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廖群:“去舊換新”是正道

作者:首席經濟學家論壇

廖群系信和集團首席經濟學家、海南大學經濟研究中心主任、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進階研究員、中國首席經濟學家論壇理事

廖群:“去舊換新”是正道

今年3月“兩會”剛結束,國務院就釋出了《推動大規模裝置更新和消費品以舊換新行動方案》檔案。筆者當時就說此檔案令人鼓舞,現在更認為其意義大而且遠。

裝置更新,即新裝置置換舊裝置;消費品以舊換新,是舊産品換至新産品,其實兩者都是”去舊換新“。則,上述檔案指出了今後大陸經濟持續崛起的一條途徑,即各行各業實行産品的”去舊換新“。

這一途徑,筆者願稱之為正道。何謂正道?其中的正,不僅是指正确,還有合乎規律(參見“正_百度百科”)進而必然的意思,就像人們所熟悉的詩句“人間正道是滄桑”中的正道,是指滄海變為桑田為人間的規律性現象一樣。是以,正道者,不僅是正确之道,也是必由之路。

那為何說“去舊換新”是大陸經濟繼續崛起的正道,即既是正确之道,又是必由之路呢?

對現階段大陸經濟而言,“去舊換新”是正确之道是顯然的。

應該看到,目前大陸經濟增長面臨的一個主要沖突是供大于求,即經濟供給大于經濟需求,或供給過剩,或需求不足。在這樣一個形勢下,當然應該減少供給和增加需求,而産品“去舊換新”做到了兩者,既“去舊”減少了供給,又“換新”增加了需求,直接緩解供求沖突,進而拉動經濟增長。據有關部門預計,僅汽車、家電的以舊換新就能創造超過萬億規模的市場空間,相當于大陸GDP的0.8%以上。由此看出”去舊換新“緩解供大于求拉動經濟增長的力度不可謂不大。

同時,“去舊換新”對産品更新的意義顯而易見。一方面,目前大陸很多舊産品的品質難以令人滿意。以汽車為例,據有關市場資訊,目前“國三”及以下排放标準的乘用車超過1600萬輛,其中車齡15年以上的超過700萬輛,顯然都已過時。而另一方面,今日大陸新産品的品質卻已接近甚至引領現代化标準,如在綠色方面引領綠色标準,在數字方面向智慧标準邁進。則,“去舊換新”将促使大陸産業産生跳躍式的更新,可以說一步便跨上了現代化台階。

上述“去舊換新”促增長和産品更新意義上的正确之道是不難了解的。筆者在本文更想說的是,如上所體,不僅應将“去舊換新”看作是正确之道,還應視之為必由之路,即,“去舊換新”是促使大陸經濟繼續崛起的必由之路。

此話怎講?

所謂經濟崛起,是指經濟增長速度明顯高于全球平均水準或大多數國家的水準,同時經濟發展品質不斷向現代化水準提升。從1978年開始,大陸經濟已經強勢崛起了46年,以年均9%的速度高速增長,比全球平均高出5個百分點以上,且經濟品質顯著提高。依照事物發展的抛物線規律,近十餘年來大陸經濟崛起的速度放緩;今後放緩趨勢會持續,但仍在崛起的過程之中。則,如果今後20年左右要繼續崛起,大陸經濟的增速仍然需要高出全球平均2個百分點或以上,也就是說,相對于全球經濟增速2-4%,大陸經濟需要增長4-6%,即中高速增長。與此同時,經濟發展品質名額需要繼續向現代化标準逼近。

過去46年大陸經濟實作了年均增長9%的強勢崛起,主要原因,一是改革開放解放了生産力,全要素生産率大幅提升,二是前20年仍為短缺經濟,即總供給小于總需求,内需驅動,三是新世紀加入WTO後對外貿易迅速擴張,外需驅動;四是人口在去年以前都是正增長,起碼在前30年享受了龐大的人口紅利。可是這些有利因素都在減弱或已經消失。全要素生産率的提升速度曆史性地減慢;短缺經濟已于2000年左右變成了剩餘經濟;WTO效應已充分挖掘,加之美國打壓外貿擴張受阻;人口增長已經為負,今後轉正困難。

那在這種形勢下如何繼續崛起呢?人口紅利消失已不可逆轉,外貿形勢取決于外部環境,則隻有在解決供大于求和進一步提升全要素生産率方面做文章了。

解決供大于求就是要解決需求不足,提升全要素生産率則為改善供給。按補短闆原則,先應解決需求不足的問題。

經濟需求,就是GDP在需求端的三大組成部分,即最終消費、資本形成和淨出口,或簡單地說是所謂的三駕馬車,即消費、固定資産投資和出口。需求不足意味着這三駕馬車的現有馬力不夠,即消費在趨向飽和的情形下增長放緩,固定資産投資因産能過剩擴張受限,出口則由于外部環境惡化難以持續擴充。是以,經濟要中高速增長并提升品質,就需要刺激需求,而出口需求由外部環境決定控制不了,我們能夠做的就是刺激國内的消費和投資需求。

那麼,在現有消費趨于飽和與工業産能過剩的情況下如何刺激消費和投資需求呢?就隻能是通過淘汰一部分現有消費品和産能,即部分“舊産品”,為“新産品”打開需求之門了,也就是“去舊換新”。

前面已經分析指出“去舊換新”既拉動經濟增長又促進産品更新,且力度都十分強勁。這就從增長速度和品質提升兩個方面保證經濟繼續崛起。

從品質角度,應該看到,大陸有“去舊換新”的巨大需要和空間。這是因為,說大陸經濟供大于求是指總量上供給大于需求,但如果考慮品質,形勢将大不相同。前面已經提到,目前大陸很多“舊産品”品質上難以令人滿意,實際上,若嚴格衡量,不隻是很多,而是相當多的“舊産品”品質上尚在中低水準,離現代化标準和發達國家的水準有很大的差距。比如,目前大家談論最多的大陸城鎮居民住房。據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2020年大陸城鎮居民住房人均面積38.6平方米,套房比1.09,均接近發達國家的标準,說明總量上可以說已供過于求。但必須看到,大陸城鎮居民住房中,隻有一半左右是2000年以後建造的商品房,而其它一半左右為非商品房,大部分在2000年以前所建。非商品房中的大部分,涉及4億左右的城鎮居民,各方面的品質都離現代化的住房标準有很大的差距,遲早需要置換。是以,如果大陸消費和産業結構要實作現代化和趕超發達國家,大量中低品質的“舊産品“就必須被淘汰,代之以高品質的“新産品”,也就是“去舊換新”。做到了這一點,大陸的産業結構和經濟面貌才能煥然一新。

是以才說,“去舊換新”是今後大陸經濟繼續崛起的必由之路。

對此,很多人可能不同意或不了解。有人會質疑,這不是浪費嗎?也有人會說,這不是人為地制造需求進而GDP嗎?

這正是我們需要了解的關鍵所在。

“去舊換新”是不是浪費?按傳統觀念,當然是。舊的并不是不能用,為何要換呢?這種節約性的思維在供不應求的短缺年代是正确的,但在當今供過于求的剩餘年代則是保守的,錯誤的,不值得提倡。從個人或企業角度,能用不見得就用得舒服,就像各家都有家電,但很多功能不強且經常會壞,使人煩惱;每人都有房子住,但很多老舊、空間狹小與配套欠缺,令人不适;廠房都有裝置,但很多陳舊落後,仍需人工操作,又産出效率低下,還要經常維護,使企業家頭疼。

是以,要用得舒服,就必須以新的家電、住房或裝置取代舊的。取代完後用得更舒服了,就是消費或産業更新,就是值得的。為何是值得的?我們奮鬥的目标不就是使生活變得文雅一點說更加美好,通俗一點說更加舒服嗎?既然如此,去掉舊的就不能說是浪費,或者說這種浪費是應該甚至必須的。如果實在是“舊産品”用得有了感情也隻能忍痛割愛,隻當作是為了生活更加舒服或更加美好更新而不得不付出的代價。

至于是否人為地制造需求和GDP,的确,是人為,但從經濟發展的角度,這種人為是應該甚至必須的。應該認識到,在供過于求的形勢下現代經濟的需求就是要或隻能是人為地制造出來。這就是凱恩斯主義刺激需求以促進經濟增長的本質所在。凱恩斯在全球經濟因供大于求而陷入大蕭條的上世紀30年代,面對經濟增長缺乏需求動力的情形,提出了以擴張性的财政政策刺激需求進而GDP增長的理論,拯救了整個資本主義與全球經濟,不能不說是一個天才的洞見。而擴張性的财政政策自然是人為的,也就是說凱恩斯主義就是主張人為地創造需求,而其成功也正是政府按照他的理論人為地創造出了需求。這一人為性現在已少有人提出挑戰。

很多人可能聽說過凱恩斯的“挖坑理論”,即經濟不景氣的時候雇兩百人挖坑,再雇兩百人把坑填上,這就創造了就業,進而GDP。如果說浪費,這可是典型的無用功,坑挖完又填滿後一無所有,比我們的“去舊換新”雖犧牲了“舊産品”但獲得了“新産品”要浪費得多了;如果說人為,這不但是人為,而且簡直是無端地人為,比我們的“去舊換新”針對“舊産品”的缺陷更新至“新産品”要人為得多了。但吊詭的是,就刺激需求和經濟而言,如此的“挖坑”卻是有效的。是以對現代經濟,我們不能拘泥于傳統思維,而應放開思路進行“頭腦風暴(Brainstorming)”。

大蕭條後,各國政府均遵照凱恩斯主義理論,根據供求情況不時地采取擴張性的财政貨币政策成功地刺激了需求和經濟增長。目前,如前所述大陸經濟面臨需求不足,其實在大部分被國家都是如此,凱恩斯主義人為刺激需求的理論自然應該排上用場。實際上,現在人為刺激需求的例子已經比比皆是,且人們已欣然接受且樂在其中。君不見,蘋果手機,其實作在也包括國内很多手機,過一段時間就推出新的版本,馬上是第16版,即蘋果16(iPhone16)了。每個新版中的新功能滿足消費者的新需求,但這些新需求都是廣大消費者主動提出來的嗎?其實不是,而是蘋果公司以供給而調動或刺激起來的,即蘋果公司前瞻性地設計和生産新的功能,然後通過廣告等形式引導消費者購買新版手機而使用新功能;消費者發現新功能很有趣,于是購買新版手機并消費新功能,從此樂此不疲。這就是典型的人為刺激需求。但好像很少人意識到這一點并反對,反而大家都手持新手機而其樂融融。這種例子還有很多,如目前正在流行的新能源汽車中裝備智能功能等。

是以,人為制造需求或GDP并不是離經叛道,也不是新鮮事,更不是浪費和無端,而是現代經濟發展的必然途徑。

現在大陸經濟已經到了人為制造需求才能保持中高速增長并提升經濟品質,進而繼續崛起的階段。否則,經濟增長就會較快地滑向全球平均水準,經濟品質也難以改善,進而經濟崛起的程序中斷,甚至陷入“中等收入陷阱”。

當然,還有人會說,今後大陸經濟繼續崛起關鍵在于供給端全要素生産率的進一步提高,包括科技進步、人力資本提升、經濟結構改善和市場機制優化等,與新興産業的進一步發展。從供給角度來說,的确如此,非常正确。但經濟發展需要需求和供給兩端同時邁進與發力,供給端全要素生産率提高與新興産業發展并不排除需求端“去舊換新”;非但不排除,而且相輔相成。這是因為,供給端全要素生産率提升的效應和新興産業發展的成果最終是要通過需求端的“去舊換新”來實作和應用,如科技進步促進新興産業更快地發展,而新興産業更快發展為需求端提供更高品質的能滿意置換“舊産品“的“新産品“。反之,如果沒有”去舊換新“,”新産品”沒有需求空間,新興産業的發展就沒有需求支撐,全要素生産率的提高也就沒有意義。

可能還有人會感歎地質疑,人類需要如此地人為折騰嗎?沒有“新産品”,隻要解決了溫飽問題,使用“舊産品”雖沒有使用“新産品”那樣舒服,但也省去了為了“新産品”而不斷奮鬥所帶來的各種煩惱及悲劇,也不錯啊?陶淵明的“桃花源”裡沒有“新産品”不是很多人都向往嗎?應該說,這一質疑具哲學的形而上思維,又有道家的“離世”情懷,是有水準的,在哲學意義上筆者其實對此欣賞并有同感。但是,我們在這裡讨論的不是哲學問題而是經濟問題,關注的不是形而上的人生意義而是現實中大陸經濟繼續崛起的有效途徑,是以不能懸于哲學的空中,而應腳踏經濟學的實地。上面的分析已經表明,在經濟學的實地,“去舊換新”是多麼地必要。若再考慮到在當今時代各國之間在經濟方面的競争是多麼地激烈,而競争的結果對各國的命運又是多麼地重要,必要性就更加提升。對目前大陸而言,保證經濟繼續崛起重中之重,為此就是要發揚“有為”精神而不惜折騰。當人類社會真正地發展到了物質極大豐富、經濟充分發達、政治高度文明、人人向往和平的地步,再讓我們升至哲學的空中,采用道家的思維,追求“桃花源”的意境吧。

是以,剛剛開始的“去舊換新“應該盡快地推行并向全國各地和各個行業鋪開,形成一個像推進戰略性新興産業發展那樣的經濟大潮。

廖群:“去舊換新”是正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