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曾經隻管打針換藥,如今個個身懷絕技——“白衣天使”也在蛻變

作者:南方工報
曾經隻管打針換藥,如今個個身懷絕技——“白衣天使”也在蛻變

湯永峰在為病人打點滴。全媒體記者徐丘濂/攝

以往,“隻管打針、換藥”是大多數人對護士群體的刻闆印象。近年來,随着護理服務流程不斷優化更新、衆多護理創新發明成果湧現并成功轉化應用、護理人才培育方式和教育體系的完善,護理的内涵變得越發豐富,護士的價值也日益凸顯。如今,這些“刻闆印象”正逐漸被一批批身懷絕技的“白衣天使”所改變。

在第113個國際護士節來臨之際,本報記者采訪了多位來自廣東護理戰線上的護士及有關專業人士,講述當下護理人員不斷進行優化服務及創新發展的故事,探讨如何進一步促進護理從業者逐漸走向專業化、規範化,推動護理行業高品質發展。

服務:不斷拓展廣度和深度

俗話說,三分醫療,七分護理。護理服務與提升群衆看病就醫的體驗密切相關。目前,随着人們生活水準的提升,護理服務的廣度和深度正不斷拓展。

“變化還是蠻大的。”從事護理行業12年來,令廣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三醫院分娩室護士長胡靜感受頗深的是大衆對于護理服務認知的變化和需求的提升。以婦産科為例,早期,大多數孕産婦隻關注生産環節,認為隻要進産房順利把孩子生下來就行了。但随着現代人自我健康管理意識的提升,如今,大家已不單單隻有“母子平安”這一個基本需求了,分娩過程中的體驗感和分娩前後的健康護理,都是被重視的内容。

這就要求護理人員具備更多知識與技能,護理服務和流程也要不斷優化更新。“我們的服務模式由單一的上台接生,逐漸拓展到科學備孕、孕期管理、産後随訪、健康教育等全流程的優質護理服務。”胡靜介紹,具體來說,在孕期,助産士就開始通過一對一健康咨詢、開設系列精品課程等辦法,提前幹預孕婦的生活方式,預防一些潛在風險;在分娩時,改變以往傳統的方式,創新開展音樂鎮痛分娩、自由體位分娩、導樂陪伴分娩等,大大緩解媽媽們的疼痛,改善分娩體驗;産後,支援利用網際網路預約護士上門進行健康指導和服務。

如今,胡靜所在科室已形成了“産前—産時—産後”一體化連續性的助産護理服務模式,大大地拓展延伸了護理的内涵,赢得了孕産婦廣泛的贊譽和認可。

和胡靜一樣,從業23年的揭陽市人民醫院呼吸内科副護士長何皓玲也一路見證着護理模式的巨大變化。剛畢業時,何皓玲每天在病房為病人打點滴,換液,霧化,吸氧,觀察及記錄病人病情,那時的護理工作模式是責任制。時光荏苒,護理模式發生了變化,要求對病人實行整體護理。

什麼是整體護理?何皓玲告訴記者,整體護理不但要關注患者的病因、病症、存在護理問題、潛在疾病風險等,還要提高患者生存品質,注重對疾病康複的功能護理。“當然,這無疑增加了護士的壓力,也對護士專業技能和團隊合作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何皓玲護理的案例中,有一位鼻咽癌術後四年的患者讓她印象深刻。該患者因吸入性肺炎來到呼吸内科住院,何皓玲分析病人現狀,運用護理技術“蛙田飲水試驗”評估,确定患者存在誤吸風險,需要進行肺康複幹預後留置胃管。

留置胃管是需要長期護理的。在住院期間的照護,由護士操作胃管護理,而病人出院後,他該如何自理?何皓玲從這個案例中體會到,如今,護理不單要做好院内照護,還要做好出院後的延續護理,适應社會發展需求,這同時也是一種擴大護理格局、延伸護理廣度的機遇。

對于東莞市婦幼保健院的助産士丁嘉儀來說,“叙事護理”模式是她在工作中诠釋護理深度的“利器”。“叙事護理”是指通過對病人故事的傾聽、吸收,幫助病人實作故事意義重構,發現護理要點,繼而對病人實施護理幹預。“這種護理模式讓護理服務有深度,更有溫度。”丁嘉儀進一步解釋,它能幫助醫護人員“吸收、解釋、回應患者的故事及困境”,為患者提供充滿尊重、共情及生機的醫療照護。

在一次接班時,一位愁眉苦臉的孕媽媽與其丈夫姚先生不經意間的歎息聲引起了丁嘉儀的注意。随後,她來到姚太太的床頭關心地詢問起來,得知其因胎膜早破、胎方位為右枕後位入院待産,前一天就開始疼痛難耐,入院後一直沒睡好,也沒胃口吃東西。交談中,她意識到,長時間的疼痛和等待,讓姚太太的分娩信心受創。如何幫助姚太太挽回分娩的信心和動力?丁嘉儀選擇了“叙事護理”。

随着一陣宮縮的到來,姚太太疼痛難忍,雙腳緊縮,全身肌肉緊繃。一旁的姚先生手足無措。丁嘉儀趕忙上前緊握姚太太的手,陪着她一起調整呼吸并耐心解釋:“您寶寶現在的位置是右枕後位,這種胎方位确實會使您的疼痛感增加。現在,我們需要通過自由體位來幫助您糾正胎方位,請您相信我好嗎?”姚先生說:“她都這麼痛了,你不要來折騰她了。”

面對質疑,丁嘉儀仍堅持握住姚太太的手,繼續進行着叙事:“能看出來,先生很在乎您的感受。我也希望您在順利分娩的同時,有一個好的分娩體驗。”接着,丁嘉儀又對姚先生說:“體位的改變可以讓寶寶更好地找到适合的通道。糾正胎方位後,太太的壓迫感也會減輕,您願意讓她嘗試嗎?”看到姚先生半信半疑地點了頭,丁嘉儀便開始協助産婦進行改良式的膝胸卧位,其間使用墨西哥圍巾配合抖動骨盆,用黃豆袋熱敷疼痛的部位。很快,産婦原本緊繃的神情開始放松。姚先生感受到太太的正向情緒,整個人也有了動力。随後,在丁嘉儀的耐心指導護理和姚先生的配合下,經過體位改變與非藥物鎮痛的使用,姚太太胎方位成功轉為枕前位,最終很快順利分娩,母嬰平安。

“姚太太的案例讓我切身體會到,‘叙事護理’不僅對于臨床工作幫助很大,對于産婦、一個家庭,甚至整個社會都有着巨大的影響。”丁嘉儀認為,助産士不是接生的機器,工作中應該想産婦所想,急産婦所需,勇于創新,推陳出新。

創新:發明成果解決臨床難題

在很多人眼裡,護士的工作簡單而繁瑣,重複而乏味。殊不知,護士不僅擁有專業的護理能力,還是發明創新的“小能手”。

“呀!簡直把我的痰都給震出來了。”某日,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急診科護士湯永峰和朋友在外面吃飯,旁邊突然傳來巨大的音響聲,他脫口而出,靈感也随之迸發:聲波震動不就是排出痰液最好的無創方式嗎?在日常工作中,湯永峰常常遇到肺炎患者,肺部一旦出現發炎,将阻礙肺部氧和二氧化碳的交換,就會産生痰液。如何促進痰液從患者體内排出?當天夜裡,他完善構想,創新改造出“一種聲波排痰器”。

急診科需要應對患者的各種“急”,常常是一通電話,一群醫護人員就得火速去現場“救急”。對于急救所需裝置、藥物等的收納取用,如何能更省時省力?湯永峰發明的創新專利“一種多功能便捷式院前醫療急救箱”就能解決這個問題。加入臨床護理一線8年,他完成20多項創新專利。如今,湯永峰創新發明的“便捷式院前醫療急救箱”已經推出二代産品,由合作廠家生産推廣,未來将有更多的護理同行從中受益。

胡靜也擅長在日常工作生活中發現問題并進行創新發明。2018年,在一次助産士大會中,胡靜得知在新生兒臍部護理方面,國外已經提倡将寶寶的肚臍盡量暴露,這樣幹燥得更快,傷口也愈合得更好。彼時,國内還受“傷口要包紮”的傳統習慣影響,新生兒的臍部護理方式依然是消毒後包着捂着。“這樣不僅會增加護士的工作量、耗費更多材料成本,還增加了消毒液對新生兒的刺激。”回來後,胡靜嘗試取消新生兒臍部護理消毒包紮的流程。但新的問題随之而來——現有的尿片容易摩擦到新生兒裸露的臍部,對臍部傷口的愈合造成一定阻礙。

“那就試着創造出一款新的尿片吧。”經過一番思考,胡靜便開始改進現有尿片的結構,最終發明創造出一款針對初生嬰兒露臍的尿片,它在普通尿片上新增了U形設計,能夠達到暴露臍部的目的,避免新生兒臍部污染,減少臍炎發生,加快臍部脫落,促進新生兒臍部愈合,便于醫護人員及家屬護理新生兒。該成果也成功申請了實用新型專利,目前已量産,并被廣泛運用到臨床實踐中。

曾經隻管打針換藥,如今個個身懷絕技——“白衣天使”也在蛻變

胡靜創新發明的新生兒露臍尿片已被量産應用。機關供圖

“創新并非遙不可及,而創新的想法往往來源于患者或家屬的一個提問。”揭陽市人民醫院胸外科護理碩士蔡瑩瑩告訴記者。食管癌是他們科室常見的病種之一。在患者疾病康複中,護士需要根據患者疾病康複情況,對患者做出個體化的飲食指導。

“記得當時是一位六十多歲的阿叔,術後康複過程很順利,術後第五天就開始進食流質食物。我作為責任護士,向患者和家屬交代了飲食相關的注意事項。”蔡瑩瑩回憶說,當她提到飲食需要“少量多餐”時,家屬提出,能不能有一個量化的名額,比如每次進食多少毫升的流質。

“當時,我無法立即回答這個問題。後來我就在思考,是否能夠基于循證的方法和理念,找到相關的研究結論,再結合患者的實際情況來回答家屬提出的問題呢?”基于這樣的想法,蔡瑩瑩檢索相關指南,卻發現指南中并沒有明确說明。緊接着,她又去資料庫裡檢索,最終找到一篇證據總結,裡面明确了進食量。後來,經過文獻品質評價,確定這個研究結論的科學性後,蔡瑩瑩與醫護團隊成員讨論,最終不僅回答了患者家屬之前提出的問題,更為患者制定了個體化的飲食方案,患者順利出院。“通過這個案例,我們還依據最新的研究證據,更新、細化了科室食管癌術後的護理正常。”蔡瑩瑩說,這改變了以往護理正常中“少量多餐”這種模糊的說法,為臨床護理實踐提供規範化的指引。

如今,一項項來自護士們的創新發明成果,不僅實實在在地幫助到患者,還助力了許多臨床難題的解決。

曾經隻管打針換藥,如今個個身懷絕技——“白衣天使”也在蛻變

蔡瑩瑩在查房。全媒體記者林婷玉/攝

提素:多元化培養護理人才

要不斷優化護理服務、提高護理品質,培養更多的高素質護士人才是關鍵。

據了解,近10年來,大陸護士隊伍總量以平均8%的增幅逐年增長。目前,大陸注冊護士總量超過500萬人,具有高職及以上學曆的護士已接近80%。

東莞市護理學會理事長師清蓮表示,今年大陸護士節的主題是“發展護士隊伍,優化護理服務”,“發展護士隊伍”不僅要增加護理人員配備,更重要的是提升護理專業技術和護士學曆水準;“優化護理服務”就是讓護士有更多時間為患者提供高品質的護理技術,讓護理人員以更飽滿的熱情、更專業的技術為人民群衆身體健康保駕護航。

2022年、2023年,東莞市總工會和省總工會分别命名“師清蓮勞模和工匠人才工作室”。該工作室作為東莞第一家設定在科技社團的勞模工作室,以“引領、發展,傳承、創新”為主題,建立相關工作制度群組織體系。兩年來,“師清蓮勞模和工匠人才工作室”在“提升護理品質、加快培養人才、加強專科建設、完善護理服務”等方面積極開展工作,組織開展醫療護理員、養老護理員師資教育訓練、技能競賽,在承接東莞市衛生健康局、市總工會主辦的各類大型技能競賽中均取得優異成績,并在廣東創新科技職業學院醫藥健康學院、東莞職業技術學院衛生健康學院、茶山醫院設定工作室,以點帶面弘揚傳承勞模工匠精神,為東莞護理事業的高品質發展注入創新動力。

“醫院建立的多元化人才培養制度,幫助我快速成長。”袁寶華從事臨床護理工作22年,是東莞市茶山醫院中醫護理學科帶頭人,也是師清蓮工作室成員之一。袁寶華的成長從技能競賽開始。2019年,她參加莞佛中醫藥技能競賽,獲得護理組第一名。随後,醫院組建了以她帶頭的中醫護理團隊,将她列為中青年業務骨幹培養對象,針對性制定個性化培養方案。去年5月,廣東省護士協會公布第二批“名醫護士工作室”名單,袁寶華的“中醫護理名醫護士工作室”就位列其中。她的工作室緻力于讀經典、多臨床,引導護理人員在實踐中逐漸領悟中醫經典精髓,為醫院培養了一批優秀的中醫護理人才。

據了解,今年,東莞市茶山醫院還修訂了《茶山醫院中青年業務骨幹培養實施方案》,根據不同專業、不同專科、不同學曆、不同職稱、不同崗位進行不同的培養方向,進一步建設醫院臨床醫療、護理、教育、科研和管理隊伍的後備人才庫,持續為醫院高品質發展賦能添勢。

在學曆教育方面,大陸護理學科經曆了多年的發展和進步,目前已經形成了專科、大學、研究所學生三個層次的護理教育體系。今年,護理學和助産學被列為國家控制布點專業,标志着護理行業正逐漸走向專業化、規範化。

“如今,護士的門檻越來越高。我們科室目前有護士200名左右,全都是大學學曆以上,其中有12位是碩士研究所學生學曆。”陳雲是廣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三醫院婦産科科護士長,同時也擔任着廣州醫科大學護理學院碩士研究所學生導師,為護理事業培養出了一批又一批優秀的人才。她介紹,在高素質護理人才的培養過程中,除了要求他們要具備基本的解決臨床問題的能力,還要更加注重對他們在護理專科方面的創新和科研能力的培養。同時,該院為培養更多高素質護理人才,還專門出台護理精英人才培養方案,給遴選出的護士提供專業優質教育訓練、學曆提升、經費保障等系列支援,不斷為護理行業培養更多高品質人才。

觀點

如何推動護理行業高品質發展?

近年來,大衆對優質護理服務的需求不斷提高,如何進一步促進護理從業者逐漸走向專業化、規範化,推動護理行業持續高品質發展?

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護理部教研室主任、主任護師馮曉玲分析認為,一直以來,護士都是以奉獻的形象深植于大衆心中,對于護士和護理在社會經濟生産中産生的價值提的比較少。“随着護理行業資訊化程度的不斷提高,護理工作的經濟量化變得更可行、更容易獲得。”馮曉玲指出,護理隊伍人才層次不斷提高,護理工作的成本也在相應地提高,在國民接受到更高層級的護理服務的前提下,護理服務的定價也應相應提高,服務定價是一個專業價值的展現。同時,馮曉玲認為,強調護理經濟這個主題,一方面,是肯定護理工作在國民健康方面作出的貢獻;另一方面,也包含着仍需對護理隊伍建設的投入給予足夠重視的含義。

對于如何促進護士隊伍素質提高,陳雲認為,首先,要讓社會看到護理的價值,同時,更要讓護士看見自己的職業價值所在,要讓他們有強大的職業認同感,這樣才能最大限度發揮護士自身的主觀能動性。其次,在教學實踐中,要鼓勵護士在充分積累個案經驗的基礎上,進行護理項目的創新研究,以個案和項目為推手,不斷提高護士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最後,要積極為廣大一線護士提供交流學習的平台,定期開展不同的學習交流活動,并樹立學習榜樣。

“護理人員要不斷學習充電,才能順應行業的快速發展。”廣東省護理學會理事長、廣東省嶺南南丁格爾護理研究院理事長成守珍認為,新時代下專科護理要實作高品質發展,需要在人才培養、學科建設、科學普及、護理創新、對外交流等方面持續發力,為護理工作者搭建健康的成長成才平台。

“希望更多人能了解、支援護理工作,高等院校加快開設護理研究所學生班,多途徑培養高學曆護理人才,護理管理達到同質化,精簡護理檔案書寫,優化績效配置設定制度,使護理隊伍發展更具生機活力。”師清蓮說。

(來源:南方工報 策劃:新聞采集中心 作者:全媒體記者 徐亞輝 王豔 徐丘濂 林婷玉 通訊員 劉文琴 孫俊雄 郭钰瑩 黃美娟)

責編:蔣靈茜

二審:潘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