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中聽 | 博士論文遭“惡意評審”?不妨建立專家“黑名單”

作者:大象新聞用戶端

評論員 李長需

沖冠一怒,不一定為紅顔,也可能為弟子。

這兩天,武漢大學社會學院教授呂德文發飙了。他在其署名文章中表示,“本人指導的一篇博士論文,遭遇了惡意評審。這篇評審意見違背了學術評審基本原則,與評審者所展現出的學識有限,水準不足以承擔如此嚴肅的學術評議工作相比,其評審态度之傲慢、判斷之武斷、标準之主觀,讓人歎為觀止。”

中聽 | 博士論文遭“惡意評審”?不妨建立專家“黑名單”

讓呂德文“鳴不平”的博士論文被匿名評審總體評價為:不合格,不同意答辯。給出的理由是,“選題過于宏大,非常難駕馭”,“不是一篇知名學府、文科見長大學博士學位論文應有的品質”等。

但呂德文認為,這一評價既違背了學術評審的科學性原則,也違背了創新原則。并且,将學術作品評價和對作者所在機關的看法建立因果關系,偏離了客觀性原則,顯然是惡意評審。

學生下大功夫寫的論文沒有得到客觀的評價,還是以可能要延期畢業,呂德文的沖冠一怒,可以了解。他不惜撕破臉皮怒怼盲審人,既是為學生讨公道,也撕開了學術評價中雙向盲審(評審者與被評審者均匿名)不為人知的一面。

中聽 | 博士論文遭“惡意評審”?不妨建立專家“黑名單”

作為學術評價手段,雙向盲審是高校防止學位論文放水的重要舉措。從盲審的運作機制來看,總體來說還是比較公平的,但也避免不了出現“惡意評審”等現象。因為該運作機制的難點在于,以什麼标準來配置設定盲審專家?以什麼樣的标準來認定一篇碩博士畢業論文算合格?專家個人的學術觀點和立場偏好是否可以被帶入到評審中?盲審通過,答辯委員會是否必然要通過?目前,并沒有相應的客觀标準。

一般來說,畢業論文是按照學科大類和小類來配置設定給相應的盲審專家,盡量做到專業的人做專業的事兒,但也并不排除例外的情況,因為有些專家的研究領域很廣,或其自行填報的領域很廣,但實際上其水準并不一定那麼廣,配置設定到根本不算熟悉的領域的論文,是完全有可能的,其評審意見,就很難做到“專業”了。

中聽 | 博士論文遭“惡意評審”?不妨建立專家“黑名單”

此外,還有高校老師指出,在論文評審中,還存在着極少數不負責任的專家。這些專家,或喜歡放水,能過的都給通過,圖個大家都好;或瞎評審,看着不順眼的、不合己意的都不給通過;或很武斷,與自己學術觀點和立場偏好不同的,都一律槍斃。

還有的更過分,盲審的畢業論文如果沒有引用專家自己的研究成果,或還在文獻綜述中批評了自己的觀點,或批評了專家的導師、師門和師祖的觀點,或人文社科論文觸及了專家個人的意識形态禁區,都有可能不給通過。

中聽 | 博士論文遭“惡意評審”?不妨建立專家“黑名單”

在呂德文炮轟“惡意評審”的新聞下,武漢某高校老師就評論稱,其帶的碩士畢業生的相關論文獲得過全國競賽二等獎,并在該領域權威期刊發表了EI論文,還有一篇SCI二區的論文處在修改狀态,但其畢業論文依舊被盲審評委評為不合格。

上述種種盲審中的亂象,究其原因,就在于盲審專家并不需要負什麼責任,他即便惡意評審或肆意放水,都對他毫發無傷。即便是放水式評審,也會給後期的答辯委員會制造難題。因為明明是一篇達不到學術标準的爛論文,一旦通過了盲審,學生就會說,“我都通過了盲審了,為什麼不能參加和通過答辯?”

中聽 | 博士論文遭“惡意評審”?不妨建立專家“黑名單”

盲審制度本身不錯,也在學術評價中發揮了良好的作用,但其存在的不足也是明顯的,也有必要予以重視。為防止惡意評審或善意放水,有必要提高評審人的學術水準和道德水準,制定一個較為客觀的盲審标準,并建立一套可行的申訴機制。

最重要的,還是要建立一個盲審專家限制機制,比如黑名單制度,讓那些不負責任的盲審專家有所忌憚。如果他們的盲審被舉報或被發現惡意評審或大肆放水,一旦查實,就被剔除出盲審專家名單,終身不再啟用,那他在評審時,就得仔細掂量掂量了。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