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博士論文盲評:可否去掉一個最高分去掉一個最低分

作者:出版六家

進入五月,就到了博士生和碩士生的論文答辯季。學生們忙着準備、翹首期盼的背後是提心吊膽,是“近鄉情更怯”“不敢問盲評”,最大的擔憂是論文盲評能否順利通過。現在碩士生數量十分龐大,培養品質和論文水準參差不齊,這裡暫且按下不表,隻說說博士生的論文盲評與答辯。

近兩天,一篇網文傳遍網絡内外。作者是武漢大學社會學院的呂德文教授,其文章題為《“惡意評審”如何評價和運用?——基于武漢大學一篇博士論文評審意見的分析》。文章一開頭簡要說明了寫作背景:

學術評審是學術生産機制的核心制度,已廣泛運用于成果發表、項目評審、職稱評定、人才評價等領域。近年來,為避免人情幹擾,雙向盲審(評審者和被評審者均匿名)制度被廣泛使用。但是盲審制度也制造了惡意盲審現象,這已經嚴重影響了學術評價的公正性,(被)評審人的合理權益,侵害了學術創新。

本人指導的一篇博士論文,遭遇了惡意評審。這篇評審意見違背了學術評議基本原則,與評審者所展現出的學識有限,水準不足以承擔如此嚴肅的學術評議工作相比,其評審态度之傲慢、判斷之武斷、标準之主觀,讓人歎為觀止。

但就是這樣一篇充滿惡意的評審,卻可能毀掉一個優秀青年學者的學術前途。如此草菅人命,不僅源自評審者之惡意,還來自有關培養機關主管部門對評審結果不負責任的機械使用。

對惡意評審進行正确評價和運用,是一項刻不容緩的任務。這對維護被評審者權益,完善學術評審制度,加強學術創新制度保障,具有重要意義。

呂教授指導的這篇博士生學位論文題目是《縣域社會中的商人群體及其經營行為——基于陽縣的田野調查》。接下來他對那個盲評專家的評審為何是“惡意”又是如何“惡意”一一作了辨析。很遺憾的是,筆者在寫作此文時,呂文已在網上删除,隻能憑記憶說個大概。據呂老師介紹,這篇博士學位論文曾按照武大“舊規”送盲評時有1個人給了不合格;轉眼到了2024年,新年又有新規。按照新規(2024年開始執行)該博士生的論文經過認真修改後增評,不巧又遇到這樣一個“惡意評審”者,結果可能使得這個博士生前功盡棄,結業走人(按照新規再無增評機會)。而這個博士生學習努力,表現良好,在讀期間獲得過進階别獎學金,公開發表C刊論文6篇(其中獨作5篇,另一篇與導師合作),學術态度、學術能力、學術成果都堪稱優秀,得到導師和其他老師充分認可。

倘若一切屬實,這個博士生實在是運氣很“背”,點子很低。但這個又絕非個案。我們大學的管理制度是不是該依據這些情況做些調整,加以制度上的修訂與完善,這可能才是廣大教師學生都更關心的。随着博士生的不斷擴招(其實博士招生“大躍進”真不是好事,此處不展開讨論),加之盲評制度的全面推開,原先的評審專家庫需要不斷“增容”。這個擴容以後的專家“大庫”就像一個大樹林。林子大了什麼鳥都有,“庫”大了也是什麼“專家”都有。每個博士生的論文都有可能遇到少數奇葩的專家。那些專家或心态不好喜歡故意為難人,或要求奇高看誰的論文都覺太LOW,或自己不學無術又不懂裝懂。當博論盲評與諸如此類的專家不期而遇,結果可想而知;倘若增評再次“狹路相逢”,“相看兩讨厭”,可能就是呂教授弟子那樣的命運,屋漏偏逢連夜雨。

博士論文盲評:可否去掉一個最高分去掉一個最低分

其實,這種現象不隻是出現在武漢大學,其他高校的師生也或多或少被盲評所困。隻是作為名牌大學的武大規矩更嚴,要求更高。既然最熟悉情況、身在其中的博導、博士生們都覺得這種辦法需要改進,既然這種情況無法完全避免,筆者鬥膽建議采用某些體育賽事(如體操、跳水)中的辦法:去掉一個最高分,去掉一個最低分,然後算平均分。比如,5個專家評審,若是4優1不及格,最後按照中間3個計分結果應該是優秀。若去掉最高分和最低分後,另外3個專家給分平均下來仍然偏低(如不到70分),則可考慮修改後增評。具體細則可以各個學校自行規定和掌握。但總的原則是不能因為個别“磚家”的“自立高标”,或“獨樹一幟”而讓那些優秀博士生前程盡毀。博士學位論文實行匿名雙向盲評是國際通行的辦法,如何依據我們的實際不斷完善則需要大學和教育管理部門認真對待。對博士生負責,既是對當事人個人負責,也是對社會負責、對國家負責。

五月,又是五月。等待博士生們的,不隻是“五月的鮮花”!但我們期待美麗的五月多一些公平與合理,多一些善意與溫情。

往期推薦

沒有葉聖陶就沒有《新華字典》——現代書業掌故之二十八

葉聖陶與丁玲的“文字因緣”——現代書業掌故之二十七

葉聖陶的“發戆之舉”——現代書業掌故之二十六

葉聖陶喝酒的“童子功”——現代書業掌故之二十五

《桂子山随筆》跋——書之書漫談之二十一

人間四月好讀書

書籍推薦

作者簡介

博士論文盲評:可否去掉一個最高分去掉一個最低分

範軍,湖北省荊門市人,曆史學博士。華中師範大學文學院二級教授、博士生導師,文化傳播學博士點負責人,華中師範大學國家文化産業研究中心兼職教授,文化傳播研究中心主任。曾任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有限責任公司總編輯、社長、董事長,華大鴻圖文化事業發展公司董事長,《華中師範大學學報》主編等。主要社會兼職有全國高等學校出版專業教育指導委員會委員,中國新聞史學會編輯出版研究會副會長,韬奮基金會學術委員會委員,湖北省社聯委員,湖北省國際友人協會會長,湖北省編輯學會副會長,湖北省期刊協會副會長等。

出版個人論著有《中國出版文化史研究書錄》《中國出版文化史論稿》《出版文化散論》《中國古代詩歌編輯專題研究》《中國共産黨出版史研究綜論》《文化軟實力“力”從何來》《中國現代書業廣告二十家》《歲月書痕》《蘇東坡的人生哲學》等;合著有《商務印書館企業制度研究(1897-1949)》《出版文化與出版産業專題研究》《曆代筆記獨幕喜劇》;主編有《中外大學出版史論》《中國近現代出版企業制度研究》《華中學術傳播論壇》(多輯)等。在核心期刊發表專業學術論文100餘篇,發表散文、随筆數十篇,其中論文40多篇次被《新華文摘》、人大影印報刊資料轉載、摘編。主持國家社科基金項目、國家科技支撐項目、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項目等科研項目多項,研究成果獲湖北省社科成果一等獎、武漢市社科成果一等獎、中華優秀出版物獎論文獎等。個人獲得第五屆全國百佳出版工作者、湖北省新聞出版系統先進工作者、首屆湖北出版政府(人物)獎、省政府特殊津貼專家、中國大學出版社首屆高校出版人物獎等榮譽,入選湖北省宣傳文化系統首批“五個一批”人才、第二屆“湖北文化名家”、國家首批“全國新聞出版行業領軍人才”等。

責任編輯:鄭超

歡迎關注

出版六家

—出版人的小家—

出版六家公衆号的所有内容,均為原創。

未經許可,請勿使用。

歡迎合作、轉載。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