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曾经只管打针换药,如今个个身怀绝技——“白衣天使”也在蜕变

作者:南方工报
曾经只管打针换药,如今个个身怀绝技——“白衣天使”也在蜕变

汤永峰在为病人输液。全媒体记者徐丘濂/摄

以往,“只管打针、换药”是大多数人对护士群体的刻板印象。近年来,随着护理服务流程不断优化升级、众多护理创新发明成果涌现并成功转化应用、护理人才培育方式和教育体系的完善,护理的内涵变得越发丰富,护士的价值也日益凸显。如今,这些“刻板印象”正逐渐被一批批身怀绝技的“白衣天使”所改变。

在第113个国际护士节来临之际,本报记者采访了多位来自广东护理战线上的护士及有关专业人士,讲述当下护理人员不断进行优化服务及创新发展的故事,探讨如何进一步促进护理从业者逐步走向专业化、规范化,推动护理行业高质量发展。

服务:不断拓展广度和深度

俗话说,三分医疗,七分护理。护理服务与提升群众看病就医的体验密切相关。当前,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护理服务的广度和深度正不断拓展。

“变化还是蛮大的。”从事护理行业12年来,令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分娩室护士长胡静感受颇深的是大众对于护理服务认知的变化和需求的提升。以妇产科为例,早期,大多数孕产妇只关注生产环节,认为只要进产房顺利把孩子生下来就行了。但随着现代人自我健康管理意识的提升,如今,大家已不单单只有“母子平安”这一个基本需求了,分娩过程中的体验感和分娩前后的健康护理,都是被重视的内容。

这就要求护理人员具备更多知识与技能,护理服务和流程也要不断优化升级。“我们的服务模式由单一的上台接生,逐渐拓展到科学备孕、孕期管理、产后随访、健康教育等全流程的优质护理服务。”胡静介绍,具体来说,在孕期,助产士就开始通过一对一健康咨询、开设系列精品课程等办法,提前干预孕妇的生活方式,预防一些潜在风险;在分娩时,改变以往传统的方式,创新开展音乐镇痛分娩、自由体位分娩、导乐陪伴分娩等,大大缓解妈妈们的疼痛,改善分娩体验;产后,支持利用互联网预约护士上门进行健康指导和服务。

如今,胡静所在科室已形成了“产前—产时—产后”一体化连续性的助产护理服务模式,大大地拓展延伸了护理的内涵,赢得了孕产妇广泛的赞誉和认可。

和胡静一样,从业23年的揭阳市人民医院呼吸内科副护士长何皓玲也一路见证着护理模式的巨大变化。刚毕业时,何皓玲每天在病房为病人输液,换液,雾化,吸氧,观察及记录病人病情,那时的护理工作模式是责任制。时光荏苒,护理模式发生了变化,要求对病人实行整体护理。

什么是整体护理?何皓玲告诉记者,整体护理不但要关注患者的病因、病症、存在护理问题、潜在疾病风险等,还要提高患者生存质量,注重对疾病康复的功能护理。“当然,这无疑增加了护士的压力,也对护士专业技能和团队合作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何皓玲护理的案例中,有一位鼻咽癌术后四年的患者让她印象深刻。该患者因吸入性肺炎来到呼吸内科住院,何皓玲分析病人现状,运用护理技术“蛙田饮水试验”评估,确定患者存在误吸风险,需要进行肺康复干预后留置胃管。

留置胃管是需要长期护理的。在住院期间的照护,由护士操作胃管护理,而病人出院后,他该如何自理?何皓玲从这个案例中体会到,如今,护理不单要做好院内照护,还要做好出院后的延续护理,适应社会发展需求,这同时也是一种扩大护理格局、延伸护理广度的机遇。

对于东莞市妇幼保健院的助产士丁嘉仪来说,“叙事护理”模式是她在工作中诠释护理深度的“利器”。“叙事护理”是指通过对病人故事的倾听、吸收,帮助病人实现故事意义重构,发现护理要点,继而对病人实施护理干预。“这种护理模式让护理服务有深度,更有温度。”丁嘉仪进一步解释,它能帮助医护人员“吸收、解释、回应患者的故事及困境”,为患者提供充满尊重、共情及生机的医疗照护。

在一次接班时,一位愁眉苦脸的孕妈妈与其丈夫姚先生不经意间的叹息声引起了丁嘉仪的注意。随后,她来到姚太太的床头关心地询问起来,得知其因胎膜早破、胎方位为右枕后位入院待产,前一天就开始疼痛难耐,入院后一直没睡好,也没胃口吃东西。交谈中,她意识到,长时间的疼痛和等待,让姚太太的分娩信心受创。如何帮助姚太太挽回分娩的信心和动力?丁嘉仪选择了“叙事护理”。

随着一阵宫缩的到来,姚太太疼痛难忍,双脚紧缩,全身肌肉紧绷。一旁的姚先生手足无措。丁嘉仪赶忙上前紧握姚太太的手,陪着她一起调整呼吸并耐心解释:“您宝宝现在的位置是右枕后位,这种胎方位确实会使您的疼痛感增加。现在,我们需要通过自由体位来帮助您纠正胎方位,请您相信我好吗?”姚先生说:“她都这么痛了,你不要来折腾她了。”

面对质疑,丁嘉仪仍坚持握住姚太太的手,继续进行着叙事:“能看出来,先生很在乎您的感受。我也希望您在顺利分娩的同时,有一个好的分娩体验。”接着,丁嘉仪又对姚先生说:“体位的改变可以让宝宝更好地找到适合的通道。纠正胎方位后,太太的压迫感也会减轻,您愿意让她尝试吗?”看到姚先生半信半疑地点了头,丁嘉仪便开始协助产妇进行改良式的膝胸卧位,其间使用墨西哥围巾配合抖动骨盆,用黄豆袋热敷疼痛的部位。很快,产妇原本紧绷的神情开始放松。姚先生感受到太太的正向情绪,整个人也有了动力。随后,在丁嘉仪的耐心指导护理和姚先生的配合下,经过体位改变与非药物镇痛的使用,姚太太胎方位成功转为枕前位,最终很快顺利分娩,母婴平安。

“姚太太的案例让我切身体会到,‘叙事护理’不仅对于临床工作帮助很大,对于产妇、一个家庭,甚至整个社会都有着巨大的影响。”丁嘉仪认为,助产士不是接生的机器,工作中应该想产妇所想,急产妇所需,勇于创新,推陈出新。

创新:发明成果解决临床难题

在很多人眼里,护士的工作简单而繁琐,重复而乏味。殊不知,护士不仅拥有专业的护理能力,还是发明创新的“小能手”。

“呀!简直把我的痰都给震出来了。”某日,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急诊科护士汤永峰和朋友在外面吃饭,旁边突然传来巨大的音响声,他脱口而出,灵感也随之迸发:声波震动不就是排出痰液最好的无创方式吗?在日常工作中,汤永峰常常遇到肺炎患者,肺部一旦出现炎症,将阻碍肺部氧和二氧化碳的交换,就会产生痰液。如何促进痰液从患者体内排出?当天夜里,他完善构想,创新改造出“一种声波排痰器”。

急诊科需要应对患者的各种“急”,常常是一通电话,一群医护人员就得火速去现场“救急”。对于急救所需设备、药物等的收纳取用,如何能更省时省力?汤永峰发明的创新专利“一种多功能便捷式院前医疗急救箱”就能解决这个问题。加入临床护理一线8年,他完成20多项创新专利。如今,汤永峰创新发明的“便捷式院前医疗急救箱”已经推出二代产品,由合作厂家生产推广,未来将有更多的护理同行从中受益。

胡静也擅长在日常工作生活中发现问题并进行创新发明。2018年,在一次助产士大会中,胡静得知在新生儿脐部护理方面,国外已经提倡将宝宝的肚脐尽量暴露,这样干燥得更快,伤口也愈合得更好。彼时,国内还受“伤口要包扎”的传统习惯影响,新生儿的脐部护理方式依然是消毒后包着捂着。“这样不仅会增加护士的工作量、耗费更多材料成本,还增加了消毒液对新生儿的刺激。”回来后,胡静尝试取消新生儿脐部护理消毒包扎的流程。但新的问题随之而来——现有的尿片容易摩擦到新生儿裸露的脐部,对脐部伤口的愈合造成一定阻碍。

“那就试着创造出一款新的尿片吧。”经过一番思考,胡静便开始改进现有尿片的结构,最终发明创造出一款针对初生婴儿露脐的尿片,它在普通尿片上新增了U形设计,能够达到暴露脐部的目的,避免新生儿脐部污染,减少脐炎发生,加快脐部脱落,促进新生儿脐部愈合,便于医护人员及家属护理新生儿。该成果也成功申请了实用新型专利,目前已量产,并被广泛运用到临床实践中。

曾经只管打针换药,如今个个身怀绝技——“白衣天使”也在蜕变

胡静创新发明的新生儿露脐尿片已被量产应用。单位供图

“创新并非遥不可及,而创新的想法往往来源于患者或家属的一个提问。”揭阳市人民医院胸外科护理硕士蔡莹莹告诉记者。食管癌是他们科室常见的病种之一。在患者疾病康复中,护士需要根据患者疾病康复情况,对患者做出个体化的饮食指导。

“记得当时是一位六十多岁的阿叔,术后康复过程很顺利,术后第五天就开始进食流质食物。我作为责任护士,向患者和家属交代了饮食相关的注意事项。”蔡莹莹回忆说,当她提到饮食需要“少量多餐”时,家属提出,能不能有一个量化的指标,比如每次进食多少毫升的流质。

“当时,我无法立即回答这个问题。后来我就在思考,是否能够基于循证的方法和理念,找到相关的研究结论,再结合患者的实际情况来回答家属提出的问题呢?”基于这样的想法,蔡莹莹检索相关指南,却发现指南中并没有明确说明。紧接着,她又去数据库里检索,最终找到一篇证据总结,里面明确了进食量。后来,经过文献质量评价,确保这个研究结论的科学性后,蔡莹莹与医护团队成员讨论,最终不仅回答了患者家属之前提出的问题,更为患者制定了个体化的饮食方案,患者顺利出院。“通过这个案例,我们还依据最新的研究证据,更新、细化了科室食管癌术后的护理常规。”蔡莹莹说,这改变了以往护理常规中“少量多餐”这种模糊的说法,为临床护理实践提供规范化的指引。

如今,一项项来自护士们的创新发明成果,不仅实实在在地帮助到患者,还助力了许多临床难题的解决。

曾经只管打针换药,如今个个身怀绝技——“白衣天使”也在蜕变

蔡莹莹在查房。全媒体记者林婷玉/摄

提素:多元化培养护理人才

要不断优化护理服务、提高护理质量,培养更多的高素质护士人才是关键。

据了解,近10年来,大陆护士队伍总量以平均8%的增幅逐年增长。目前,大陆注册护士总量超过500万人,具有高职及以上学历的护士已接近80%。

东莞市护理学会理事长师清莲表示,今年大陆护士节的主题是“发展护士队伍,优化护理服务”,“发展护士队伍”不仅要增加护理人员配备,更重要的是提升护理专业技术和护士学历水平;“优化护理服务”就是让护士有更多时间为患者提供高质量的护理技术,让护理人员以更饱满的热情、更专业的技术为人民群众身体健康保驾护航。

2022年、2023年,东莞市总工会和省总工会分别命名“师清莲劳模和工匠人才工作室”。该工作室作为东莞第一家设置在科技社团的劳模工作室,以“引领、发展,传承、创新”为主题,建立相关工作制度和组织体系。两年来,“师清莲劳模和工匠人才工作室”在“提升护理质量、加快培养人才、加强专科建设、完善护理服务”等方面积极开展工作,组织开展医疗护理员、养老护理员师资培训、技能竞赛,在承接东莞市卫生健康局、市总工会主办的各类大型技能竞赛中均取得优异成绩,并在广东创新科技职业学院医药健康学院、东莞职业技术学院卫生健康学院、茶山医院设置工作室,以点带面弘扬传承劳模工匠精神,为东莞护理事业的高质量发展注入创新动力。

“医院建立的多元化人才培养制度,帮助我快速成长。”袁宝华从事临床护理工作22年,是东莞市茶山医院中医护理学科带头人,也是师清莲工作室成员之一。袁宝华的成长从技能竞赛开始。2019年,她参加莞佛中医药技能竞赛,获得护理组第一名。随后,医院组建了以她带头的中医护理团队,将她列为中青年业务骨干培养对象,针对性制定个性化培养方案。去年5月,广东省护士协会公布第二批“名医护士工作室”名单,袁宝华的“中医护理名医护士工作室”就位列其中。她的工作室致力于读经典、多临床,引导护理人员在实践中逐渐领悟中医经典精髓,为医院培养了一批优秀的中医护理人才。

据了解,今年,东莞市茶山医院还修订了《茶山医院中青年业务骨干培养实施方案》,根据不同专业、不同专科、不同学历、不同职称、不同岗位进行不同的培养方向,进一步建设医院临床医疗、护理、教育、科研和管理队伍的后备人才库,持续为医院高质量发展赋能添势。

在学历教育方面,大陆护理学科经历了多年的发展和进步,目前已经形成了专科、本科、研究生三个层次的护理教育体系。今年,护理学和助产学被列为国家控制布点专业,标志着护理行业正逐步走向专业化、规范化。

“如今,护士的门槛越来越高。我们科室目前有护士200名左右,全都是本科学历以上,其中有12位是硕士研究生学历。”陈云是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妇产科科护士长,同时也担任着广州医科大学护理学院硕士研究生导师,为护理事业培养出了一批又一批优秀的人才。她介绍,在高素质护理人才的培养过程中,除了要求他们要具备基本的解决临床问题的能力,还要更加注重对他们在护理专科方面的创新和科研能力的培养。同时,该院为培养更多高素质护理人才,还专门出台护理精英人才培养方案,给遴选出的护士提供专业优质培训、学历提升、经费保障等系列支持,不断为护理行业培养更多高质量人才。

观点

如何推动护理行业高质量发展?

近年来,大众对优质护理服务的需求不断提高,如何进一步促进护理从业者逐步走向专业化、规范化,推动护理行业持续高质量发展?

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护理部教研室主任、主任护师冯晓玲分析认为,一直以来,护士都是以奉献的形象深植于大众心中,对于护士和护理在社会经济生产中产生的价值提的比较少。“随着护理行业信息化程度的不断提高,护理工作的经济量化变得更可行、更容易获得。”冯晓玲指出,护理队伍人才层次不断提高,护理工作的成本也在相应地提高,在国民接受到更高层级的护理服务的前提下,护理服务的定价也应相应提高,服务定价是一个专业价值的体现。同时,冯晓玲认为,强调护理经济这个主题,一方面,是肯定护理工作在国民健康方面作出的贡献;另一方面,也包含着仍需对护理队伍建设的投入给予足够重视的含义。

对于如何促进护士队伍素质提高,陈云认为,首先,要让社会看到护理的价值,同时,更要让护士看见自己的职业价值所在,要让他们有强大的职业认同感,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发挥护士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其次,在教学实践中,要鼓励护士在充分积累个案经验的基础上,进行护理项目的创新研究,以个案和项目为推手,不断提高护士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最后,要积极为广大一线护士提供交流学习的平台,定期开展不同的学习交流活动,并树立学习榜样。

“护理人员要不断学习充电,才能顺应行业的快速发展。”广东省护理学会理事长、广东省岭南南丁格尔护理研究院理事长成守珍认为,新时代下专科护理要实现高质量发展,需要在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科学普及、护理创新、对外交流等方面持续发力,为护理工作者搭建健康的成长成才平台。

“希望更多人能理解、支持护理工作,高等院校加快开设护理研究生班,多途径培养高学历护理人才,护理管理达到同质化,精简护理文件书写,优化绩效分配制度,使护理队伍发展更具生机活力。”师清莲说。

(来源:南方工报 策划:新闻采集中心 作者:全媒体记者 徐亚辉 王艳 徐丘濂 林婷玉 通讯员 刘文琴 孙俊雄 郭钰莹 黄美娟)

责编:蒋灵茜

二审:潘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