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左宗棠被低估的民族英雄,沒有他陝甘甯漢人被殺光,大西北将獨立

作者:柳州阿妹侃曆史

如果說中國近代史上被嚴重低估的一位民族英雄,那就是晚清名臣左宗棠大人。他對近代中國的貢獻,不僅僅是擡棺出征收複新疆,卻是收複了陝甘甯地區等西北地區。如果沒有左宗棠大人,陝西、甘肅、甯夏的漢人基本都會被殺光。那時候,中國不僅丢失166萬平方米的新疆領土,更是丢失了包括陝甘甯在内,面積達到350萬平方米整個大西北地區的領土。

左宗棠被低估的民族英雄,沒有他陝甘甯漢人被殺光,大西北将獨立

我們往往知道晚清新疆的阿古柏叛亂,卻不知道1862年的陝甘回亂。晚清由于政府腐敗無能,苛捐雜稅嚴重,最終醞釀了1862年陝西、甘肅和甯夏的回族人和漢族人互相仇殺。

陝甘甯回亂,維持了十年多,涉及到陝西、甘肅、甯夏、青海、新疆等地區,醞釀為西北地區回族人的叛亂獨立事件。最終清朝廷在1866年命左宗棠為陝甘總督,左宗棠最終不負衆望,率領湘軍和多隆阿部隊,一起鎮壓了此次叛亂。

這一次戰亂對西北地區造成巨大的破壞,損失人口2000多萬。沒有左宗棠的鐵血鎮壓,陝甘甯地區的漢族人也會被殺光。

左宗棠被低估的民族英雄,沒有他陝甘甯漢人被殺光,大西北将獨立

現在,就看看事情的緣由。

陝甘甯的回民數量增多

我們知道回族人是信仰伊斯蘭教的波斯人和阿拉伯人,遷移在中國的後裔。由于古代中國與中亞和歐洲地區的聯系,主要就是陸路的絲綢之路。是以,很多從西亞、中亞地區來到中國的回族人,基本定居在西北地區的絲綢之路一帶。

經過元朝、明朝、清朝三個朝代的移民,中國西北的回民數量逐漸增多。根據複旦大學路偉東副教授寫的《清代陝甘回民峰值人口數分析》一文分析:在同治元年,也就是1862年,陝西的回民估計在200萬左右,約占陝西總人口的14%多。

陝西200萬回民,這是一個龐大的數字,要知道100多年後的1990年,陝西回民總人數才13.2萬。(第四次全國人口普查資料。)

左宗棠被低估的民族英雄,沒有他陝甘甯漢人被殺光,大西北将獨立

遷移在西北地區的回民,最初以甘肅和甯夏為中心形成回族居住區,之後又繼續向東擴充,滲透到漢族為主的陝西地區。清朝初年,陝西地區的人不多,可以分到的土地多,回民與漢族沒什麼直接的利益沖突,關系相對融洽。

回族人和漢族人沖突的尖銳

但是,在晚清中期之後,回族人人口數量的增多,與漢族人經常争土地和争糧食發生了沖突沖突。再加上回族人和漢族人在宗教信仰和生活習慣的差異,由經濟利益帶來的沖突沖突也就進一步激化,沖突更新就是聚衆打架鬥毆。

根據一些文獻資料記載,在回民數量比較多的大荔、華州、臨潼等縣,經常發生回人和漢族人的械鬥,這些械鬥經常造成回漢沖突尖銳,以及不必要的人身傷亡。地方政府在處理善後事宜時候,由于官員很多是漢族人,比較偏袒于漢族,這也引起了回族人的反感,增加了回族人的不滿情緒,加劇了漢族和回族之間的沖突。

左宗棠被低估的民族英雄,沒有他陝甘甯漢人被殺光,大西北将獨立

在晚清同治年間,清政府由于經曆戰争的賠款,對社會底層百姓加大了苛捐雜稅的力度,這也使西北地區回族人對當地漢族官僚統治非常不滿。

西北回亂的爆發

1862年,太平軍和撚軍等起義軍為了挽回揚州、安慶兩地失守的戰敗局面,于是決定發動北伐,目的就是拖住北部的清軍,減輕天京,也就是南京的兵力負擔。

1862年2月27日,太平軍攻入陝西境内,清政府組織回族士兵為“回勇”進行圍剿。但一些回族士兵不想上前線為清政府賣命,于是悄悄溜走。在途經華陰時候,一位回族士兵就把一位漢人家中的竹林劈了燒火煮飯,引起了當地漢族人的怨恨。于是漢族人就召集了地方鄉勇,把這些回族士兵都斬殺了。

左宗棠被低估的民族英雄,沒有他陝甘甯漢人被殺光,大西北将獨立

聽到這一件事的回族人,為同胞被殺憤怒不已,于是去縣衙門讨公理。可是,縣令卻以“攪亂公堂”的罪名,駁回了回族人的訴訟。

憤怒不已的回族人,就拿起武器和漢族人厮殺。縣令認為回族人聚集暴亂,于是下令漢族村民鎮壓。這樣,村民們集體拿起武器,把回族人都趕出了村子,并且燒了村子。

陝西渭南的回族人獲知此事之後,憤怒不已,于是号召同鄉一起造反。之後,華陰的回族人也響應,關中和甘肅一帶的回族人也響應……這樣,陝西、甘肅、甯夏、新疆等整個大西北地區的回民都起來反叛,形成了浩浩湯湯的暴亂勢力。

左宗棠被低估的民族英雄,沒有他陝甘甯漢人被殺光,大西北将獨立

回亂的擴大化

回亂的主要上司人是馬兆元和馬化龍,他們上司回族人形成強大的叛軍勢力,趁清軍忙着對付太平天國的機會,趁機想征伐陝西中部一帶,并且在此立足為根據地。

馬兆元和馬化龍在上司回軍叛軍時候,瘋狂殺戮着漢族人。回民軍隊所到之處,對漢人實施令人發指的屠殺政策,每攻下一個地方,無論男女老少,上至官員下到平民,隻要是漢族人,通通處死,可謂非常殘忍!

馬兆元上司的回軍叛亂勢力越來越強大,于1862年6月底趁着清政府追擊撚軍時候,圍攻西安。

左宗棠被低估的民族英雄,沒有他陝甘甯漢人被殺光,大西北将獨立

這時候,清政府緊急調派勝保、多隆阿為欽差大臣進入陝西鎮壓回亂。由于多隆阿的鐵血政策,1863年8月,回民軍隊被清軍趕出了陝西,逃往甘肅。于是,陝西回亂的第一階段結束,但是更為慘烈的第二階段也就開始了。

左宗棠平定回亂

太平天國被消滅之後,左宗棠開始率領湘軍平定陝西和山西一帶的回亂。他知道回民由于宗教信仰,比較團結集體主義觀念強,自然對清政府提出自己的戰略房展。如先殲滅撚軍再來處理回軍,最為重要是決不能讓撚軍和回軍聯合起來。

于是,左宗棠首先剿滅了撚軍的叛亂,然後撚軍被擊破之後,又進攻位于陝西的回軍。在強大的軍事力量下,叛亂的回軍隻能退守甘肅。1869年左宗棠派手下劉松山進攻位于甯夏的馬化龍上司的回軍。後來,馬化龍最後兵敗被殺。

左宗棠被低估的民族英雄,沒有他陝甘甯漢人被殺光,大西北将獨立

1871年左宗棠進駐甘肅,當地回軍領袖馬占鳌和叛軍進行招安,被左宗棠編入清軍,準予到甘肅衙門工作。馬占鳌部隊由此組成了聲名赫赫的“馬家軍”,在民國時候也令紅軍吃盡了苦頭。

至于白彥虎為首的回軍,在兵敗之後,1872年被迫退出青海,在1873年退到新疆,之後逃往俄羅斯得脫。

這樣,維持了十一年聲勢浩大的陝甘回變由此告終。逃到沙俄的回亂叛軍首領白彥虎,在投靠沙俄之後,慈禧要求沙俄交出白彥虎,但沙俄都拒絕。這樣,白彥虎和殘餘的回叛軍後代,生活在今天中亞國家的哈薩克斯坦和吉爾吉克斯坦境内,成為今天的東幹族。

左宗棠被低估的民族英雄,沒有他陝甘甯漢人被殺光,大西北将獨立

回亂的性質

縱觀陝甘回亂,隻是一場分裂祖國領土的叛亂。太平天國起義和撚軍起義,目标就是推翻腐朽的清朝,建立大一統嶄新的華夏新王朝。而且,太平天國起義軍和撚軍起義軍,主要是抗擊清軍,不會濫殺無辜的老百姓。

但是,陝甘回亂的回軍目的就是占據陝西和甘肅二省的地盤,然後建立回教國,目的就是要分裂祖國,乃是分裂祖國領土的叛亂分子。同時,在叛亂過程中大肆屠殺無辜的漢族百姓,不具備正義和起義的性質。

陝甘回亂,說白了也是一場浩劫。在這一場叛亂中,有不少于1200多萬的無辜漢族平民死于回民的屠殺之中,陝西甘肅兩省原有的600-800萬左右回民,起碼有500多萬死于戰亂,其中不少是無辜老百姓,都死在了官兵或者報仇的漢人屠刀之下。陝甘回亂之後剩下的回民,據說是45萬。

左宗棠被低估的民族英雄,沒有他陝甘甯漢人被殺光,大西北将獨立

為了鎮壓這一場叛亂,也是耗費了國家的資金,可謂勞民傷财。如左宗棠軍隊所耗費的軍饷就高達1億1千萬兩白銀(其中平定陝甘花了6000萬兩,收複新疆花了5200萬兩),消耗了中國的國力。當時清政府的鐵路建設、海軍建設資金投入不夠,也和西北戰場消耗太多資金有關。

左宗棠的功勞

在這一場叛亂中最大的功臣是左宗棠和他率領的湘軍部隊。如果沒有左宗棠平定叛亂的功勞,可能今天甘肅、新疆、青海、甯夏都不在中國的版圖之内,要知道新疆叛亂的阿古柏建立的洪福汗國,也得到了當時英國、俄羅斯、奧斯曼三大帝國的承認,沒有左宗棠的堅持戰鬥,西北脫離中國領土似乎成為定居。

明朝末年大陸的國土面積隻有350萬平方公裡。清滅明後國土面積最多的時候有1316萬平方公裡,到清朝結束仍然有1135萬平方公裡。在這裡,維持華夏領土,左宗棠功勞最大。是以,不少人把左宗棠列為中國自從唐朝以後最偉大的軍事将領。

左宗棠被低估的民族英雄,沒有他陝甘甯漢人被殺光,大西北将獨立

一些曆史學家認為,同治年間的回民叛亂,改變了曆史上陝西人民民族成分的原有面貌。在回亂之後,回族人大規模居住在陝西一帶。但陝西回亂之後,清代統治者把陝西各地原有的回民,除了西安城内的回民以外,其餘回民都沒有了,基本是漢族人的地盤。

左宗棠寬容的民族政策

左宗棠在鎮壓回亂過程中,是采取包容的民族政策,借此化解民族沖突。如左宗棠在進入陝西之後,多次聲明,确認敵人标準與是否是回民無關,隻是與是否參加叛亂有關。參加叛亂的,隻要願意交出武器、馬匹和糧食,都願意招安,在政府部門任職。

左宗棠也反對之前多隆阿極端的民族政策,他在對朝廷的奏折中指出,回民在中國領土生存了上百年上千年,應該尊重生存權利,不必要屠殺。于是,他采取了遷徙的政策,把願意接受投降的回民都安置在甘肅和甯夏一帶生活,才挽救了衆多回族同胞的生命。

左宗棠被低估的民族英雄,沒有他陝甘甯漢人被殺光,大西北将獨立

同時,左宗棠在回族人居住的甯夏和甘肅地區,興辦工廠發展實業,借此帶動地方經濟的發展,為當地帶來就業機會。這樣,通過令回族人在獲得經濟利益,緩和回族和漢族之間沖突,杜絕叛亂再次發生的苗頭。

結語

可以看到,陝甘回亂原本是由于清朝官員腐敗,使民族之間的小問題變為大問題。這也告訴了我們,我們在處理民族沖突時候,應該保障彼此的經濟利益,積極協調彼此的沖突,使各個民族能求同存異,共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