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瑞銀談電動車:西方陷入短暫瓶頸,中國購買意願走高

作者:汽車與配件

随着初創公司和科技巨頭紛紛進入新能源汽車賽道,激烈的市場競争推動創新加速。近期,本刊記者參與瑞銀媒體分享會,對話瑞銀中國汽車行業研究主管鞏旻。在展望中國汽車産業未來發展的同時,鞏旻也對前不久公布的電動汽車消費者調查情況進行總結。

“從全球角度看,電動汽車的購買意願大緻上與2023年持平。但是,中國的購買意願進一步提升,西方則看到了短暫的瓶頸期。”鞏旻說道。調查結果顯示,西方主要市場隻有22%~33%的消費者表示能完全負擔得起一輛電動車。而在中國,同樣的回答是84%的人表示負擔得起電動車。

瑞銀談電動車:西方陷入短暫瓶頸,中國購買意願走高

瑞銀中國汽車行業研究主管鞏旻

中國能夠将電動車賣出與燃油車幾乎平價的價格。而在西方,同樣級别的電動車幾乎要比燃油車貴大約50%。可以說,中國能成為第一個不需要明顯的政策傾斜而走向全面電動化的主要市場,這也是對大陸具有強大競争力的電動車産業鍊的肯定。

在中國上市汽⻋制造商(其國内市場占有率達75%)中,汽⻋産能利⽤率從2020年的70%提升⾄2023年的74%。自主品牌的産能使用率上升,而國外合資企業的産能使用率下降。中國電動車企市場占有率的提升導緻外國大衆市場燃油車企産能過剩,尤其是2020-2021年資本市場泡沫為電動汽車初創公司提供了資金,之後陷入産能過剩。

在電動汽車轉型過程中,由于資本支出不斷從固定資産轉向無形資産,而且需求變得更加難以預測,由此,瑞銀認為最佳使用率将普遍下降,全球需求和綠色轉型也需要充足的電動車産能。

與動力電池相比,電動車企業的平均産能使用率更高,但利潤率更低,不過,這更多是由于市場分散而非産能過剩所緻。中國電動車市場的參與者衆多,從特斯拉和西方傳統汽車制造商,到國内傳統車企、初創公司和科技巨頭。這樣的競争能推動創新加速、技術疊代和成本優化,孵化未來的行業上司者,盡管可能會拖累短期利潤率。

全球電動汽車消費者調查

在瑞銀近期面向全球六大汽車市場、共10500名受訪者開展的最新一期電動汽車消費者調查中,瑞銀觀察到如下幾個趨勢:

其一,46%的受訪者考慮購買純電動汽車,同比持平。

全球整體來看,考慮購買純電動汽車(調查問題:“您下一輛車考慮買純電動汽車嗎?”)的受訪者占比保持穩定,為46%。有趣的是,中國、德國和美國作為全球電動汽車前三大市場,均顯示出同比小幅增長趨勢。

瑞銀談電動車:西方陷入短暫瓶頸,中國購買意願走高

其二,對純電動汽車持懷疑态度的人有所增加,限制了電動汽車短期增長。

對純電動汽車持懷疑态度(即表示不太可能考慮購買)的受訪者占比從2023年的27%,略微升至30%,是以,尚未拿定主意的受訪者占比下降。作為潛在的增長來源,該群體規模的縮小或拖累短期的需求曲線。

中國之外的市場,電動汽車購買意願與家庭收入仍具有較強正相關。在調查覆寫的西方市場,低收入群體中考慮購買電動汽車的受訪者占比約為20%-30%,而高收入群體中的占比約為30%~60%。由此可見,電動化滲透率進一步提高,需要車企推出價格更實惠的産品。

瑞銀認為,西方市場電動汽車需求平台期會持續幾年時間,系因其電動汽車成本較同級别燃油車仍高出15%~25%,且傳統車企未來2~3年難以彌合該差距。

瑞銀談電動車:西方陷入短暫瓶頸,中國購買意願走高

其三,歐美消費者認為價格可負擔性惡化,價格友好是純電動汽車滲透率提升的關鍵。

與此前各期調查一緻,價格、安全性和用車成本仍是影響消費者新車購買決策的前三大因素。受訪者表示不考慮純電動汽車的前三大原因是:購買價格過高、續駛不夠、充電時間長。

相較于2023年的調查,表示電動汽車超出經濟承受能力的受訪者占比提高(同比增長100 bps,達到51%)。盡管近期純電動汽車産品降價,消費者實際感受卻是價格可負擔性正在惡化。瑞銀認為,産生這一情況的原因在于電動汽車補貼退坡及燃油車銷售折扣擴大。

值得注意的是,美國、德國和英國的大多數受訪者并不認為完全負擔得起純電動汽車,而絕大多數的中國消費者(占比84%,同比增長400 bps)認為負擔得起純電動汽車。中國市場主要純電動汽車車型的售價确實與同級别燃油車價格相當,或者更低。不過,激烈的價格戰為原因所在,純電動汽車業務盈利的整車廠屈指可數。

從除中國以外的各國受訪者中,考慮購買中國品牌純電動汽車的占比來看,挪威最高(17%),其次是南韓(8%),德國、英國和美國為3%~5%。不出所料,消費者考慮購買中國品牌純電動汽車的主要動力是成本效益,不過,中國品牌的産品品質、科技及網聯能力也獲得積極評價,至少在西方市場是如此。

相反地,消費者不考慮中國品牌主要出于一些更為抽象的擔憂,而根源在于沒有認知(“對車型了解不多”、“擔心品質或可靠性”)。例如,中國品牌在歐洲本土消費者看來屬于新品牌。另一重要因素是,此類品牌在歐洲的經銷商網絡布局不足,但中國車企正在加大相關投入。

如前所述,家庭收入與購買純電動汽車的意願呈正相關。相較于高收入群體中考慮購買純電動汽車的受訪者整體占比,考慮購買中國純電動汽車品牌産品的占比偏低,在歐洲尤其如此。中國純電動汽車品牌更有望在西方大衆細分市場取得成功。

電動汽車銷售變化及預測

瑞銀全球電動汽車市場預測反映,歐洲和美國市場或在短期内進入平台期,背後的原因有很多。

譬如:歐美市場均缺乏真正符合消費者經濟承受能力、能取代燃油車成為家庭第一輛車的純電動汽車産品;歐洲市場補貼退坡(美國市場亦面臨類似風險);電動汽車滲透面臨政治不确定性帶來的下行風險超過往年;歐盟提高中國産電動汽車的進口關稅可能影響平價産品進入該市場的步伐。此外,歐盟選舉後是否會恪守其已經确立的2025/2030/2035年碳中和政治架構,還有待觀察。其中,燃油車禁售政策屆時已經實質生效的2035年尤為值得關注。至于美國市場,很多因素取決于誰赢得大選。

瑞銀談電動車:西方陷入短暫瓶頸,中國購買意願走高

瑞銀預計,歐洲和美國的短期需求曲線變得平緩的多,全球電動汽車銷量2023-2026年CAGR為21%(此前預期為25%),全球汽車市場電動化滲透率有望在2025年達23%,在2030年達49%。

值得注意的是,歐洲和美國的電動汽車滲透曲線暫時放緩,意味着中國整車廠提升全球市場占有率的步伐會放緩。歐盟和美國氣候政策、産業政策的政治不确定性增加,也可能對中國車企不利。不過,這些因素難以阻擋最具競争力的中國車企制勝全球市場。

媒體分享會臨近尾聲,鞏旻談了他對中國電動汽車發展前景的看法。“我們對中國電動汽車市場的預測保持不變,增長保持穩健。中國品牌的市場佔有率會進一步提升,從2022年的50%到2023年的57%,再到2024年的63%,2030年可能會提到80%或以上。”

“我們不願意過多地區分傳統車企和新勢力,因為很多新勢力都脫胎于傳統車企,誰是新勢力、誰是舊勢力的定義開始變得模糊。今後電動汽車行業的集中度将提升,也會看到一些邊緣車企的退出,但瑞銀依然維持這一判斷,2023年中國依然會有10~12家上規模的企業同時存在。”鞏旻如是所言。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