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國内外知名專家齊聚浙西常山 講好“菇”事共促産業發展

作者:海峽網絡

“要作好‘土特産’文章,依托區位、資源、氣候優勢,打造特色顯著、競争力強的食用菌品牌,推動食用菌産業綠色、高品質發展。”“要進一步吸引食用菌行業的人才來常山,提升種植和深加工技術水準,走現代化、規模化發展道路。”5月13日,中國(常山)食用菌産業發展促進會舉行,國内外知名相關學者齊聚一堂共謀常山食用菌産業發展新路徑。

國内外知名專家齊聚浙西常山 講好“菇”事共促産業發展

會議邀請了中國菌物學會理事長郭良棟等國内外知名相關學者做主旨演講,與會專家學者針對目前食用菌的發展現狀、創新思路和技術政策等問題現場答疑解惑,分享食用菌種植管理的先進技術和經驗,幫助食用菌種植戶和企業解決在産業發展中遇到的問題和困難。

回顧常山食用菌的發展曆史,還得從上世紀70年代說起。1979年,常山縣微生物廠的技術員們,憑借着對食用菌培育技術的深入研究和不懈努力,成功利用金剛刺釀酒殘渣培育出了猴頭菇,并選育出了具有顯著優勢的“常山猴頭99号”菌株。“這一創新成果不僅為常山食用菌産業的起步奠定了堅實基礎,也标志着常山正式踏上了食用菌産業化的征程。”常山縣農業農村局黨委書記、局長鄭君介紹。

國内外知名專家齊聚浙西常山 講好“菇”事共促産業發展

1986年,常山縣微生物廠生産猴頭菇750噸,産量居世界同類廠家第一位。1988年,全縣金針菇産量1542噸,成為全國最大的金針菇産地。1992年,全縣食用菌栽培量達到7134萬瓶袋,總産量達到1.3萬噸。

2000年,常山被正式命名為“中國食用菌之鄉”,此後,常山縣繼續加大投入力度,将猴頭菇列為常山“三寶”之一,加強科技創新和人才培養,引進浙江天泉、農光未藍等企業,不斷提升食用菌産業的科技含量和競争力。

曆經半個多世紀的發展,常山猴頭菇先後榮獲國家農産品地理标志産品保護、第十三屆中國國際農産品交易會參展産品金獎,獲十大“浙江名菇”稱号,入選“衢六味”。

國内外知名專家齊聚浙西常山 講好“菇”事共促産業發展

“常山食用菌有輝煌的曆史,今後我覺得還是要進一步抓種植技術提升、精深加工、品牌打造等重點,加大菌種研發力度,完善産業鍊條,提升食用菌的附加值和競争力。”中國菌物學會菌文化分會會長、浙江天泉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韓省華對常山食用菌産業的發展充滿信心。

目前,常山食用菌主要栽培猴頭菇、羊肚菌、香菇等7個品種,其中羊肚菌栽培面積1000畝,栽培規模居全省之首。有規模主體35家,市級示範性家庭農場(合作社)5家、省級2家,深加工企業3家。衍生出複方猴頭膠囊、多糖、餅幹、軟罐頭、超細粉、固體飲料、益生菌等22款深加工産品。食用菌年産量0.78萬噸,年總産值為0.86億元。

“食用菌産業已經成為我縣農業經濟的支柱産業之一,猴頭菇、金針菇等特色品種在國内外市場上享有很高的知名度和美譽度,我們将借助全國農業科技現代化先行縣建立契機,推出《常山縣食用菌産業三年發展規劃》,加大在種植、加工、銷售、品牌、招商引資、企業培育、人才培養等全鍊條、全環節、全方位給予補助,壯大學地企業産、加、銷專業型、複合型人才隊伍。”鄭君表示,接下來常山将規劃建設1億元産值的食用菌深加工園區,索引鍊主企業,走出一條标準化、高效化、生态化、可持續化、高品質發展的新路徑。(黃國豪 汪麗霞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