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百年老字号的最年輕班長為船舶安上強大“中國心”

作者:南方工報
百年老字号的最年輕班長為船舶安上強大“中國心”

餘子炜在工作中。 機關供圖

5月8日下午,位于廣州荔灣芳村大道的廣州柴油機廠股份有限公司餘子炜勞模技師創新工作室内,身穿深藍色工裝的餘子炜正在與團隊成員進行技術交流。作為一名90後工作室領銜人,餘子炜正全力将新的技術、新的知識傳遞給更多制造業新人。

廣州柴油機廠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廣柴股份”)是中國柴油機制造業中曆史最悠久的企業之一,也是華南地區最大的中速柴油機制造企業,産品應用于各種船舶上。深耕柴油機裝試領域13年,餘子炜以自身的智慧和努力,助力國産柴油機不斷打破國外技術壟斷,為國家科技自立自強作出積極貢獻。近日,餘子炜被授予全國五一勞動獎章。

奮力趕超

從“門外漢”到百年企業最年輕班長

一艘船可以順利航行,作為動力裝置的柴油發動機起到關鍵作用。而要将成千上萬個零件組裝成一台高效運轉的柴油機,需要經過上百道工序,考驗着每位初學者的耐心和毅力。2011年,剛從技校畢業邁入廣柴股份這家百年“老字号”的餘子炜就曾經曆過這樣的考驗。

那時,餘子炜是一名普通的裝配鉗工學徒,工作多是髒累活。跟着老師傅在40多攝氏度高溫的工廠中的房間忙完一天,他滿手機油,衣服更是渾身濕透,就像被澆了一桶水。再加上專業不對口,不得不從零學起,餘子炜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壓力,甚至想過改行。

迷茫之中,他給父親打了一個電話。餘子炜的父親是老三屆的高中畢業生,沒上過大學是他一輩子的遺憾。電話裡,父親教導他,萬事開頭難,做事情要持之以恒,不要一遇到困難就放棄,要“堅持自己所選擇的,更加要相信自己”。

父親的鼓勵讓餘子炜茅塞頓開。來自粵西農村的他,年少時就和父親一起去工地幹過泥水工,這點苦又算得了什麼。他很快打消了逃避的念頭,快速調整心态,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他通過公司教育訓練,看專業書籍、視訊及網絡上公開課程等,“惡補”柴油機專業知識;遇到實際問題,就勤快地向老前輩請教。

功夫不負有心人。憑借着肯學敢鑽的幹勁,入職不到九個月,餘子炜就帶隊獨立裝試了一台接近30噸的柴油機,而一般學徒要花兩年半到三年才能完成這樣的操作。“當時特别有成就感,也讓我喜歡上了這份工作。”

“要做就要努力做好”,本着這一份工作熱情,餘子炜繼續奮力趕超,不斷學習專業知識,精進專業技術,兩年内就掌握了公司各個産品的核心裝配技巧與調試技術。25歲時,他以過硬的專業技能赢得一衆老師傅的認可,成為公司百餘年來最年輕的班長。

2016年10月,餘子炜代表公司參加集團舉辦的技能競賽,在機修鉗工項目中,以第一名的好成績打破了公司過往參賽戰績,一賽成名。

攻堅克難

實作大功率高速柴油機國産自主品牌

一台柴油機從研發、釋出、比對船型、裝配調試到成功應用試航,周期可長達10年以上。很長一段時間,餘子炜的工作就是到各艘船舶上調試廣柴股份生産的柴油機,確定這顆機械“心髒”的正常運轉。

餘子炜介紹,柴油機是一個小批量、個性化的定制産品,需要傳統的手工工藝和起重裝置輔助來進行裝配調試工作,“裝配調試過程中,經常會出現新的技術問題,需要制定針對性的解決方案”。在此過程中,柴油機會轟鳴到燒紅,他經常要在滾燙的熱浪中一點點地調整、測試,同時,還要适應惡劣的海上環境。

“在船上最久工作了21天,第一周天天抱着機艙柱子嘔吐,吐完了繼續把上百個的柴油機零部件一件件拆卸檢查,再一件件裝回去。”說起這些,餘子炜的語氣中透露出輕松與坦然,仿佛那些日子裡的艱辛與不易,都已經化作他成長道路上的堅實基石。

随着對柴油機研試的深入,餘子炜與團隊成員一道攻克了許多技術難題,推動着國産柴油機不斷取得突破。

在負責工信部與科技部的大型船舶發動機項目中,餘子炜帶領團隊經過長達五年的研試,成功研發CS21/32高速柴油機和DM23G大功率氣體機新産品,填補了國内1—2MW功率範圍空白,技術名額達到國外先進水準,打破國外品牌的壟斷和國外柴油機技術的封鎖,在大功率高速柴油機方面實作國産自主品牌。

2017年,作為主機廠主要調試技術人員,餘子炜參與國内第一艘油電混合拖輪“海港711”号調試。該拖輪與正常拖輪在最大推力相同的情況下,可以實作主機功率下降15%—20%,能量綜合使用率提高約10%,NOx排放降低75%以上,為綠色、節能、環保的新能源船舶行業發展奠定了良好基礎。

13年時光流轉,餘子炜也從當初懵懂的鉗工學徒,一路成長為企業工匠人才和技術骨幹,收獲廣州市技術能手、市傑出青年崗位能手、市優秀異地務工技能人才,廣州工控集團“十大工匠”等榮譽。

創新傳承

技能提升之路唯有腳踏實地

技術勞工的身份一直是餘子炜引以為傲的标簽。作為廣東技工代表,2018年、2023年,餘子炜連續兩屆當選廣東省人大代表。其間,他被授予廣東省五一勞動獎章,今年更是榮獲全國五一勞動獎章。

“我倍感珍惜,也正是這些榮譽時刻在提醒着我、鞭策着我,提醒自己,弘揚好、傳承好勞模精神、勞動精神、工匠精神是我的使命,在工作中更要發揮先鋒模範作用,以身作則,勤勉工作。”餘子炜說。

前不久,公司一台柴油機在出廠試驗過程中反複出現拉缸現象,從故障出現起,整整兩天,餘子炜一直在現場與團隊一起分析故障原因,并逐一實驗、檢測排查,最終,順利找到問題的根源,并排除故障。在公司制造部技術主管蘇逸俊看來,這就是餘子炜工作的日常,“工作上非常認真負責,遇到生産問題總是第一時間到現場”。

“傳統制造業更需要從一線成長起來的技術模範的示範效應,他身上吃苦耐勞、敢于創新、追求卓越的品質,為大家樹立了榜樣和标杆。”公司營銷部管培生喬增印認為。

2021年,在公司的支援下,以餘子炜為領銜人的創新工作室成立。2022年,獲市級命名“餘子炜勞模技師創新工作室”。截至目前,該創新工作室已取得6項實用型發明專利成果、成果轉化293項。在餘子炜的帶領下,團隊改進柴油機新産品安裝與耐久試驗、柴油機技術攻關等工作,累計為公司産生2773.86萬元經濟效益。

“技能是産業勞工的立身之本,提升技能的道路上沒有捷徑,唯有腳踏實地才是硬道理。”這是餘子炜對當下年輕人的寄語,也是對自己的勉勵,而他也将堅守這份初心,為綠色節能環保的新能源船舶行業發展繼續奮鬥。

○生活掠影

“我曾有個大廚夢”

打球、踢毽、爬山、露營、做飯……作為新時代的90後技術勞工,脫下工裝的餘子炜開朗陽光,在生活中,是個熱愛運動、郊遊、美食的“時尚達人”。

這些年,因為工作需要,餘子炜經常出差在外,“祖國的沿海城市基本走了一遍,雖然沒讀破萬卷書,卻走過了萬裡路”。參加工作的前幾年,陪伴家人的時間少之又少,每到春節團圓日,他不是年三十從出差地往回趕,就是大年初一在出差的路上。他常常對自己說:“明年春節,一定要好好陪家人,與家人一起度過一個完整的春節假期。”

“對家人特别是女兒,還是感到愧疚,錯過了孩子的許多成長時光。”也許正是工作的忙碌,讓餘子炜倍加珍惜與家人相處的日常。在家庭生活中,他能承擔的家務都盡量承擔,而他最感興趣的是做菜:“平時會露兩手煮個菜,畢竟當年我的理想可是成為一名大廚。”

(來源:南方工報 作者:全媒體記者許接英 通訊員穗工宣)

責編:蔣靈茜

二審:潘潮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