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農民陳永貴:創造了“大寨”奇迹,升任副總理,卻擔心遠離了農民

作者:聰明的風鈴008

中國共産黨的百年曆史中,總是與農民、土地緊密地連結在一起。

毛主席曾經說過,他一生都在研究、重視農民的問題。廣大農民在黨和國家建立與發展的過程中充當過十分重要的作用,他們有的成為了革命的先驅、有的成為了黨的上司幹部。

而其中有一位,他從一個目不識丁的普通農民,後來成為了國務院副總理,他就是陳永貴。今天,讓我們一起了解他傳奇般的一生。

農民陳永貴:創造了“大寨”奇迹,升任副總理,卻擔心遠離了農民

1.童年多坎坷,練就堅忍志

陳永貴出生在山西省晉中市昔陽縣一個小農村,他的童年可謂是十分坎坷。那時候,陳永貴家裡隻有幾畝并不肥沃的“瘦田”,陳永貴與姐姐年紀都還小,一家四口就隻能靠陳永貴的父親耕作養活,他母親除了打理家務活之外,偶爾也到别人家去做點農活,補貼家用。

在陳永貴5歲那年,恰逢山西省遇到百年一遇的旱災,農田基本失收。旱災發生之後沒幾個月,陳永貴家裡的口糧就全部吃完了,陳永貴的父親看看瘦骨嶙峋的妻兒,再看看一貧如洗的家,一下子竟沒了主意。

過了兩天,陳永貴的父親聽說縣裡面一戶人家需要兩名女工,在生存與滅亡的抉擇面前,他隻能選擇前者,但這卻意味着家庭的破碎。陳父把妻女賣給了這戶人家之後,換來了能讓自己活命的錢。

但即便如此,陳永貴的父親還是決定要帶着陳永貴離開昔陽縣。一方面,賣掉妻女本就不是什麼光彩的事,他無法面對村裡的鄉親;另一方面,在災情的影響下,家裡的農田根本沒有收成,還不如到隔壁村去碰下運氣。

農民陳永貴:創造了“大寨”奇迹,升任副總理,卻擔心遠離了農民

父親帶着陳永貴來到了隔壁的“大寨村”——這個讓陳永貴延續痛苦童年,卻又最終成名的地方。

由于旱情嚴重,來到大寨村并沒有如陳永貴父親所願,能夠改善一下生活,父子二人在大寨村人生地不熟,隻能勉強找到一個栖身的茅房,偶爾給别人幹點農活,但能換回的報酬依然不多。

長期的饑荒和勞累,讓陳永貴的父親更加消瘦,還是以患了病,沒過多久,不堪生活重負的他,結束了自己的生命,留下年幼的陳永貴一人在異鄉漂泊。

年幼喪父,讓陳永貴本來就坎坷的童年雪上加霜,悲痛之餘,他更是體會到了底層百姓生活之不易。由于身上沒有錢,他甚至沒有辦法安葬父親,隻能用一張破席子遮蓋父親的遺體。

孤身一人的陳永貴并沒有像父親那樣,喪失了活着了勇氣,相反,他決定要想辦法活下去,隻有活下去,才有改變命運的機會。

農民陳永貴:創造了“大寨”奇迹,升任副總理,卻擔心遠離了農民

之後,陳永貴到處替别人打工,隻要是能換來錢的活,他都肯幹,有時候别人實在不願意給錢,哪怕是有一口飯吃,他也樂意。就這樣,陳永貴在大寨村的黃土地上堅韌地度過了自己的童年歲月。

2.工業學大慶,農業學大寨

大寨村,是昔陽縣東南部的其中一個小山村,屬于太行山脈的土石山區,村莊占地面積不到兩萬平方公裡,平均海拔卻超過1000米。跟太行山脈的其他很多地方一樣,大寨村由于長期受到風蝕水切,土地貧瘠,千溝萬壑,地形條件十分惡劣。

1945年,侵華日軍戰敗投降,共産黨在大寨村建立了人民政權,從此大寨村廣大農民百姓得到了解放。

而這時候的陳永貴,經過了多年來的努力,不但在大寨村生存了下來,還成為了村裡農民的代表。這些年他一直帶領着村裡的農民在艱難的條件下種植糧食,養活了村裡的人口。

農民陳永貴:創造了“大寨”奇迹,升任副總理,卻擔心遠離了農民

1947年,大寨村正式建立了黨支部,一年之後,陳永貴加入了中國共産黨。陳永貴與當時的大寨村黨支部書記賈進财以及賈承讓、宋立英等人一起,帶領着村裡的農民不斷地與大自然做鬥争,為大寨村的農業發展打下了基礎。

1952年,陳永貴當選大寨村的黨支部書記,這一年,他38歲。從孤身一人在大寨村闖蕩,到當選黨支部書記,陳永貴這一路實在是太坎坷,但也正是因為他那不怕吃苦、執着拼搏的精神,讓他熬過了最艱難的時期。

當選黨支部書記之後,陳永貴更加堅定了要帶領大寨村村民擺脫貧窮的決心。他在前人的工作基礎上,号召村民們對大寨的土地進行“大改造”,拿他自己的話來說,那就是要重制“愚公移山”的壯舉。

農民陳永貴:創造了“大寨”奇迹,升任副總理,卻擔心遠離了農民

前面已經提到過,大寨村的自然條件很惡劣,土地十分貧瘠,當地人形容大寨的自然地貌為“七溝八梁一面坡”,是以,大寨村的農業收成一向不好,在陳永貴成為黨支部書記之前,村裡的田地平均一畝地一年收獲不到70公斤的糧食,産量十分之低。

陳永貴親自帶着村裡的農民們,向大寨的“窮山惡水”展開鬥争。

在那個年代,農業機械化程度還非常低,而大寨裡也沒有什麼先進的生産工具,陳永貴和村民們就靠着每人一把鋤頭,一雙手、兩個肩膀,加一個籮筐,沒日沒夜地在土地上工作,他們把河溝改造成田地,把山坡改造成梯田。

大寨村的土地改造足足持續了十年,而這十年間,村裡的土地生産力是不斷地提升。

一片片貧瘠的土地從畝産70公斤,變成畝産千斤的肥沃土地,農民們的生活得到了極大的改善,不僅解決了村裡人的溫飽問題,每年還能給國家上交餘糧20多萬斤。可以說,陳永貴帶領大寨農民們用雙手創造出了一個奇迹。

農民陳永貴:創造了“大寨”奇迹,升任副總理,卻擔心遠離了農民

然而,天公并不作美。1963年,大寨村又發生了一場毀滅性的洪災,大水幾乎把村民們花了多年時間平整好的土地都淹沒了,村裡很多的房子也被洪水沖塌,大寨村仿佛又一下子回到了解放前的模樣。

中央組織了解到大寨村的災情之後,派了官員到大寨村慰問,并且為大寨村送來了糧食、救災物資和資金,以幫助村民們渡過難關。

可是,讓人意想不到的是,陳永貴帶領下的大寨村民們,在看到組織送來的物資和資金之後,臉上并沒有一絲喜悅的表情,相反,他們竟把東西退還了回去。

當時,帶頭的村民向前來赈災的官員說:“組織對大寨的關心,村民們心領了,但是全國上下,遭遇災情的不隻有大寨,如果大家都靠國家救濟,那國家的錢财從何而來?”

天災面前,大寨村民們永不服輸的質樸的情懷,讓人動容。

可是,光有情懷可不行,擺在大寨村民面前的首要難題,是如何在災後重建大寨。洪災退去之後,陳永貴與村裡幾位德高望重的農民馬上召集村民開會,大家一起商讨重建大寨的方法。

農民陳永貴:創造了“大寨”奇迹,升任副總理,卻擔心遠離了農民

大寨黨支部首先提出了“三不要,三不少”的方針,即“不要國家的錢,糧和物資,上交國家的糧食不能少,群衆分紅不能少,村民口糧不能少”。在這樣的方針指導下,陳永貴再次帶領村民們在大寨的土地上開展了“鬥天鬥地“的改造運動。

與上一次改造土地時的情形不同,這一次,村民們面對的是“推倒重來”,大家在工作中難免會遇到摩擦和氣餒的時候,經常有人對陳永貴說,大寨村的條件或許根本不适合發展農業,這裡的生态條件實在是太脆弱了。

每每聽到有人這麼說,陳永貴總會用一大串的反問來訓斥對方,他說:“你不創造條件,好條件什麼時候來?天上給你掉下來?它自己會給你跑出個好條件?它能不能自己跑來?你改造它嘛!已經有了改造自然條件的力量了,有了社會主義集體經濟,你還沒有力量改造它嗎?”

就這樣,在陳永貴等大寨人的努力下,大寨村又重制了之前的面貌,不但土地生産條件得到了改善,就連一向居住在土窯裡的村民們,也都把房子改造成了石窯。

一時間,全國上下再次掀起了向大寨村學習的風潮,當時全國上下流行一句話:工業學大慶,農業學大寨。

農民陳永貴:創造了“大寨”奇迹,升任副總理,卻擔心遠離了農民

3.改造出成效,赴京做副總

大寨村的事迹被廣為傳頌,這充分展現了大寨村農業改造的效果和功績。大寨村這翻天覆地的變化,離不開陳永貴的帶領和努力,而他本人,也是以在後來當選了昔陽縣縣委書記和山西省省委書記。

當時,恰好中央組織希望在全國範圍内樹立一批勞動模範和基層優秀代表,而陳永貴和他的大寨村的事迹,早就傳到了中央。

1975年年初,陳永貴作為山西省人大代表,到北京去參加了第四屆全國人大會議。會議期間,各地的人大代表紛紛與陳永貴見面,希望學習大寨村的先進經驗。

有一天,陳永貴接到通知,說是周總理要見一見他,聽到這一消息的陳永貴十分激動,便馬上動身去見周總理。

陳永貴來到了總理在中南海的辦公室,總理把他招呼到自己面前坐了下來。知道陳永貴是農民出身,為人直爽質樸,是以總理也沒有太多的寒暄,直接對陳永貴說:“組織上對你和大寨村的事迹非常欣賞,這次想把你調到國務院來當副總理,你要有所準備,向全國推廣大寨精神。”

農民陳永貴:創造了“大寨”奇迹,升任副總理,卻擔心遠離了農民

陳永貴雖知道,總理接見自己肯定是與大寨的事情有關,但卻萬萬沒想到,居然要讓自己到國務院當副總理呀。于是陳永貴連忙推托道:“總理,這可不行呀,我這文化水準不行,當不了這個副總理!”

周總理看着陳永貴一臉的拒絕,表情馬上嚴厲了起來:“永貴,你還是不是黨員?是黨員就得接受組織的安排。你和大寨村民們花了幾十年時間,攻堅克難,把大寨村改造成中華第一村,可你不能隻想着大寨啊,全國還有很多貧困落後的村子,需要你用大寨的經驗幫助他們。”

總理此話一出,陳永貴就再也不敢拒絕了,他接受了組織上的安排。沒過多久,陳永貴就當上了國務院副總理,分管全國農業工作。

陳永貴當上副總理之後,依然心系廣大農民,他深知自己是成長于黃土地,是農民的兒女,組織上讓他擔任副總理,也是希望他能夠為國家農業,為廣大農民帶來福祉。

農民陳永貴:創造了“大寨”奇迹,升任副總理,卻擔心遠離了農民

剛開始的時候,陳永貴來到北京工作,每天都有專門的警衛員跟随着,這讓他十分不習慣。

而且他一向紮根在基層,到了北京之後反而時刻擔憂,他怕自己遠離了土地、遠離了農民,無法聽到農民的心聲,無法在人民群衆最需要自己的時候出現。

在北京工作的日子裡,陳永貴最高興的時候,就是大寨的委員過來看望自己的時候。

他在辦公室裡認真地聽着大寨農民向自己講述大寨的變化,講述工作開展的思路,這一聊便是一整天,連大寨的農民也說,永貴叔即便是當上了總理之後,也依然十分關心基層農民,絲毫沒有官僚的架子。

後來,實在是惦念土地和農民的陳永貴向毛主席寫了一封信,他向主席提出了“三三制”的工作方式,就是:三分之一的時間在北京辦公,三分之一的時間在大寨,三分之一的時間跑全國。主席看到之後,十分贊同,認為這是發揮陳永貴工作積極性的好辦法,便爽快地同意了。

農民陳永貴:創造了“大寨”奇迹,升任副總理,卻擔心遠離了農民

就這樣,陳永貴在北京與負責農業的官員開會,商讨農業發展的方向,然後回到大寨了解村裡的生産建設情況,繼而又往全國其他最困難、最貧窮的農村跑去。

這樣“三點一線”的工作,一直持續到改革開放後,陳永貴辭去副總理的職位為止。

陳永貴在辭去了國務院的工作之後,依舊沒有脫離自己的老本行,他在北京東郊農場擔任顧問,繼續在土地農田上發光發熱。

1986年,陳永貴因肺癌病逝,享年71歲。

陳永貴的一生,既坎坷,又充滿傳奇的色彩,他經常對别人說,自己是新中國第一位“文盲總理”,自己永遠感恩黨的栽培。

陳永貴在北京的醫院治療肺癌時,經常說道,自己這一輩子能跟毛主席有所關聯,實在是不枉此生,自己是農民出身,能夠成為國務院副總理,也算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