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12人造假被罰2500萬,國企的金字招牌,就是被他們搞砸的

作者:灰鴿觀察室

造假,又是令人痛恨的造假!

5月12日,證監會對兩家造假的上市公司特發資訊、海峽創新分别開出了罰款單,合計罰款金額2500萬。

公告一出,立刻引發了網友的熱議,但熱議的内容卻不是造假手段高,也不是罰款金額少,而是兩家上市公司的國企身份。

根據股東資訊資料,特發資訊的實控人是深圳國資委,海峽創新的實控人是福建平潭綜合實驗區國有資産管理局,兩家國資控股的上市公司造假,就像濃眉大眼的朱時茂叛變,國企的金字招牌又一次面對輿論的挑戰。

當然,國企也是企業,從商業的角度來說并沒有什麼特殊的地方,隻要犯了錯,都應該誠心接受大衆輿論的批評。

不過,企業是人在操作,冤有頭債有主,灰鴿認為,造假的“鍋”不該由“國企”兩個字來背,真正的罪魁禍首是人,尤其是那些“混”進了國企的“壞人”。

12人造假被罰2500萬,國企的金字招牌,就是被他們搞砸的

處罰公告顯示,特發資訊2015年4月收購了一家叫“東志科技”的公司,而東志科技的老闆陳傳榮也就此進入了特發資訊,留任東志科技總經理,負責具體經營。

賣公司肯定要做業績承諾,按慣例一般是收購之日起3年,具體到東志科技就是2015-2017年。

但陳傳榮卻在3年的承諾期之外又附加了3年的承諾,即2018-2020年,也就是一共承諾了6年,這麼長的“保存期限”堪稱并購界的“良心”。

不過,蹊跷的也就是這反常的“良心”,東志科技100%股權的售價都才1.9億,6年的承諾利潤卻高達3.2億,陳傳榮哪是在賣公司,明明就是送啊。

果然,事出反常必有妖,在接下來的幾年裡,為了達到承諾的名額,陳傳榮也就親手導演了個各種花式造假。

12人造假被罰2500萬,國企的金字招牌,就是被他們搞砸的

不過,财務造假這種事情,一個人是很難完成的,陳傳榮還有3個幫手,而光有幫手還不夠,這種瞞天過海的事情還得有人“放水”,特發資訊時任董事長、财務總監等4人就扮演了“放水”者的角色。

當然,“放水”隻是灰鴿個人的一個比喻,或許不準确,用官方的言辭,他們屬于“未曾勤勉盡職”,正是他們的不盡職,才讓陳傳榮完成了一年又一年的持續造假,直到案發。

現在看來,陳傳榮賣公司的計劃猶如一個早就“預謀”好的騙局,而特發資訊也确實把陳傳榮告了,理由就是“詐騙”,公開資訊顯示,截止目前,案子尚在進行中。

“詐騙”屬于刑事案件了,處理時間肯定會比較長一些,相比之下,證監會的行政處罰就要酣暢淋漓得多了。

在證監會的規則裡,我不管你們誰騙了誰,反正肯定欺騙了投資者,于是火速調查、果斷結案,把造假事件中的4個操作者以及4個未盡職的管理者一共8人都罰了。

12人造假被罰2500萬,國企的金字招牌,就是被他們搞砸的

海峽創新的劇本與特發資訊有相同之處,都是收購外部資産繼而引發的造假,但又有不同的地方,海峽創新并非原生的國企,而是福建平潭國資2019年才收購到旗下的。

海峽創新原名漢鼎宇佑,是浙江80後明星夫妻富豪王麒誠、吳豔創辦的,2019年,平潭國資花了10個億從實控人之一的吳豔手中買到了控股權。

國資收購上市公司股權,原實控人套現離場,這樣的故事情節本來很平常,但不平常的是,買來的公司有“暗雷”。

2018年,在國資收購一年多前,海峽創新收購了一家叫“好醫友”的公司50%股權,從時間上來看,灰鴿懷疑收購的目的或許是為了配合實控人套現有個好價錢。

被收購的公司能不能刺激股價,業績是重要條件,而好醫友2018年剛剛并表就開始虛增營收,2018年報、2019半年報的業績都是編出來的。

造假的執行者當然就是好醫友的原股東黃亨利,而除了黃亨利,與特發資訊一樣,海峽創新也有“放水”的,時任董事長、财務總監等3人都被認定為“未勤勉盡職”。

慶幸的是,好醫友的造假也就隻持續到了2019年上半年,因為下半年國資接盤了,而接盤之後造假的通路就被堵上了。

堵上了還不算,國資順藤摸瓜,一舉查清了所有的假資料,2020年4月,海峽創新對2018年、2019年年報進行了追溯調整和會計更正。

也就是說,海峽創新的造假實際上與國資沒有直接關系,相反,國資還是打假者。

不過,正如前面所說,在證監會的規則裡,我不管你是誰造的假,隻要造假了就得罰,于是,黃亨利等4人之前犯的錯,如今就由海峽創新來背了“鍋”。

12人造假被罰2500萬,國企的金字招牌,就是被他們搞砸的

兩家國企,12個被罰人員,毫無疑問,國企的金字招牌,就是被他們搞砸的。

當然,這12個人可能隻是“他們”中的一部分,或許還有更多的“他們”躲在某個角落。

但灰鴿堅信,在國家和證監會的“零容忍”态度下,在大陸證券市場越來越成熟的法制監管下,一切狐狸尾都會最終露出來的。

正如前面所說,鍋不該“國企”來背,要嚴懲那些“混”進了國企的“壞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