條普通網友的評論:“好感動啊,有人類會專門發帖尋求幫助治療一棵大樹”。

特稿 | 南粵傾力 古樹逢春

對人類來說,大樹從來都不是沒有情感的物種,它們是朋友,是樹洞,是回憶深處裡家的方向。更别提那些曆經千百年風霜的古樹,連接配接着曆史與今朝,承載着一方生态的年代記憶,寄托着一個民族的精神傳承。

特稿 | 南粵傾力 古樹逢春

古樹是情感的紐帶,承載着人們的集體回憶。

大陸2017年1月1日起實施的《古樹名木鑒定規範》規定,樹齡在100年以上的樹木納入“古樹”行列。截至2023年底,廣東全省共有85561株古樹名木,其中87%分布在廣袤鄉村。

站在古樹之下,仿佛翻開一本橫亘千年的史書。回頭追溯,歸家遊子仰望星空的身影,重疊着無數古人在樹下的同一姿态;往前展望,我們卻難以作答:這些古樹還可以再陪伴大家度過多少個春天?

守護古樹,我們能做些什麼?

特稿 | 南粵傾力 古樹逢春

古樹,是回家的方向

“這棵橫枝,就是我們村小孩的第一根吊單杠!現在不讓人爬啰……”88歲的雲浮羅定加益鎮石頭村村民劉軍石,每天都要到榕樹頭下坐坐逛逛。眼前的雅榕王擁有1036年樹齡,是石頭村遠近聞名的驕傲。2019年,全省有55個建制鎮被認定為廣東省森林小鎮,憑借古樹加持,加益鎮成為雲浮市的上榜獨苗。

小時候的劉軍石,也喜歡問村裡老人:大樹到底多少歲。“沒有人能說得清,大家隻知道有記憶起,樹就一直在。”如今在村民眼裡,年近九旬的劉軍石就是石頭村活字典,他卻俏皮地告訴記者:“大樹知道得更多哩!”

特稿 | 南粵傾力 古樹逢春

大榕樹下,是孩子們嬉戲玩耍的“樂園”。

以往村民們拉家常,村裡商量大事小事,都喜歡聚在榕樹頭下進行,“古樹有靈性,都能聽得見。誰家小孩出生,也要在這棵榕樹上挂上燈籠,許願祈禱”。對石頭村的孩子來說,雅榕王是朋友、親人、家人,也是樹洞、秘密基地和治療失眠的良藥。

樹在,家就在,這是一種落葉歸根的安心感。“我們以前總說,看到了樹,就看到了家的方向。”讓村民劉楠如此驕傲的,是雅榕王極其壯觀的外表:其樹冠投影面積達3000平方米,需近20個成年人才能合抱,“遠在幾裡地外的村民擡頭看到樹,就知道快到家了”。

廣東的根文化影響深遠,不少地方都是先有樹、再有村,古村、古寺、古建築等依樹而建,村裡小孩甚至會認樹當幹爹、幹媽。于是,很多人從出生開始,便會擁有自己生命裡的樹——兒時的嬉戲打鬧、青春期的淚水歡笑、成家立業的每個階段,它都一路參與、見證。

“木棉花掉下來之前會在空中旋轉,孩子們就在樹下等着,誰搶到就帶回家曬幹煲茶,那是我們最好的消暑飲料。”回憶起小時候跟夥伴搶木棉花的畫面,70歲的廣州市黃埔區廟頭村村民張志強依然忍俊不禁。

特稿 | 南粵傾力 古樹逢春

位于黃埔區的南海神廟,古木棉樹花紅似火。

古代廣州木棉樹種植甚廣,以擁有1400多年曆史的南海神廟前十餘株最為古老和聞名。它們不僅陪伴了張志強們從年少到老邁的時光,更像會呼吸的編年史一樣,書寫着一方傳奇。如今,這些木棉古樹早已成為文物的一部分,如同一座有活的博物館,在曆史文化價值、景觀藝術價值、生物科學價值等方面,擁有不可替代的地位。

特稿 | 南粵傾力 古樹逢春

古樹,是需照拂的長者

早年間,南海神廟門口兩株木棉古樹都曾遭受雷擊,幸好生命力頑強,至今仍能開出鮮豔的木棉花。在廣東,雷擊、台風、潮濕等因素,都會影響古樹健康。随着樹齡增長、立地環境等變化,每年會有相當數量的古樹名木生病、衰弱、受傷甚至死亡,造成珍貴曆史文化及古樹名木遺傳資源的流失。

名園易建,古木難求。古樹就像一位長者,給予了人類長久陪伴,也需要人類看護和照顧。廣東省林業科學研究院副研究員黃華毅告訴記者,古樹養護治療遵循“一樹一策”原則,由樹木醫生為古樹評估診斷,再提出有針對性的技術措施,“不僅根據不同樹種采取不一樣的養護措施,同樹種不同株也會有差異”。

特稿 | 南粵傾力 古樹逢春

古樹連接配接過去未來,亦有生老病死。

普查顯示,廣東省古樹名木非正常株(衰弱、瀕危和死亡株)占總株數的約9.1%,500年以上古樹非正常株約占25%。按全省超過8.5萬株古樹總量來說,即使正常株占多數,衰弱株和瀕危株的數字仍不容小觑。

清遠市陽山縣北山古寺門口,有兩株樹齡超1020年的桂花樹,相傳是唐代文學家韓愈當縣令時親手植下。去年漫長的潮濕氣候,讓兩株珍稀唐桂深受白蟻病害。陽山縣林業局林業工程師卓國軍得知後,馬上與同僚展開營救。

如今,兩株在冊的唐桂古樹被後人悉心照拂着。按照廣東五級林長制體系,它們由各級的林長、護林員、監管員等整個團隊輪流看護。2023年,陽山縣第一林長、縣林長等各級林長開展巡林巡山約1.6萬次,未發現樹木死亡、砍伐、移植等侵害古樹名木相關違法行為。

特稿 | 南粵傾力 古樹逢春

北山古寺的唐桂古樹,在守護人的照料下依然生機勃勃。

在肇慶懷集藍鐘鎮的根竹塘村,有一棵樹齡超1300年的紅椎古樹。據林業部門測量,紅錐王樹高26米,胸圍近9米,冠幅38米,是目前廣東已知樹徑最大的一株紅錐,被稱為“紅錐樹王”, 成為當地古樹名木“活的文物”。在它周圍,生長着數十棵已達古樹标準的紅錐樹,多代同堂,形成了難得的紅錐古樹群。

懷集縣嶽山林場負責人張彬彬告訴記者,為了保護好這些古樹,當地鎮政府和村委會簽訂了古樹共同管護責任書,讓每一個村民都加入到古樹的保護當中去。“為了守護好這株紅椎王,當地将責任落實到村民,會有村民定期檢視古樹的情況,如有問題馬上上報。”

特稿 | 南粵傾力 古樹逢春

肇慶懷集的紅錐古樹,已與村民共度了1300多年時光。

據了解,全省大部分超500年樹齡的古樹身邊,都有一雙24小時“電子眼”。去年以來,廣東省林業局組織搶救複壯長勢衰弱的古樹名木,對一級古樹名木實施視訊監控保護。一批高科技裝置也被啟用,包括PiCUS-3彈性波樹木斷層畫像診斷儀、木質針刺檢測儀、雷射雷達、無人機等,為古樹名木的健康監測保駕護航。

特稿 | 南粵傾力 古樹逢春

古樹,讓鄉村開花結果

廣東87%的古樹散生在廣袤鄉村,見證了南粵農耕文明的滄海桑田。荔枝樹、龍眼樹、黃皮樹、桃樹、杏樹、梨樹,甜甜果香是兒時記憶中的味道;榕樹、樟樹、柳樹、梧桐樹、桂花樹、玉蘭樹,也在大家年少的故事裡安靜而恒久地存在着。

廣東省古樹名木資訊管理系統資料顯示,在568種廣東古樹裡,排前四位的分别是:榕樹1.9萬多株,荔枝1.5萬多株,樟6105株,龍眼3897株,既有觀賞性又可采摘果實,生态價值與經濟價值兼備,十分符合廣東人務實的性格特點。

特稿 | 南粵傾力 古樹逢春

茂名根子貢園,古荔枝樹為當地百姓帶來甜蜜生活。

廣東飄之綠名木古樹保護有限公司工程師葉廣榮分析,古樹的組成與分布特征,充分展現了人類文明與大自然的關系,“是農業種植文化、植物個體文化、宗教與宗祠文化及開發與遷移文化等要素,共同形成了先民對古樹的選擇。”他表示。

清朝初期屈大均《廣東新語》雲:“榕易高大,廣人多植作風水,墟落間榕樹多者地必興。”因常受台風、暴雨等惡劣天氣影響,廣東先民選擇種植高大濃密的鄉土樹種來抵禦自然災害,久之便形成了榕樹、樟樹、樸樹等主體樹種高密度斑塊狀分布的特征。荔枝、龍眼則是著名的嶺南佳果,經濟效益與文化價值俱佳,代表了南亞熱帶特色的農業種植和文化系統,這兩類古樹是廣東兩千餘年以來農業文化形成的巨大的累積效應。

村民世代守護着古樹成長,讓人驚喜的是,虬枝峥嵘的古樹依然保持着旺盛生命力,不僅為村民回報了新枝綠蔭,還結出新果碩果。

特稿 | 南粵傾力 古樹逢春

荔枝古樹年年結果,古樹荔枝兼具經濟價值和文化價值。

在“荔枝龍眼之鄉”茂名高州,根子鎮柏橋村荔枝種植園裡的180株古荔枝樹,年年結新果,且樹齡越老、果實越甜;分界鎮儲良村超120歲的龍眼母樹,果熟時節時可收獲400多斤果實;謝雞鎮新聯村爵荔園兩株樹齡超200年的桂味荔枝樹,每株年産曾逾1噸,實屬罕見。

為了保護雅榕王,石頭村修建古樹公園,專門邀請廣東生态學院、廣東省林科院等專家進行“會診”,并為公園裡每株古樹建立健康檔案。2023年廣東深入推進綠美廣東生态建設,提出實施古樹名木保護提升行動等六大行動,明确計劃在2027年底前建古樹公園100座。

特稿 | 南粵傾力 古樹逢春

石頭村建起了古樹公園,進一步加強對“雅榕王”的保護。

随着越來越多果樹産業園、古樹博物館、古樹公園建起來,村民們也開起了農家樂,賣起了農産品,吸引越來越多遊客走進美麗鄉村,感受亘古貫今的古樹文化及産業魅力。

特稿 | 南粵傾力 古樹逢春

古樹,奔赴下一個春天

古樹用強大的生命力陪伴我們,但時光無法逆轉,古樹衰老也不受人的意志轉移。為了讓古樹能夠擁有更多個春天,廣東正傾社會之力。省林業局透露,2024年是廣東全力推進縣鎮村綠化工作的行動之年,“古樹名木保護提升”已寫入綠美廣東生态建設的重要環節。

“政策上,綠美廣東生态建設給古樹保護指明了詳細的路線方向;法規上,《廣東省森林保護管理條例》的頒布實施,為古樹保護工作提供了法律依據;措施上,我們實作了古樹名木100%挂牌保護,100%簽訂保護責任書。”黃華毅認為,目前廣東在古樹保護方面的決心足夠大,但仍需解決部分實際問題。

特稿 | 南粵傾力 古樹逢春

樹老則體衰,病蟲害等因素會危及古樹的生命。

“一是缺乏資金支援,二是缺乏專業人才,其中資金管道不暢的問題尤其突出。”黃華毅指出,特别是一些偏遠的鄉村地區,由于财政資金不足,很難再有專項資金去滿足古樹保護的需求。

針對此,葉廣榮提出,除了加大财政投入外,還可利用社會力量,開展認捐認養等活動募集資金。同時,各地還可以探索古樹保護的生态補償機制,發揮村民主體對古樹的保護作用。

今年以來,各地聚焦縣鎮村綠化建設頻頻創新,廣泛發動社會各界力量植綠護綠,“雲上”認種、“指尖”植綠的綠色新風尚深入人心。5月10日,為了聚集社會力量參與古樹名木保護行動,綠美廣東古樹認捐項目在綠美廣東公共服務平台正式上線(詳情請戳→百家企業認捐古樹,首批認捐金額達1690萬元!綠美廣東古樹認捐項目正式上線)。

特稿 | 南粵傾力 古樹逢春

與會嘉賓掃碼登入“綠美廣東公共服務平台”了解古樹認捐項目。

據了解,綠美廣東古樹認捐項目由廣東省綠化委員會、廣東省林業局、省鄉村振興基金會、南方報業傳媒集團共同推進,在全省範圍内開展“古樹認捐·綠美有我”募集資金活動。募集資金将用于綠美廣東生态建設示範點建設、縣鎮村綠化和古樹養護等。

俯仰之間,古樹庇護大地,常佑吾鄉。更多守護者也将彙聚到古樹之下,回饋以敬畏,回饋以珍護,攜手奔赴下一個春天。

掃一掃

“綠美廣東公共服務平台”小程式碼

參與古樹認捐項目

共同守護廣東古樹名木

特稿 | 南粵傾力 古樹逢春

【策劃】嚴亮 洪繼宇 麥倩明

【統籌】樊靜東 李曉芬

【編導】陳佳純

【記者】黃旭君 李嘉镓 樊靜東

【攝影/攝像/剪輯】程麒 譚家富 吳秒衡

【來源】南方農村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