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官宣!這項研究所學生獎學金,取消!

作者:MBAChina

“研究所學生考上了,獎學金沒了。”

多所高校宣布,從2024年招生周期開始取消碩士研究所學生新生學業獎學金;今年,這一政策将在不少高校落地,引發多方關注。

高校設立研究所學生獎學金是重視人才培養的重要展現,其很大程度上還是作為減輕研究所學生壓力和負擔的重要手段,與學生的利益息息相關。

對于考研人來說,獎學金是非常值得期待的事情。然而,為何越來越多高校,化身“獎學金刺客”?

獎學金,沒了

研究所學生學業獎學金,作為研究所學生獎助體系的重要部分,是在2014年研究所學生教育全面收費的背景下,針對全日制在校研究所學生設定的一種學生資助方式,主要目的是保障研究所學生更好地完成學業,激勵研究所學生勤奮學習、潛心科研、勇于創新、積極進取,進而提高研究所學生培養品質。

研究所學生學業獎學金評定是在各高校制定出相應的學業獎學金管理辦法的基礎上由各二級學院制定得出。是以,不同高校、不同學院之間學業獎學金的評定标準、獎學金覆寫比例也各不相同。

不少高校院系為吸引碩士研究所學生優秀生源,提高生源品質,在學業獎學金的基礎上設定新生學業獎學金,面向取得學校學籍的全日制一年級碩士研究所學生發放,通常根據生源大學院校、大學學業成績、考研成績等進行評定。

獎學金雖與助學金不同,某種程度上更側重于激勵功能。但對于研一的學生們來說,他們通常缺乏更多收入來源,進而更加依賴新生獎學金的發放。然而,在一些高校,新生學業獎學金正在成為“過去式”。

實際上,新生學業獎學金,并非高校的“必選項”。财政部、教育部2013年釋出的《研究所學生學業獎學金管理暫行辦法》提到,中央高校應根據研究所學生收費标準、學業成績、科研成果、社會服務以及家庭經濟狀況等因素,确定研究所學生學業獎學金的覆寫面、等級、獎勵标準和評定辦法(可分檔設定獎勵标準),報财政部、教育部備案。此外,各省市均可自行制定地方所屬高校研究所學生學業獎學金管理辦法。

改革,大勢所趨

研究所學生獎學金改革,看似“臨時起意”,背後有着更為深遠的動因:相對于助學金,更側重激勵功能的部分獎學金“失靈”了。原因為何?

首先,研究所學生學位本身具有越來越大的吸引力。

清華大學教授李峰亮曾在中國科學報上發表文章,認為盡管可能存在高校因财力因素而進行獎學金改革,但其所在團隊的研究顯示,自上個世紀90年代起,研究所學生通過接受教育為自身帶來的終身收入的提升比例在持續攀升,這必然會吸引越來越多的人報考研究所學生,進而導緻通過研究所學生新生學業獎學金吸引更有競争力考生的效果不斷下降。如果大學遇到預算縮減,取消這部分資金便順理成章。

此外,關于研究所學生獎學金的多項研究發現,獎學金對不同層次和類型研究所學生的學習與學術促進作用有限。有學者研究發現,獎學金僅使44.95%的研究所學生“提高了學習和科研的上進心”,發揮了激勵作用;在這樣的情況下,大學完全可以将這部分經費用以獎勵在研究所學生學習過程中湧現出的拔尖創新人才。

是以,在高等教育普及化的今天,一些觀點認為,研究所學生新生學業獎學金的取消,有着較為直覺的好處:促進教育公平,提升研究所學生教育教學品質。但21世紀教育研究院院長熊丙奇提到,新生獎學金的取消,必然會給研究所學生的求學帶來一定的經濟困難。高校應針對家庭貧困的研究所學生新生,做好更多助學相關的政策。

支援政策,百花齊放

體系發展,從未止步

新中國成立70餘年來,大陸研究所學生獎助體系經曆了創新與改革,從最初的“人民助學金”,到如今“國家助學金”、“學業獎學金”等多樣化的支援,已日趨豐富、成熟。天津大學教育學院王梅教授《新中國成立70年來研究所學生獎助政策的變遷邏輯與優化選擇——基于曆史制度主義的視角》一文,依據研究所學生獎助體系關鍵政策釋出時間,梳理出了大陸研究所學生獎助政策的曆史變遷。

官宣!這項研究所學生獎學金,取消!

從新中國成立到1990年40年間,大陸研究所學生獎助體系單一,對研究所學生缺少激勵作用;1990年後,研究所學生獎助體系中的“保障”和“獎勵”概念分離,首次設定“普通獎學金”與“優秀獎學金”,取代了“人民助學金”制度。2000年,助學貸款政策實施,針對家庭貧困的高校學子加強了保障力度;2007年,《高等學校勤工助學管理辦法》釋出,進一步落實了研究所學生“助教、助研、助管”的三助政策,增加補貼管道,提高補貼水準;2013年,研究所學生普通獎學金調整為國家助學金;《研究所學生學業獎學金管理暫行辦法》也在該年頒布,研究所學生學業獎學金亦随之落實,全日制研究所學生的待遇水準得到提高。

進入内涵式發展階段後,随着國民生活水準的大幅度提升,研究所學生獎助水準亦随之提升,助困與培養全面并行。國家獎學金的設立,更是極大提升了研究所學生專攻課業、投身科研的動力與熱情。随着時代發展,獎學金的評審日益合規,研究所學生獎助體系主體已較為穩定。

特色獎金,助力科研

除研究所學生獎助體系主體外,不少高校設定的特色獎學金,在各個層面,進一步激發着研究所學生的潛力,為文化、科學發展提供了動力。

校長獎學金,是各個高校設定的最高等級獎學金,鼓勵優秀學子追求卓越;湖南大學于2012年首次設立以“校長”命名的博士研究所學生獎學金,全面提高獎助學力度,助推高等院校科研水準的提升。

名人獎學金,由不同領域的知名人士捐資設立,對高校及學科的人才培養提供支援。國際著名數學家、菲爾茲獎獲得者、清華大學講席教授、求真書院院長丘成桐通過募集資金的方式成立了研究所學生獎學金,在清華大學公布并實施。

校友獎學金,由校友出資,感念母校栽培之恩,協同母校共育後繼之才。今年四月,中山大學校友伉俪林斌、劉向東以個人名義向母校捐贈1億元人民币,作為慶祝母校百年校慶的生日賀禮;其中,以林斌劉向東伉俪命名的林斌劉向東獎學金,将分期10年發放,每年激勵30位品學兼優的大學生和研究所學生。

企業獎學金,通常由知名企業設立以資助研究所學生學業。其中,“小米獎助學金”以其金額高、範圍廣而備受關注,用以獎勵、資助學校品學兼優的大學生、研究所學生和家境貧困的優秀學生圓滿完成學業。2020、2021年,“小米獎助學金”相繼公布了第一批、第二批高校名單,共三十所院校入選;2023年,“小米獎助學金”繼續落地東南大學、南京大學、南京郵電大學、北京化工大學、北京科技大學、北京師範大學、複旦大學、同濟大學、西安交通大學、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武漢理工大學、中央财經大學、北京交通大學、遼甯大學、東北大學、重慶大學、江南大學、華北電力大學、北京體育大學、中國地質大學(北京)、中國礦業大學(北京)、中國海洋大學、中國石油大學(華東)。

科賽獎勵,全面支援

優秀的科研成果與競賽名次,不僅可以成為研究所學生學術能力的證明,也可以為其帶來經濟支援。中國海洋大學明确提出,在全國性或國際性科技競賽中獲得優異成績的研究所學生團隊(含非全日制研究所學生),可申請最高10000元的科技競賽獎學金;西南财經大學設立了學生優秀學術論文的獎勵申報标準,在外文C級及以上或中文B級及以上學術期刊上發表的學術論文均可得到4000元及以上的獎勵。作為激勵機制,獎學金在鼓勵研究所學生躬耕學術,提升學校整體科研水準上,發揮了有效的促進作用。

在高等教育從“精英化”走向“大衆化”的今天,大陸研究所學生數量正不斷提升,研究所學生獎學金改革,讓高校資源的調配更加公平、高效,進而“聚天下之英才”;在保證學生能夠擁有經濟保障的同時,進一步激發研究所學生的潛能,培養更多高水準、高層次、高素質人才,高校方能煥發嶄新活力,共繪高等教育強國之藍圖。