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左宗棠被低估的民族英雄,没有他陕甘宁汉人被杀光,大西北将独立

作者:柳州阿妹侃历史

如果说中国近代史上被严重低估的一位民族英雄,那就是晚清名臣左宗棠大人。他对近代中国的贡献,不仅仅是抬棺出征收复新疆,却是收复了陕甘宁地区等西北地区。如果没有左宗棠大人,陕西、甘肃、宁夏的汉人基本都会被杀光。那时候,中国不仅丢失166万平方米的新疆领土,更是丢失了包括陕甘宁在内,面积达到350万平方米整个大西北地区的领土。

左宗棠被低估的民族英雄,没有他陕甘宁汉人被杀光,大西北将独立

我们往往知道晚清新疆的阿古柏叛乱,却不知道1862年的陕甘回乱。晚清由于政府腐败无能,苛捐杂税严重,最终酝酿了1862年陕西、甘肃和宁夏的回族人和汉族人互相仇杀。

陕甘宁回乱,维持了十年多,涉及到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等地区,酝酿为西北地区回族人的叛乱独立事件。最终清朝廷在1866年命左宗棠为陕甘总督,左宗棠最终不负众望,率领湘军和多隆阿部队,一起镇压了此次叛乱。

这一次战乱对西北地区造成巨大的破坏,损失人口2000多万。没有左宗棠的铁血镇压,陕甘宁地区的汉族人也会被杀光。

左宗棠被低估的民族英雄,没有他陕甘宁汉人被杀光,大西北将独立

现在,就看看事情的缘由。

陕甘宁的回民数量增多

我们知道回族人是信仰伊斯兰教的波斯人和阿拉伯人,迁移在中国的后裔。由于古代中国与中亚和欧洲地区的联系,主要就是陆路的丝绸之路。所以,很多从西亚、中亚地区来到中国的回族人,基本定居在西北地区的丝绸之路一带。

经过元朝、明朝、清朝三个朝代的移民,中国西北的回民数量逐渐增多。根据复旦大学路伟东副教授写的《清代陕甘回民峰值人口数分析》一文分析:在同治元年,也就是1862年,陕西的回民估计在200万左右,约占陕西总人口的14%多。

陕西200万回民,这是一个庞大的数字,要知道100多年后的1990年,陕西回民总人数才13.2万。(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

左宗棠被低估的民族英雄,没有他陕甘宁汉人被杀光,大西北将独立

迁移在西北地区的回民,最初以甘肃和宁夏为中心形成回族居住区,之后又继续向东扩展,渗透到汉族为主的陕西地区。清朝初年,陕西地区的人不多,可以分到的土地多,回民与汉族没什么直接的利益矛盾,关系相对融洽。

回族人和汉族人矛盾的尖锐

但是,在晚清中期之后,回族人人口数量的增多,与汉族人经常争土地和争粮食发生了矛盾冲突。再加上回族人和汉族人在宗教信仰和生活习惯的差异,由经济利益带来的矛盾冲突也就进一步激化,矛盾升级就是聚众打架斗殴。

根据一些文献资料记载,在回民数量比较多的大荔、华州、临潼等县,经常发生回人和汉族人的械斗,这些械斗经常造成回汉矛盾尖锐,以及不必要的人身伤亡。地方政府在处理善后事宜时候,由于官员很多是汉族人,比较偏袒于汉族,这也引起了回族人的反感,增加了回族人的不满情绪,加剧了汉族和回族之间的冲突。

左宗棠被低估的民族英雄,没有他陕甘宁汉人被杀光,大西北将独立

在晚清同治年间,清政府由于经历战争的赔款,对社会底层百姓加大了苛捐杂税的力度,这也使西北地区回族人对当地汉族官僚统治非常不满。

西北回乱的爆发

1862年,太平军和捻军等起义军为了挽回扬州、安庆两地失守的战败局面,于是决定发动北伐,目的就是拖住北部的清军,减轻天京,也就是南京的兵力负担。

1862年2月27日,太平军攻入陕西境内,清政府组织回族士兵为“回勇”进行围剿。但一些回族士兵不想上前线为清政府卖命,于是悄悄溜走。在途经华阴时候,一位回族士兵就把一位汉人家中的竹林劈了烧火煮饭,引起了当地汉族人的怨恨。于是汉族人就召集了地方乡勇,把这些回族士兵都斩杀了。

左宗棠被低估的民族英雄,没有他陕甘宁汉人被杀光,大西北将独立

听到这一件事的回族人,为同胞被杀愤怒不已,于是去县衙门讨公理。可是,县令却以“搅乱公堂”的罪名,驳回了回族人的诉讼。

愤怒不已的回族人,就拿起武器和汉族人厮杀。县令认为回族人聚集暴乱,于是下令汉族村民镇压。这样,村民们集体拿起武器,把回族人都赶出了村子,并且烧了村子。

陕西渭南的回族人获知此事之后,愤怒不已,于是号召同乡一起造反。之后,华阴的回族人也响应,关中和甘肃一带的回族人也响应……这样,陕西、甘肃、宁夏、新疆等整个大西北地区的回民都起来反叛,形成了浩浩汤汤的暴乱势力。

左宗棠被低估的民族英雄,没有他陕甘宁汉人被杀光,大西北将独立

回乱的扩大化

回乱的主要领导人是马兆元和马化龙,他们领导回族人形成强大的叛军势力,趁清军忙着对付太平天国的机会,趁机想征伐陕西中部一带,并且在此立足为根据地。

马兆元和马化龙在领导回军叛军时候,疯狂杀戮着汉族人。回民军队所到之处,对汉人实施令人发指的屠杀政策,每攻下一个地方,无论男女老少,上至官员下到平民,只要是汉族人,通通处死,可谓非常残忍!

马兆元领导的回军叛乱势力越来越强大,于1862年6月底趁着清政府追击捻军时候,围攻西安。

左宗棠被低估的民族英雄,没有他陕甘宁汉人被杀光,大西北将独立

这时候,清政府紧急调派胜保、多隆阿为钦差大臣进入陕西镇压回乱。由于多隆阿的铁血政策,1863年8月,回民军队被清军赶出了陕西,逃往甘肃。于是,陕西回乱的第一阶段结束,但是更为惨烈的第二阶段也就开始了。

左宗棠平定回乱

太平天国被消灭之后,左宗棠开始率领湘军平定陕西和山西一带的回乱。他知道回民由于宗教信仰,比较团结集体主义观念强,自然对清政府提出自己的战略房展。如先歼灭捻军再来处理回军,最为重要是决不能让捻军和回军联合起来。

于是,左宗棠首先剿灭了捻军的叛乱,然后捻军被击破之后,又进攻位于陕西的回军。在强大的军事力量下,叛乱的回军只能退守甘肃。1869年左宗棠派手下刘松山进攻位于宁夏的马化龙领导的回军。后来,马化龙最后兵败被杀。

左宗棠被低估的民族英雄,没有他陕甘宁汉人被杀光,大西北将独立

1871年左宗棠进驻甘肃,当地回军领袖马占鳌和叛军进行招安,被左宗棠编入清军,准予到甘肃衙门工作。马占鳌部队由此组成了声名赫赫的“马家军”,在民国时候也令红军吃尽了苦头。

至于白彦虎为首的回军,在兵败之后,1872年被迫退出青海,在1873年退到新疆,之后逃往俄罗斯得脱。

这样,维持了十一年声势浩大的陕甘回变由此告终。逃到沙俄的回乱叛军首领白彦虎,在投靠沙俄之后,慈禧要求沙俄交出白彦虎,但沙俄都拒绝。这样,白彦虎和残余的回叛军后代,生活在今天中亚国家的哈萨克斯坦和吉尔吉克斯坦境内,成为今天的东干族。

左宗棠被低估的民族英雄,没有他陕甘宁汉人被杀光,大西北将独立

回乱的性质

纵观陕甘回乱,只是一场分裂祖国领土的叛乱。太平天国起义和捻军起义,目标就是推翻腐朽的清朝,建立大一统崭新的华夏新王朝。而且,太平天国起义军和捻军起义军,主要是抗击清军,不会滥杀无辜的老百姓。

但是,陕甘回乱的回军目的就是占据陕西和甘肃二省的地盘,然后建立回教国,目的就是要分裂祖国,乃是分裂祖国领土的叛乱分子。同时,在叛乱过程中大肆屠杀无辜的汉族百姓,不具备正义和起义的性质。

陕甘回乱,说白了也是一场浩劫。在这一场叛乱中,有不少于1200多万的无辜汉族平民死于回民的屠杀之中,陕西甘肃两省原有的600-800万左右回民,起码有500多万死于战乱,其中不少是无辜老百姓,都死在了官兵或者报仇的汉人屠刀之下。陕甘回乱之后剩下的回民,据说是45万。

左宗棠被低估的民族英雄,没有他陕甘宁汉人被杀光,大西北将独立

为了镇压这一场叛乱,也是耗费了国家的资金,可谓劳民伤财。如左宗棠军队所耗费的军饷就高达1亿1千万两白银(其中平定陕甘花了6000万两,收复新疆花了5200万两),消耗了中国的国力。当时清政府的铁路建设、海军建设资金投入不够,也和西北战场消耗太多资金有关。

左宗棠的功劳

在这一场叛乱中最大的功臣是左宗棠和他率领的湘军部队。如果没有左宗棠平定叛乱的功劳,可能今天甘肃、新疆、青海、宁夏都不在中国的版图之内,要知道新疆叛乱的阿古柏建立的洪福汗国,也得到了当时英国、俄罗斯、奥斯曼三大帝国的承认,没有左宗棠的坚持战斗,西北脱离中国领土似乎成为定居。

明朝末年大陆的国土面积只有350万平方公里。清灭明后国土面积最多的时候有1316万平方公里,到清朝结束仍然有1135万平方公里。在这里,维持华夏领土,左宗棠功劳最大。所以,不少人把左宗棠列为中国自从唐朝以后最伟大的军事将领。

左宗棠被低估的民族英雄,没有他陕甘宁汉人被杀光,大西北将独立

一些历史学家认为,同治年间的回民叛乱,改变了历史上陕西人民民族成分的原有面貌。在回乱之后,回族人大规模居住在陕西一带。但陕西回乱之后,清代统治者把陕西各地原有的回民,除了西安城内的回民以外,其余回民都没有了,基本是汉族人的地盘。

左宗棠宽容的民族政策

左宗棠在镇压回乱过程中,是采取包容的民族政策,借此化解民族矛盾。如左宗棠在进入陕西之后,多次声明,确认敌人标准与是否是回民无关,只是与是否参加叛乱有关。参加叛乱的,只要愿意交出武器、马匹和粮食,都愿意招安,在政府部门任职。

左宗棠也反对之前多隆阿极端的民族政策,他在对朝廷的奏折中指出,回民在中国领土生存了上百年上千年,应该尊重生存权利,不必要屠杀。于是,他采取了迁徙的政策,把愿意接受投降的回民都安置在甘肃和宁夏一带生活,才挽救了众多回族同胞的生命。

左宗棠被低估的民族英雄,没有他陕甘宁汉人被杀光,大西北将独立

同时,左宗棠在回族人居住的宁夏和甘肃地区,兴办工厂发展实业,借此带动地方经济的发展,为当地带来就业机会。这样,通过令回族人在获得经济利益,缓和回族和汉族之间矛盾,杜绝叛乱再次发生的苗头。

结语

可以看到,陕甘回乱原本是由于清朝官员腐败,使民族之间的小问题变为大问题。这也告诉了我们,我们在处理民族矛盾时候,应该保障彼此的经济利益,积极协调彼此的冲突,使各个民族能求同存异,共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