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Nature:生物多樣性喪失是疫情的最大驅動力...| 新聞串燒

作者:世界科學

内容提要:

  1. 一項最新發表于《自然》的荟萃分析顯示,在所有破壞生态系統的“全球變化驅動因素”中,生物多樣性喪失是增加疫情暴發風險的最大因素,排在其後的是氣候變化和引入外來物種。
  2. 歐洲的狩獵采集者為什麼消失了?多家歐洲科研機關的專家組成的研究團隊先後于《自然》和PloS One雜志發文表明,有的狩獵采集者生活在農民的社群内或周邊,接受了農民的文化和飲食;也有狩獵采集者遭到農民社群的屠殺。
  3. 攜帶耳鐵蛋白基因(OTOF,雙等位基因)突變的耳聾患兒,單耳試驗效果喜人。複旦大學附屬眼耳鼻喉科醫院舒易來領銜的研究團隊同步推進:在其團隊開展的首次OTOF基因療法人體試驗中,接受治療的6名兒童,有5人在一年期内恢複了聽力。

Nature:生物多樣性喪失是傳染病暴發的最大驅動力

Nature:生物多樣性喪失是疫情的最大驅動力...| 新聞串燒

過去數十年間,我們看到新發傳染病事件越發頻繁,其中大多數起源于野生動物。一項最新發表于《自然》的荟萃分析顯示,在所有破壞生态系統的“全球變化驅動因素”中,生物多樣性喪失是增加疫情暴發風險的最大因素,排在其後的是氣候變化和引入外來物種。

作者團隊回顧了近1000項相關研究,不僅對植物、動物和人類宿主疾病的嚴重程度和流行率展開分析,還重點關注了5個驅動新發傳染病的全球(涵蓋除南極洲以外的所有大陸)環境因素:生物多樣性喪失、氣候變化、化學污染、外來物種和栖息地喪失。

他們發現,除了栖息地喪失,其他4項因素都會推動疾病傳播增加,而且它們對人類疾病和非人類疾病的影響相同。

人類趨向于特定類型的栖息地,那就是城市。城市地區出現新發傳染病的風險一般較低,部分原因是公共衛生條件較好以及野生動物較少。新論文通信作者、美國聖母大學的生态學和公共衛生專家賈森·羅爾(Jason Rohr)表示:

“在城區那充斥混凝土的環境裡,能繁衍生息的物種數量極少,從人類疾病角度看,城市的衛生和健康基礎設施比農村環境的更好。”

新冠大流行以後,人們對人畜共患疾病的關注度有所增加,一些專家認為病毒源自蝙蝠。除了新冠,目前令全球衛生機構警惕的許多傳染病——包括豬流感和禽流感——也起源于野生動物。新發的人類傳染病中有3/4為人畜共患疾病,這意味着它們也會感染野生動物和家畜。

另一方面,研究人員也指出,許多驅動傳染病的因素是互相關聯的,“例如,氣候變化和化學污染可能導緻栖息地喪失和變化,進而導緻生物多樣性喪失”。

減少排放、阻止物種滅絕、控制物種入侵問題等措施都有助于減輕疾病負擔。羅爾等人表示:“我們希望這項分析能促進全球疾病控制、緩解和監測工作。”

資料來源:

Biodiversity loss is biggest driver of infectious disease outbreaks, says study

歐洲的狩獵采集者為什麼消失了?

Nature:生物多樣性喪失是疫情的最大驅動力...| 新聞串燒

歐洲史前的狩獵采集者在當地生活了數千年,而且大部分時間裡都占據統治地位。但這些人群後來都消失不見了,他們遭遇了什麼?

學術界尚不清楚其中緣由,但有一點很明确:狩獵采集者的衰落與歐洲地區農業的傳播差不多同時發生;新石器時代的農民大約在8000年前到達歐洲,并與獵人們共享這片大陸一段時間,最終“取代”了“原住民”。

2024年初,由多家歐洲科研機關的專家組成的研究團隊先後于《自然》和PloS One雜志發文,提供證據表明,有的狩獵采集者生活在農民的社群内或周邊,接受了農民的文化和飲食;也有狩獵采集者遭到農民社群的屠殺。

大約4.5萬年前,狩獵采集者一波接一波地進入并定居歐洲。當然,最早期入歐的族群大部分都沒能延續,不過一部分幸運的後來者最終站穩腳跟、蓬勃發展。研究證明,現代歐洲人有10%到15%的DNA來自狩獵采集者,其中大部分由約1.4萬年前從意大利地區向外擴散的最後一批狩獵采集者提供。

等到大約8000年前,農民人口從近東地區來到歐洲,并帶來了馴化的動植物;狩獵采集者依然大多保持原有生活方式。雖然後者的基因逐漸混入農民族群,但二者在遺傳上仍然迥異。

西班牙一個7000年前的男性狩獵采集者的DNA顯示他擁有藍色眼睛和深色皮膚,就像1.4萬年前以後的大多數狩獵采集者那樣,而當時的歐洲農民的膚色較淺,瞳色較深。

Nature:生物多樣性喪失是疫情的最大驅動力...| 新聞串燒

随着農業社群不斷壯大,狩獵采集者失去土地,最後遷往歐洲邊緣,生活在不與農民直接競争的地區。

根據《自然》新文章的觀點,一些狩獵采集者最終生活在了農民社群内或周圍,例如,現丹麥境内埋葬着一個大約5800年前的狩獵采集者,他的随葬品屬于狩獵采集者文化,但其飲食習慣與早期歐洲農民的飲食相比對,這意味着他接受了農民的文化和飲食。

另一方面,當大約5900年前的農民到來後,丹麥的狩獵采集者在幾代之内就退出曆史舞台,有些狩獵采集社群似乎死于農民之手,還存在因農民牲畜感染了新病原體的情況。當然,這些農民後來也很快被外來的半遊牧民族(與顔那亞人密切相關)更替。

PLOS One雜志新發表的文章顯示,在大約5200年前,丹麥的一個農民社群似乎以獻祭形式暴力宰殺了一個來自挪威或瑞典地區的男性狩獵采集者。不過論文作者也指出,這種儀式性的宰殺不一定是對狩獵采集者的懲罰,被殺者可能是在農民社群裡獲得平等社會地位的移民或商人,也可能是俘虜或奴隸。

上述兩項研究的作者之一、丹麥考古學家安德斯·費舍爾(Anders Fischer)表示,歐洲農民的數量随着自身擴張而迅速增長,而他們對狩獵采集者的态度可能是“一言不合就要打”那種的。

資料來源:Why did Europe's hunter-gatherers disappear?

人工耳蝸算個啥…基因編輯療法快“上架”

Nature:生物多樣性喪失是疫情的最大驅動力...| 新聞串燒

歐帕爾·桑迪與她的母親、父親和姐姐

英國幼童歐帕爾·桑迪(Opal Sandy)患有罕見遺傳性疾病,生來失聰。11個月大時,她在位于英格蘭的家中接受一項開創性基因治療。現在,18個月大的她已經有一隻耳朵能在無需輔助的情況下聽到聲音。

這個先天耳聾的小寶寶攜帶耳鐵蛋白基因(OTOF,雙等位基因)突變。這是一種極為罕見的耳聾形式,影響着全球約20萬人。

由于OTOF突變,歐帕爾耳蝸中的毛細胞發育異常,難以實作放大聲波并将所得資訊轉化為可傳遞至大腦的信号的功能。這導緻她遭遇“重度至極度感音神經性聽力損失”。

目前這類耳聾主要通過人工耳蝸進行幹預。美國哥倫比亞大學耳鼻喉科醫生拉裡·勒斯蒂格(Larry Lustig)參與了針對患兒的基因治療。治療團隊以一種對人體無害的腺相關病毒DB-OTO為載體,通過注射,将健康的OTOF基因遞送至耳蝸内,進而替換缺陷基因。到目前為止,該治療相當成功:

治療結束後的12周内,患兒沒有出現任何相關副作用;接受注射的那一隻耳朵獲得了一定聽力改善。6個多月後,她的聽力越來越強,能聽到輕聲細語,甚至開始說話——她也成了迄今接受遺傳性耳聾基因治療的最年幼患兒。

Nature:生物多樣性喪失是疫情的最大驅動力...| 新聞串燒

勒斯蒂格在剛剛舉行的美國基因與細胞治療學會年會(ASGCT)上以視訊等形式介紹了歐帕爾以及另一名重度耳聾患兒的案例,後者年僅4歲,在治療後6周也獲得了類似的聽力改善。

大約同一時間,複旦大學附屬眼耳鼻喉科醫院主任醫師舒易來也公布了一份進展報告:在其團隊開展的首次OTOF基因療法人體試驗中,接受治療的6名兒童有5人在一年期内恢複了聽力。

舒易來與勒斯蒂格一樣,都隻對所有患兒的一隻耳朵做治療——這是此類早期試驗的安全預防措施。不過舒醫生等人已開始進行雙耳治療。公布了一年期進展報告後,舒醫生還介紹了另外5名參與首次雙耳治療試驗的患者的早期資料(尚未正式發表):所有患者的雙耳聽力均有恢複,言語感覺也得以改善。

資料來源:

More children gain hearing as gene therapy for profound deafness advances

Gene therapy breakthrough allows toddler born deaf to hear

END

《世界科學》雜志版在售中 歡迎訂閱

Nature:生物多樣性喪失是疫情的最大驅動力...| 新聞串燒

月刊定價15元/期

全年訂閱價180元

訂閱方式一:

“雜志鋪”訂閱有折扣~

訂閱方式二:

全國各地郵局訂閱。郵發代号:4-263

訂閱方式三:

機構訂閱,請撥打

021-53300839;

021-53300838

推薦閱讀人工耳蝸技術,讓這群小天使有機會享受聲樂之美 | 上海科技節

Nature:58%的人類傳染病因氣候問題惡化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